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四年(621)五月,秦王李世民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东都洛阳。隋朝的老宰相苏威已经八十二岁了,前来求见李世民。十年前,李世民主动拜见苏威,苏威漠然。如今时势迥异,李世民是唐朝的秦王,苏威是前朝的老人、本朝的草民,只好自降身价求见李世民。但苏威还是有所“矜持”,借口年老多病,向秦王府的迎客说明自己是来“看看”秦王的,不能行跪拜大礼。
李世民派人传话给苏威:“您是隋朝的老宰相,国家危难时刻拿不出补救的办法,致使君主遇害、王朝倾覆。后来又依附反贼,见到李密、王世充等伏地跪拜,手舞足蹈。如今既然年老多病,就不需要相见了。”
唐军凯旋回长安后,苏威也流落到了长安,求见老同僚、昔日的下级李渊不成,再次觍着脸求见李世民。李世民还是不见。几天后,年老多病的苏威缺衣少食,无人理睬,凄凉地死在了李唐王朝的首都长安。
临终之时,苏威感觉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长安城。那时的长安叫作大兴,是隋王朝的首都,自己还在当着隋朝的宰相……
新的唐王朝建立了,有一些人却永远是属于已经过去的隋王朝的。
裴矩降唐后官至民部尚书。他一直活到八十岁,历事诸主,均受到礼遇,可谓奇迹。当然裴矩主要是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受到唐朝的重用。他熟悉档案和往事,常常被唐朝皇帝和各部门叫去当顾问,解答一些疑问。同时,裴矩对西域情况很了解(唐朝初期,西域地区的西突厥是朝廷的大患)。他写了《西域图记》,记述了西域四十多个国家的情况和东西交通的路线,此外还写了《开业平陈记》《邺都故事》《高句丽风俗》等书,简直就是半个档案馆。
不过,要想恢复在杨广时期的权力和声望,裴矩是做不到了。他毕竟不是属于唐朝的。裴矩在隋朝是个标准的佞臣和奸臣,但到了唐朝却有犯颜劝谏的举动。李世民刚即位时,想调查朝廷官员贪污受贿的情况,捉出蛀虫,于是派人暗中拿着财物去“贿赂”官员,钓鱼执法。有个官员拿了一匹绢,李世民大怒,就要杀了这个官员。
这时候,裴矩进谏了:“此人受贿,是应该治罪。但陛下先以物诱之,现在又要将他就地正法,有故意陷害的嫌疑。陛下这么做,恐非导德齐礼之义。”李世民接受了裴矩的劝谏,并当众表扬了他。那么,为什么一个奸臣到了唐朝就变成了正直之臣呢?关键还是皇帝不同了。什么样的皇帝,带出什么样的大臣。李世民善于纳谏,裴矩才敢于劝谏。贞观元年(627),一生左右逢源的裴矩病逝。
屈突通是较早投降唐朝的隋朝重量级人物。他的起点很好,一投降就在秦王李世民的指挥下作战,成为李世民集团的重要一员。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屈突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宇文士及、程咬金、秦叔宝等亲信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向皇帝宝座迈出了关键一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担心洛阳发生动乱,派屈突通驰赴洛阳镇守东方。
李世民即位后,大封功臣。屈突通有大功,被任命为洛州都督,之后长期镇守洛阳,成为唐初重臣名将。贞观二年(628),屈突通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李世民下诏褒奖,追赠尚书右仆射,定谥号为“忠”。一个隋朝旧将在唐朝得到了“忠”字的谥号,难能可贵。贞观十七年(643),李世民命画工将二十四名功臣绘图于凌烟阁,和真人一般大小,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屈突通名列第十二。
另一个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隋朝大臣是虞世南。虞世南是隋朝后期大名鼎鼎的奸臣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基一家人贵比王侯的时候,虞世南一人耐得清苦,终日读书写字。江都政变时,哥哥虞世基被叛军所杀。叛军对虞世南的评价是:“这是个苦读秀才,与乱世无关。”因此,虞世南侥幸活了下来,先后在宇文化及、窦建德手下做事。
李世民俘虏窦建德后,虞世南进入秦王府,给李世民做参军。他从事的工作和哥哥虞世基一样,处理公文档案。虞世南果然是个纯书生,不适合乱世而适合治世。他多年苦练,成了唐朝初年最著名的书法家。李世民不仅喜欢虞世南的书法,而且经常拉他谈论经史。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病逝,终年八十一岁。唐朝追赠他礼部尚书,定谥号为“文懿”。
除了以上三位在唐朝显赫的隋朝旧臣外,多数隋朝大臣在唐朝默默无闻。武德元年(618)年底,隋朝左监门将军罗荣之子罗艺也投降了唐朝。李渊赐姓“李”,封他为燕郡王。此后,罗艺参与了唐朝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的战争。贞观元年(627),罗艺起兵反唐,被击败后逃往西北乌氏(在今甘肃泾川县内),为其部下所杀。
此外,在隋朝曾出使日本的文林郎、鸿胪卿掌客裴世清,投降唐朝后被任命为驾部郎中,官位止步于江州刺史。江都政变的重要人物裴虔通在宇文化及行将覆灭之际,以徐州之地纳土归降了唐朝,换来了徐州总管的职位。唐朝稳定后,裴虔通转任辰州刺史,封长蛇男,不久就被追究“杀逆之罪”,除名,发配岭南。裴虔通最后死在了南方。
对于江都政变中的参与者,部分人在隋末乱世中被杀,不少人进入了唐朝,担任军政职务。起初,他们照常供职,还会因为工作出色受到朝廷褒奖。唐朝政局稳定后,意识形态问题重新提上议程,需要给江都政变定性。贞观七年(633)正月,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宇文化及、弟智及、司马德戡、裴虔通、孟景、元礼、杨览、唐奉义、牛方裕、元敏、薛良、马举、元武达、李孝本、李孝质、张恺、许弘仁、令狐行达、席德方、李覆等,大业季年,咸居列职,或恩结一代,任重一时;乃包藏凶慝,罔思忠义,爰在江都,遂行弑逆,罪百阎、赵,衅深枭獍。虽事是前代,岁月已久,而天下之恶,古今同弃,宜置重典,以励臣节。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
弑君,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都不能接受。当年江都政变的参与者因为缢杀隋炀帝的举动,在几十年后被定性为“弑逆”,在职者罢官,去世者追贬,并且罪及子孙。自身及其子孙都遭到禁锢,不能入仕。
再说隋炀帝的萧皇后和南阳公主的情况。贞观四年(630),李世民大破东突厥,迎接萧皇后和南阳公主回归中原。
在洛阳,南阳公主遇到了丈夫宇文士及。之前,宇文士及从江都政变中逃离后,辗转多处,最后投靠了唐朝。他跟随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窦建德,因功被封为郢国公。李渊还将宗室公主嫁给了宇文士及。宇文士及再次做了驸马,成为隋朝和唐朝的“双料驸马”。南阳公主与宇文士及重逢之时,物是人非。尽管双方历经沧桑,感情还在,但身份地位已然天翻地覆。宇文士及是唐朝官场上一颗处于上升期的新星,又是有妇之夫。南阳公主是前朝公主,本朝的草民。但是宇文士及还是主动提出了复婚,希望破镜重圆。南阳公主断然拒绝,说:“你兄弟杀我父皇,我与你是仇家。我之所以没有手刃你,是因为知道一切都是你那两兄弟谋逆,你事先并不知情罢了。”
宇文士及再三恳求,南阳公主也不答应。联想到南阳公主将儿子宇文禅师都杀了,宇文士及知道事情不可挽回,对南阳公主作揖,告辞而去。从此,两人咫尺天涯,不复相见。传说南阳公主看破红尘,出家为尼。而宇文士及在唐朝历任中书令、殿中监,于贞观十六年(642)病逝。唐朝追赠他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
贞观二十一年(647),隋炀帝萧皇后病逝,享年约八十岁。李世民以皇后之礼将她埋葬在杨广身边,定谥号为“愍皇后”。后人常说杨广荒**无耻,其实杨广和萧皇后的感情非常好,从十几岁结婚开始一直到死,都和萧皇后厮守恩爱。杨广后期的确爱好美色,但并没有冷落萧皇后。
2013年4月,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写着“隋故炀帝墓志”等字样,墓中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但是这两座墓的占地面积分别只有二三十平方公尺,完全不符合帝陵的规制。当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组织专家对墓葬的考古发掘进行鉴别。专家最后确认,此处墓葬是隋炀帝杨广墓,是这位好大喜功的传奇帝王的归宿地,而另一座古墓是萧皇后的墓葬。
此前,人们误认为扬州邗江区另一处古迹为隋炀帝陵,这是因为唐代以后隋炀帝陵渐渐荒芜,不为人知。清朝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考证认为一处大土墩为隋炀帝陵,并且出资修复,又嘱托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墓碑。结果以讹传讹,此处古迹就成了“隋炀帝陵”,还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2013年春天的这次意外发现,还原了历史真相。
说完隋朝官员和皇室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那些隋末起义之人在唐朝的结局。
李勣(徐世勣)无疑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唐朝建立后,李勣被封为英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出将入相,历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三朝,位高权重,被视为朝廷脊梁。李勣长期掌管军队,国内没有战事,他便负责对外战事,北讨突厥和铁勒,东征高句丽,军功赫赫。
对于功勋卓著的李勣,唐朝统治者也爱护有加。一次,李勣在征途中染上暴疾,医生开出药方说,治疗此病需要胡须灰做药引。李世民听说后,剪下胡须给李勣和药。李世民是皇帝,他的胡须可是“龙须”。龙须一到,李勣的病立马治好了。古人说,胡须毛发受之父母,不能轻弃。李世民为李勣剪须,这是多大的恩宠啊!还有一次,君臣宴饮,李勣喝得酩酊大醉。李世民脱下衣服亲自给李勣盖上,以免他着凉。
李世民临终时,担心太子李治对李勣无恩,将李勣外放边远地方的刺史作为考验。李勣无怨前往,通过了考验。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任命李勣为尚书左仆射,执掌政务。李勣效忠朝廷,为人谨慎,对于李治与武则天的家事不闻不问。武则天掌权后,对李勣继续器重,赏赐有加,如同对待家人一样。因此,许多同期的大臣贬的贬,死的死,李勣在朝中依然岿然不动。正是在李治和武则天时期,李勣率军东征高句丽,占领平壤城,灭亡了高句丽国。唐朝在高句丽故地设置州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李勣将杨广未竟的事业给完成了,可谓是“隋朝的忠臣”。凯旋回朝不久,李勣就病逝了,享年七十六岁。李治亲自为李勣举哀,辍朝七日,追赠太尉,谥曰“贞武”,陪葬昭陵。
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却没有继承祖辈的谨慎作风和政治智慧,在武则天准备篡夺唐朝天下过程中举兵反抗。李敬业的造反除了那篇骆宾王起草的《讨武瞾檄》外,几乎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很快就被武则天扑灭了。武则天将李敬业家族恢复“徐”氏原姓,满门抄斩。李勣生前肯定不会想到家族会在不久之后被诛。
除了李勣,程咬金、秦叔宝也在唐朝得到重用。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程咬金、秦叔宝等将领投降了王世充。武德二年(619)闰二月,王世充率部进攻唐朝谷州(治新安,今属河南),程咬金、秦叔宝随军出征。两军对阵之时,程咬金、秦叔宝等人突然率几十名亲信骑马出阵上百步,然后勒马回头向王世充行礼,说:“承蒙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我等托身之所,今谨奉辞。”说完,一行人临阵倒戈,投降了唐军。王世充气得七窍生烟,但慑于程、秦二人的威名,不敢追赶。程咬金、秦叔宝降唐,归入秦王李世民麾下,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亲信。后来程咬金封卢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高宗李治在位时,程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由于杀降、贪财遭到免职。麟德二年(665),程咬金病逝家中。唐朝追赠骠骑大将军,陪葬昭陵。
秦叔宝,本名秦琼,常年征战让他满身伤痕,在唐朝建立后疾病缠身。秦叔宝对疾病处之坦然,说道:“我从小就参军打仗,参加了二百多役,屡中重疮,前后出血怎么也有几升之多,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638),秦叔宝去世,陪葬昭陵,追封胡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秦叔宝是隋唐英雄中传奇色彩仅次于程咬金的角色,他在演义、戏剧及评书中被后人视为“山东好汉”的代表。现在山东一带有不少关于秦叔宝的遗迹,比如秦叔宝卖马槐、秦叔宝府、秦叔宝墓等。此外,秦叔宝与尉迟敬德还是传统民俗中的两大门神。
还要介绍的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亮。这对后人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因为在隋末大乱中张亮只是李勣部下的普通军士。张亮随同主将降唐,并由李勣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从此飞黄腾达。李世民兄弟相争时,张亮受李世民指派去洛阳,招募敢死队,被李元吉告发下狱。在狱中,张亮遭受严刑拷打,拒不招供,保护了李世民。凭借这一点,张亮成了贞观明星。贞观年间,张亮又揭发了侯君集谋反、随征高句丽,而且在地方行政上卓有成效。但张亮喜好巫术,与人交恶,在贞观二十年(646)被人告发“阴养死士”图谋谋反,受诛。
唐初统治者都亲身经历了隋末的乱世,对隋朝灭亡有切身体验。
隋朝为什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呢?为什么在开皇盛世之后的十年间,隋朝就分崩离析了呢?唐初的官场和政治理论界都在感叹:“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如何吸取隋朝骤兴骤亡的教训,让唐朝避免重蹈覆辙呢?这是摆在唐朝君臣面前的现实问题。
李渊在武德五年(622)曾责成隋朝旧臣封德彝、大学问家颜师古合修《隋书》。历史需要距离感,当时离隋朝灭亡太近,而封德彝等人也难以完全跳出主观思绪。此次修史没有成果。李世民在贞观三年(629)重申修写隋史的重要性,任命魏徵为《隋书》主编。
魏徵出身于隋末的起义军,先是在元宝藏的义军中工作,后来在李密手下掌管文书。李密败后,瓦岗军的人才多数被李世民笼络走了,但魏徵却效忠于太子李建成。李氏兄弟争位的时候,魏徵鼓吹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但后来李建成却被李世民杀了,李世民很欣赏魏徵,重用为亲信。
魏徵办事很较真,为隋朝归纳出了一系列“身亡国灭”的沉痛教训,比如统治者好大喜功,一意孤行,穷奢极欲,上下相欺,不施德政,滥用刑罚,加重人民的徭役租赋负担等。在具体政策上,魏徵认为隋朝败在两点:一是常年对外征战,二是杨广行幸无度,放弃关中战略要地,远游扬州。隋朝穷兵黩武,政策措施太多,惊天扰民,天下**,就是再稳固的江山也会土崩瓦解。因而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关键是抚恤民众,休养民力,让百姓安居乐业。魏徵的研究成果针对性相当强。唐朝初期既接过了隋朝的均田制、地方官制、科举制等一系列制度,也沿袭了隋朝重视文化、律法、外交等执政思想,同时注重与民休养,即使再大的战事也没有动用超过十万军队。
唐朝首都长安城也是在隋朝的大兴城上修建而成,整座城市沿用了大兴城的旧制,只是不断充实使之更加宏伟壮丽。从李渊开始的历代唐皇,就居住在城市北部中央——尽管他们也经常巡行东都洛阳城,继续实践着当年宇文恺设计这座城市时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思想。而当年的大兴善寺逐步发展为带有鲜明天竺风格的大寺庙,佛教大兴,常常组织有数万人参加的法会。距大兴善寺北约二里、朱雀大街的中段坐落着著名的小雁塔。那原本是隋炀帝杨广的“晋王府”,唐初一度是武则天的儿子李显(中宗)的藩邸,武则天将其改名为小雁塔。
经过不断的发展,长安城最后成为人口不下百万的全国第一大都市。不过,我们需要记住的是,这座伟大的城市是与隋朝同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