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前来长安,接替萧何担任相国。曹参还是用盖公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有些大臣看到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儿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出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面前提起朝廷大事,他也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们都喝得醉醺醺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认为他是倚老卖老,瞧不起自己,心里挺不乐意的。
曹参的儿子曹窋(5)在皇宫里侍候汉惠帝,汉惠帝嘱咐他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这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主持。可他却天天喝酒,不管事,这么下去,怎么能治理好天下?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窋趁假期回家的时候,就照汉惠帝的话跟曹参说了。曹参一听就火了,骂道:“你这个毛孩子懂什么,国家大事岂能轮到你来插嘴!”说着,竟叫仆人拿来板子,把曹窋打了一顿。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常委屈,回宫后就向汉惠帝诉说,汉惠帝也感到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汉惠帝就对他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曹参向汉惠帝请了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位更英明?”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祖皇帝?”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哪一个能干?”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你好像不如萧相国。”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祖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我们只要按规定照着办,不要失职就是了。”
汉惠帝这才有点儿明白过来。
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由于那时候正是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们需要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相关链接
影响历史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产生于战国时代的一个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因为尊奉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所以被称为“黄老之学”。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上述主张在汉朝初期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到东汉时,黄老之学与新产生的谶纬(6)之说相结合,就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