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在人》的时代意义就在于:开启了知识分子凭脑袋创造财富的闸门,正如洪太尉误走妖魔,一不小心,把那些“妖魔”给放出来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搅得天地风生水起。
——王志纲《谋事在人》的畅销,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在此之前,体制外,先富起来的人大多都是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所谓“不三不四发大财,手术刀不如剃头刀,茶叶蛋胜过原子弹”,是那个时代的背景。那时体制内的铁板一块虽然已经开始松动,但知识分子、文化人还没有载体,身无长物,只能依附于别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突然间出现了一个王志纲,他凭脑袋竟然创造出一个财富神话,受到那么大的尊重,能够呼风唤雨靠知识挣钱,震撼了许多人。哦,原来世上竟然还有一个空手夺枪,凭知识就可以纵横天下的人。这个转型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末梢,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突然有了一种新活法,他们终于坐不住了,纷纷逃出了樊笼!一本书和一个时代
从我下海到现在,工作室刚好走过了十二年,十二年正好是从孩提到少年的转型时期,十二年也是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成长过程中的成熟期,毕竟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8岁。
在中国,一个企业或一个团队如果能活到10岁,就一定有它的必然性,有健全的DNA,包括它的核心能力、企业理念、市场能力、人才队伍等诸多因素。今天当我们准备出版这套10本书的文库时,再翻开《谋事在人》这第一本书,尤为欣慰的是,当时所倡导且被不少人怀疑的知识分子独立生存之路,不仅我和我的团队走通了,更多的人亦从中受益。千金难买回头看,再谈“谋事在人”,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还在新华社时,中国基本上还处于体制内一统天下的时代。好比大家都在一个封闭的闷罐车里,最多开个小口子让你把鼻子伸出去透点气,而这个气孔就是广东,于是乎“东西南北中,发财下广东”。当这些浪潮一波一波涌过来的时候,早就身在广东的我却很麻木,仍旧满足于每天光着膀子、趿着拖鞋伏案疾书,履行记者的职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物质的东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三年时间,我住在一个会议室隔成的、只有一间厕所大小的房子里,除了一张桌子和一张床,最值钱的财产就是一台塑料电风扇,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爬格子时,电风扇就放在背后吹,即使这样汗水还是会顺着手臂一直流到纸上,等到把稿子写完,稿纸也湿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三年爬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尤其是锻炼了我写大稿的能力。那个时候,很多记者的当法不是在地方报纸上抄点信息为孩子赚桶奶粉钱,就是揣着请柬满城跑着领红包,一次一百、两百。而我,“穷则独善其身”,在常人脑子里实实在在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傻帽”。
离开新华社,我给自己的定位起初是三个独立:独立撰稿人——我的老本行;独立制片人——我当时正上手的事;独立策划人——只是有点朦胧的感觉。谁知道社会转型期涌现出的大量问题,使我一进入策划这个行当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可能是我的傻,好用又不讲价钱,所以有了很多特殊的机会。当年,碧桂园曾把整个广告和营销策划都交给我,权力很大。作为总策划,这个时候就发现很多人来腐蚀我了。我就找到碧桂园的老板说,不行,我这个人不受瓜田李下之嫌,你收回去,我不要这个权力了。
所以我常讲一个道理,人傻一点没坏处。正是因为你的“傻”,很多人才会把机会委托给你,把他们的很多秘密都告诉你,促成你掌握了企业运作的真正奥妙,了解了不少台前幕后的事情。这时,你就不再是一介书生,而是阅人无数、练就了“马王爷三只眼”的人,只要老板往你面前一站,他说的是真还是假,有多少分量,一掂量你就明明白白。
1995年一个出版商追着要我写自己的经历,说很传奇,肯定畅销。我说自己写不行,但有一个人能够写好,那就是《南风窗》的老总谭启泰。没想到与他一商量,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并且说:“我早就想干这事了”。也许正因为谭启泰先生对我了如指掌,加上才华横溢,所以只用了一个月就把书稿写出来了。
开始大家想了许多书名都不满意,有一天老谭打电话说了几个书名,我一下子就选中了《谋事在人》这个名字。而且不出所料,这本书一出版就不胫而走,发行了几十万,我出国时看到美国的许多华文书店也在卖,紧接着满街都是盗版书,总销量恐怕有上百万册。
谭启泰先生是那种传统的、事业心很强的人,有才华但从不张扬,一直默默地做着编辑工作,厚积而薄发。谭先生此书一出,即名动四方,信件从全国各地寄来,有谈感想的,也有请谭先生写书和讲学的。老谭也一直处于兴奋之中,几十年的积郁一扫而光。之后他拿走了我的另一部书稿,准备马上开始编辑。谁知这时候却意外检查出患了肝癌,很快就去世了……
每当想到老谭我就非常感慨,如果他能与我们一同走过来,凭他的才华不知道会开创出怎样的一片天地。我们遭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它解放了思想的禁锢,开启了人的聪明、智慧,焕发了人们无限的创造力。但是天妒英才,这一切谭先生都没有来得及体验。这本书的再版,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对谭先生最好的纪念。
有不少读者告诉我,《谋事在人》为他们展示了一个新的时代。那曾是一个**洋溢的年代,伴随着王志纲的出现,策划这个行业风行一时。天上地下,九九归一,点子、公关、营销……各种奇门遁甲,都拼命往策划里挤。对策划的需求有如山洪暴发,导致泥沙俱下。
经历了一番疯狂之后,随着其中一些知名人物的落马,策划也由**转入低谷,万马齐喑。不少人由追捧这个行业到诬蔑、回避这个行业,还有人认为王志纲是下一个要倒的,甚至叫嚷“老师下课”。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没有下课,还能与时俱进,而工作室也在不断地上台阶。从项目策划、企业策划到城市、区域策划,从做企业咨询到做政府咨询,从卖酱油到卖房子,再到城市战略……
我们感谢时代,让我们恭逢其盛。十二年艰苦跋涉,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开创战略策划之路;从一本书到十本书,沉淀思想成果。
雪泥鸿爪,这些年我最感欣慰的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我们足迹所到之处都能碰到工作室书籍的追随者、理论的实践者和因为读了我们的书而改变命运的人。当有人拿出收集、珍藏的一本本书,当有人随口背诵出“城市经营”、“财智时代”、“三性”、“五出”、“腾笼换鸟”……或是谈起这些书对他们的影响和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出版社也看到了它的价值,要为我们出版全集。十二年是该有一个小结了,我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出全集,自然少不了《谋事在人》,它无可替代,不会过时。
本次再版,我们保持了谭先生所撰写书稿主要部分的原貌,取消了原书中与其他书重叠的部分,新增了“我与《谋事在人》”这个章节。其中,有不同的人对本书及我们所走过道路的感悟,也有他们自己实践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发人深思。
巨变的时代给予我们丰富的体验,创造了我们精彩的人生。从一个人的成长,可以窥视转型期知识分子成长的道路;从一个团队的探索,可以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让我们从《谋事在人》开始,分享我们这知行合一的十二年。
二○○七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