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研究年轻人目标的调查,调查者对一些自身环境条件相似的年轻人进行了采访。调查发现,有百分之八十的年轻人目标模糊,甚至完全没有目标;百分之十的年轻人有短期的目标;只有百分之十的年轻人有固定的长期目标,并且会把目标随时放在心里,据此来评估自己。二十多年后,不出意料地,目标越清晰的人生活得越好,成了社会上的精英;目标模糊或是完全没有目标的人,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中下层,且由于心态不好,他们时常会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
柴源从小到大都是家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慢慢就形成了不去选择的性格。他学了家人认为很好的专业,可他自己却一点也不喜欢那个专业,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他每天浑浑噩噩地上学,浑浑噩噩地工作。
几年后,科技发展迅速,柴源所做的工作已经没有多少社会价值,公司大量裁员,柴源很不幸也在其中。他试图去招聘网站上寻找新工作,却发现本专业的要求被各大公司提高不少,可他还停留在好多年前的能力水平,面试了几家公司全部碰壁。他又不会别的技能。失业几个月后,柴源丧失了信心,靠着失业保险,终日酗酒无度。
很多人疑问:“如果我们本来就是虚无主义者该怎么办?我们本来就对目标不感兴趣,也不屑于找出目标来。”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没有了目标的支撑,许多人就会选择安逸放纵的生活,却不知道这样下去他们的能力也会一点一点地被荒废。
我们要想实现一个长远的目标,首先就要学会放弃。就好比两个装满水的杯子,要想把第二个杯子里的水装进第一个杯子里,就要先把第一杯的水倒掉才行。建立长期目标也是如此,要想把一个远期的事情做好,你必定要牺牲自己当下和之后的一些时间,用来安放现在的目标。
杨谨从小就喜欢画画,他从幼儿园画起,一直画到大学,之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艺术类院校。还没毕业,他就在知名游戏公司实习。几年后,杨谨从小画手成为主美。和他一起学画画的朋友,不是转行就是嫌美工太累,只有杨谨一个人坚持了下来。
时机成熟时,杨谨从公司离职,自己创业开了一间工作室,虽然没有转行从商的朋友赚得多,但杨谨却很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把每天的工作都当作是一种享受。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发现,选择目标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快乐,还可以让自己的才能得到施展。所以我们在谈论一个长期目标时,它就不仅仅是目标那么简单了,它甚至是支撑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可以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增添动力和希望。
怎么找出自己的目标并将其长期发展下去,是许多人都在困惑的问题。我们发现,寻找目标时的态度越坦率,发现它的概率就越高。当我们无法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时,就需要深度剖析自己的欲望。一个最有效的剖析方法是:拿出一张纸写下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个名词、一段话,不断重复地寻找脑海里最想要的词汇,逐一写在纸上。
在此期间,我们需要一处安静的场所来完成测试。否则,大脑中的思绪受到打扰就会瞬息飘走,很有可能造成实验失败。
这个方法大概会花费我们半个小时的时间。这里面也会有负面的目标,出现负面答案时我们先不去管它,而是继续发掘。当出现我们真正喜欢的事情时,我们就能体会到那种奇妙的触动。
每写完一小段,比如写到第一百个词语时,我们就可以休息一下,倾听内心的诉求。当我们读到某个词汇,我们就心潮澎湃、充满感动时,这个词汇就很有可能是我们的答案。
无论怎样,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找到目标,就要把它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年轻人哪怕一无所有,也有无限可能。在找到目标后,这些可能就会被“目标”导向,变成动力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