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88年8月28日,新华社通讯社9号楼。
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打断了正在进行小分队总结的王志纲、夏阳的思路。
“我是中央办公厅的”电话中的人说,“你们采写的三篇调查材料中有一个技术问题想问一下,什么叫‘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源自《圣经》上的一个典故,材料中使用它,是为了说明‘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问题。”王志纲解释说。
“嗯。”电话中的人可能觉得突兀了些,于是又解释道:“现在中央正在开会。”
就在这一天,中南海会议厅,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正在开会。
这本是一次例会,但是就在会议召开前两天,中央领导同志临时决定:改变原定会议议题,专门讨论新华社记者王志纲、夏阳采写的《中国走势采访录》三篇调查材料所提出的问题。两位三十多岁的“小记者”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竟与中央领导人正在考虑的治理整顿方针大计不谋而合,并且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中央负责同志在会上就这组材料发表了一系列看法,强调要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的制衡机制,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大计。
1988年的多事之夏,随着热浪袭击龙年,全中国都陷入烦躁不安的闷热之中。这一会议如同一道清晰的闪电,随之而来的就是雷鸣和大雨……
四天后,李鹏总理办公室来电:请王志纲、夏阳同志去中南海,李鹏总理要亲自听取他们的汇报(后因临时有急事,改由秘书听取)。
总理办公室的同志对两个地方记者抓住这么大的问题做文章表示赞赏,他说:“你们写的《中国走势采访录》,领导认为有四个特点:一是十分及时;二是问题重要,从宏观上抓住了问题;三是材料比较充分,反映了下面的真实情况;四是写法比较超脱。领导称赞你们做了一件重要的工作”。
9月中旬,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在有关精神下达的同时,各种传言也不胫而走,王志纲、夏阳一时间成了众说纷纭的人物。有人说“他们是中央组织的调查班子”,有人说“他们向中央告了广东省的状”,也有的人在叹息“好不容易取来了一点真经,一刀又叫他们给切掉了”,还有人说“这是拖历史的后腿”。
当然,支持、赞赏的也不少。黑龙江、辽宁、福建、四川等一些接受过采访的“封疆大吏”纷纷表示同意调查的观点,并且坚决拥护治理、整顿的决策,还感谢记者“为中国改革出了力”。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的一位负责人说:这种轰动效应“在新华社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瞭望》的负责人动情地说:“感谢你们为人民做了件好事。”一些青年记者说得更玄:两个记者小子把中国改革之船的舵盘给拨了一下。
郭超人副社长则认为:调查引起中央高度重视的原因有三条:主题和材料完全来自基层,为第一手材料;材料宏观性强,涉及面广;敢于直言、超脱,说出了许多人不敢说、不会说的话。
他说,当记者有一个原则,思考时无所顾忌,下笔时谨言慎行。
穆青社长对稿件的评价是:新华社记者就是要有宏观意识,就要这么当!
无论世人怎样议论,但历史终会做出公正的评价。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政治家办报”的口号,但若干年来,中国的记者、编辑很少以“政治家”自命。《中国走势采访录》的作者,实际上正是从政治家的高度,来探讨中国宏观经纬线之谜,从而影响了历史,推动了历史,这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的骄傲。
当然,记者只能提出问题,而不能开出解决问题的全部药方。如果把后来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挫折、反复归咎于“始作俑者”,这也是不公平的。
春华秋实。思想者的喜悦莫过于思想被社会认同;爬格子者的满足莫过于文章被人们所理解。记者的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并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再没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了!
人生能有几回搏?王志纲回忆起70天的辛劳:为了赶时间,从厦门到广州乘长途汽车,炎炎夏日,二十来个小时坐下来,屁股长满了水泡,身体就像被风干了似的,再喝多少水也解不出尿来;为了抢时间,半夜挑灯夜战到一两点是常事……
然而,在事业的高峰,王志纲却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在日记中写道:依现有体制,我的成就已获得最大值,满足于这一体制下的创造,我将成为一个一生平庸之人。
要成为一个有作为之人,就得摆脱体制束缚。
从明年起,应从体制外寻找新的起点。这里说到“体制内”与“体制外”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王志纲对新闻体制改革的一种思索。他在此同时写了一篇呼吁“解放新闻生产力”的文章,发表在新华社《新闻业务》刊物上,开宗明义地提出:新闻生产力严重闲置与大量虚耗,是新华社经济、社会效益低下,生产力落后的两大突出问题。
记者浑身有劲没处使,人浮于事,无事生非搞内耗,成为新闻生产力严重闲置之必然后果。
试看今日之域中,哪一个单位不是由“三三制”构成:三分之一的人搞业务;搞业务的人中三分之一能坚持正常工作;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人中出三分之一的劲即能完成任务。如此沉重的负荷、如此低下的新闻生产率,生产出来的产品尚且严重过剩,不能转化为商品。王志纲为此开了一个药方:出路在哪里?种好自己的自留地以解决“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的矛盾。
新华社已经有了《瞭望》、《经济参考报》、《半月谈》这样一些新办报刊。这是新华社对几十年赤手空拳、被动竞争进行反思的成果。这些新办报刊已渐成气候,在国内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实践证明,社办报刊是培养“纵览天下风云”记者的摇篮,是“扶危解困”的消防队,是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最靠得住的嫡系部队。王志纲一贯认为人才有两种,一种是“被用之才”,良禽择木而栖,等待“伯乐”相马;另一种是“自用之才”,也就是具有独立人格、寻求自我实现的人才。人才互补才能形成优势。王志纲自我定位为“自用之才”,因而,他考虑向体制外寻找出路,就是势所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