苏武到了北海,身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种子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都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派遣使者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要求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朝使者又到匈奴,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常惠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朝使者见了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想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单于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还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相关链接

“鸿雁传书”的典故

如今,人们常常用“鸿雁传书”指书信往来,这个典故就来自苏武的经历。

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扣留,被押在北海苦寒之地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有人暗地里告诉了汉朝使者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苏武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苏武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下来,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