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蜀葵别在发间,一起去寻找梦里的童年(1 / 1)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

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罗大佑在《童年》里,写出了他那一代人的回忆。我从小出生在农村,童年里的回忆,除了榕树、知了、蝴蝶和老师的粉笔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那便是蜀葵。

蜀葵,别称一丈红、大蜀季、戎葵。不过,我们从小叫它花饼花,因为蜀葵结下的种子集结在一起似一个饼,因此而得名。它似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层一层地长上去,生命力极其旺盛。它花朵颜色各异,有紫、粉、红、白等颜色,花朵呈单瓣或重瓣。

它是一个特别容易生长的植物,哪怕在墙脚,只要撒下种子,来年它便能长成一片。小时候,孩子们种其他植物总是种不活,而蜀葵不一样,它是种到哪里,就长到哪里。你家有好看的花,我就采一点儿种子;我家有不一样的颜色,你也可以采一点儿。在孩子们勤劳地你摘我采的玩乐中,蜀葵长得遍地都是,几乎家家门前有蜀葵。

蜀葵种子刚结下时,我们会采最鲜嫩的来吃,当作零食,而花朵的玩法,那就太多了。可以把花瓣贴在鼻子上做鸡冠,可以将它贴在耳朵上做耳坠,还可以将它与别的花编到一起做花环……

小孩子是天然的艺术家,总是创意无限。我们在一朵花中变着花样地寻找着乐趣,使劲地讨自己开心。终于有一天,我们长大了,也老爱说,女人要学会讨好自己,你自己不爱惜自己,别人又如何爱惜你?

可是,成人的世界讨好自己那么难。有家庭要照顾,有工作要拼尽全力,有人际关系需要戴上面具去处理……等忙完一大圈早已疲惫不堪,讨好的事,就放到以后吧。

有一天,姐姐打电话来,问我她的女儿不喜欢数学该怎么办?

姐姐给外甥女报了三个培训班,分别是英语、数学、画画。外甥女对画画乐此不疲,十分喜爱,对数学厌恶到极致,每次去补习班,都要哭一通。

她说:“妈妈,我不喜欢数学,我只喜欢画画。”

姐姐劝着孩子:“数学很重要,你可以不画画,但不能不学数学。”

孩子不懂成人的世界,不知道学数学能考高分数,将来有一天能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她只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便做什么。看着孩子为了大人的意愿不得不去数学培训班,姐姐有点纠结。她跟我说:“我不想让孩子失去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我也不想让她一无所成。”

在姐姐眼中,孩子学习画画是快乐的,放弃数学的培训便能留给孩子玩乐的时间,让她的童年变得更加快乐。

是这样吗?

我不以为然,我问姐姐:“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学习的压力,童年的时光都在玩儿,可是,你的童年快乐吗?”

姐姐没有回答,我接着说:“我的童年不快乐,因为孩子的眼里,也有利益。你的裙子好看,她的不好看,就会遭到鄙视;你有的手机,他有平板电脑,你什么都没有就会难过;他看过的动画片你没看过,跟其他小朋友就没有共同语言……在你看来,她的童年只要放弃数学就能快乐,可是在我看来,没了数学,她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其他不开心的部分。”

在我们看来,把不快乐的部分拿走,我们就能获得快乐,其实,拿走一个,一定会有新的不快乐发生。我们要做的,不是做减法,而是了解不快乐的本质,然后去强大自己,这样才能变得快乐。

我们的人生,本身就是由各种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情组成。就像写作,写一篇心情日记,一定能写得酣畅淋漓、情感饱满。可是要写一篇文章,就要面临文章的结构、叙述方式、文字、共鸣等许多并不快乐的部分。

在诸多写作者中,许多人都因无法像写日记一样让自己痛快写作而放弃了。他们无法面对不美好的部分,只希望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可是你也会发现,这样的人大多一无所成。

没有规范的专业上的训练,任何一个人只能做到皮毛,永远无法深入,更不可能变成一技之长。我们学习技能和不好的部分,不是面对一件讨厌的事,而是让我们喜欢的部分做得越来越好。

有了结构的规范,你的表达才能更加顺畅有逻辑;有了叙述方式,会让你的文字更个性;懂得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共鸣,你才能准确地让文章产生放大效应……

梁冬说,人生的前半段已经把“型”塑造出来了,后半段需要打磨的是细节……只有真正有品位的人才知道,这一点和那一点虽然看着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别很大。

换句话说,虽然都在写文章,在表达同一个主题,但差别却是十万八千里;虽然都是月薪一万元,但生活却差出十万八千里;虽然都是在照顾家庭,但对待家庭的态度也会差出十万八千里……

差别的那一点点,不是对于喜欢的部分打磨,而是来自不喜欢的部分的自我提升。在业余者眼里,齐白石爷爷的画寥寥几笔,酣畅淋漓。如果你去模仿,也能做出潇洒的样子,但那画面就会变得“太美”而不敢看。有了“法”与“理”的精进,你最终才能像齐白石爷爷一样获得大自在。

如果我们知道,那些不快乐、不自在的部分最终都是为了换得大自在,在面对这些技巧与规则时,反而能多一份坦然。因为有些事,非时间不可。

我劝姐姐,孩子虽小,但并不是不懂事。不要告诉她数学多有用,画画多没用,而是教会她,如何去应对这些不喜欢的部分。

假如,在我小的时候,有人能教会我如何去做一件事,那我一定不会走那么多弯路,更不会让童年活得阴郁。

我因为别人嫉妒我的蝴蝶裙,成了一个只穿裤子的假小子;我因为别人说我唱《童年》不好听,再不敢在人前唱歌;我因为说错话,而被小伙伴孤立,导致我从小就活得战战兢兢……

童年,像蜀葵一样热热闹闹地开了,在别人眼中,它那么美,那么纯,又那么难以忘记,可是,那只不过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梦而已。

蜀葵的花语,是梦。

我们之所以认为童年快乐,不过是在无忧无虑的表象下,少了生活的烦恼而已。而我们成人不快乐,也不过在原本就有烦恼的基础上,再次增加了生活上的压力,两者对比,童年才变得珍贵而有趣味。

很多人羡慕我说,你看,你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又如此惬意,真令人羡慕。

这让我想起了三毛。有一次,一个读者给三毛写信,问她:“三毛,你是一个如此乐观的人,我真不知道你怎么能这样凡事都愉快。”

三毛给读者的回答是:“我想,我能答复我的读者的只有一点: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

是的,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之前我一直认为,人类没有真正的快乐,黑白才是人生的底色。正因为我的童年不快乐,“前半生”不快乐,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醒悟,像做游戏一样,把那些不开心的事都变得快乐了。

有一年夏天回老家,见到了大片蜀葵,我采了一大篮子花,抱着篮子下了田地。走到半路,正巧看到有人浇地,水顺着河沟缓缓流进一块格子地里,我停下来,把一朵朵花放进河沟,它们顺着河道就这样漂走了。

像告别一段又一段往事……

我发现,我终究不再是那个会贴鸡冠,戴耳坠的小姑娘了。篮子里还剩下一朵,怎么办呢?别在发间吧,就算大把的童年最终都要告别,可总会留下点什么。

是一段又一段的记忆……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

我再次哼唱起来,这一次,我只为自己,哪怕再有人说,不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