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登基时三十岁,很快,他和大汉王朝就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
当初汉景帝还是太子时,吴王刘濞(18)的儿子刘贤入京觐见,陪伴刘启喝酒、下棋。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使他养成了轻佻、剽悍的个性,加上平时又很骄矜,与刘启博弈时为棋路相争,态度不恭敬,刘启就拿起棋盘打了刘贤,不料把刘贤给打死了。刘濞中年丧子,从此就怨恨上了刘启。
公元前155年,大臣晁错看到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势力过大而苦恼,就上了一道奏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朝廷的统治。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的诸侯们的反对,于是就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19)为首的七国诸侯,不满汉景帝的削藩政策,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举兵叛乱。叛军来势汹汹,汉景帝无奈之下,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将晁错腰斩于市。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汉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汉景帝这才下决心用武力镇压叛乱,统领汉军的就是周亚夫。
因为七国早先就已经约定好了,所以七国联军在叛乱的初期得以顺利进行,向西连拔数座城池。但是到了长安和东面诸侯之间的缓冲地带——梁国境内,却遇到顽强的抵抗,毕竟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梁国的城池坚固可靠,叛军一时半会儿攻克不下来,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
不过面对声势浩大的七国联军,梁王刘武也是心里发虚,一直催着周亚夫发兵救援。熟谙兵法的周亚夫认为此时叛军气势过旺,正面与之相抗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就一直按兵不动,任梁王喊破喉咙也不动。不过周亚夫也不是一味地等候叛军打累了,而是暗地里派兵攻占了叛军的粮草营,导致联军失去了供给,士兵们也就没有力气战斗,整个军队的士气大幅下降。
眼看着叛军士气降低的周亚夫,便和梁国内的军队联合夹击七国联军,不多久联军就被打得四分五裂。吴王刘濞带着自己的残兵逃到了东越,最后还是被越王斩下首级献给了朝廷。其他六个诸侯王前前后后都自杀身亡,“七国之乱”由此平定。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周亚夫统率汉军,仅用三个月就拯救了汉室江山。
相关链接
“封建”的含义
周朝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概念就提出来了。但当时,“天子”只是名义上的,他要把拥有的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功臣,也就是“封建”。
“封”是划定疆域,“封”的办法,是国与国之间有个国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里犁一条沟,把沟里的土翻上来,然后在上面种树,这就是“封”。
“建”就是任命国君,不但给封了一块土地,然后还给指定一个国家元首。合起来就叫作“封建”。
汉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分封了一批刘姓诸侯,这为之后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