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杨勇的地位岌岌可危,晋王杨广开始蠢蠢欲动。开皇十九年(599),杨广又一次到京师朝拜父母。在从大兴返回扬州之前,杨广去向独孤皇后辞行。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母子离别,而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政治表演,所以《隋书》把每一句话都详细地记载了下来。
一见到独孤皇后,杨广脸上写满了悲伤,痛苦地说道:“儿臣镇守东南,不能经常看到父皇与母后,臣子之恋,实结于心。一想到辞别母后后,儿臣就不能侍奉左右了,顿时觉得相见遥遥无期。”说完,杨广哽咽流涕,伏地起不来了。
独孤皇后见状也很伤心,说:“你在方镇,我又年老,今日的分别真的是和寻常的离别不同。”说完,她哭了。母子两人相对唏嘘。
杨广成功营造了悲伤的氛围后,继续说道:“儿臣性识愚下,平常恪守兄弟之意,但不知道犯下了什么罪过,失爱于东宫太子。皇兄对我非常生气,多次想杀害我。我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当中,怕皇兄诬陷我,给我下毒,不知道自己哪天是死期。”杨广说的纯粹是谎话,没有任何史实证明杨勇要加害二弟杨广。
独孤皇后不辨真伪,她早就在心里把杨勇判了道德死刑,认定杨勇就是逆子了。现在听说杨勇竟然要杀害自己宠爱的二儿子杨广,她气愤地说:“杨勇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我为他迎娶了元家女,希望能兴隆我们杨家基业,杨勇却冷落元氏,从不做夫妻,一门心思宠爱阿云。太子妃元氏身体好好的,突然就暴亡了,我看是杨勇和那个小狐狸精派人投毒,害死了我的儿媳妇。事已如是,我也不能追究到底,想不到他竟然把毒手伸向了你!我现在还活着,尚且如此,等我死后,你还不成了他的案上鱼肉?现在东宫没有嫡妻,等皇上千秋万岁之后,难道还要让你们兄弟在阿云面前反复叩拜问安?我一想到这儿,就无比心痛!这可怎么办好啊?”独孤皇后的这番情绪发泄,把自己的态度表露无遗。
杨广此行原本就是为了试探独孤皇后对于废立太子的态度,现在他已经得到了需要的答案。他掩饰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再次郑重地向独孤皇后行大礼,欲言又止,伏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呜咽。多么完美的表演啊,看得独孤皇后也悲不自胜。母子两个人在悲伤当中达成了共识:废掉太子杨勇,另立杨广。《隋书》记载:“此别之后,知皇后意移,始构夺宗之计。”杨广加快了夺嫡的步伐。
当时,杨广面临的情况是,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都明确表露出了废黜太子杨勇的意思,但是杨勇毕竟身为太子多年,影响广泛,势力根深蒂固,不是想推翻就能推翻的。杨广需要积蓄自己的力量,自下而上地瓦解杨勇的势力。杨广分析了一下“敌我形势”,发现自己欠缺的就是一个朝堂上的政治盟友,就像太子杨勇和宰相高颎是政治盟友,相互支持一样,杨广身边还没有这样的角色。
杨广把目光扫向朝堂上的诸公,发现有一个人很适合参与自己的“夺嫡大业”。这个人就是在迅速崛起的越国公杨素。杨素从开皇十二年(592)开始出任尚书右仆射,是居于高颎之下的“副宰相”,而且杨素曾与太子杨勇结怨。
物色好合适人选后,杨广便召集党羽张衡、宇文述商量如何争取杨素的支持。大家定了一个计划,先由宇文述出马,到大兴去找大理少卿杨约。杨约是杨素的弟弟,兄弟感情很好。待做通杨约的工作后,再谋求与杨素结盟。
宇文述到京师后,多次宴请杨约。宇文述知道杨约贪财,故意在酒足饭饱之际拿出许多奇珍异宝供杨约欣赏。杨约看到这么多宝贝,爱不释手,心里很想要,又不好意思开口。宇文述就主动提出赌博娱乐,然后故意把所有的珍宝都输给杨约。杨约发了一大笔横财,觉得过意不去,主动回请宇文述。席间,杨约问道:“宇文大人,您和我说实话,这么多奇珍异宝到底是怎么来的?”可见杨约这个人也不傻。
宇文述就说:“那些都是晋王之赐,让我送给杨大人赏玩的。”
杨约大吃一惊:“晋王想要我做什么?”
宇文述坦白道:“政治无常,识时务者为俊杰。自古贤人君子,没有不紧跟形势、掌握消息、避祸趋利的!杨大人兄弟二人功名盖世,掌权用事也有好几年了,但你们这么多年来,得罪的人也不在少数。我听说东宫太子有好几回在执政大臣那里碰了钉子,对令兄很不满意。杨氏兄弟现在有皇上的信任,暂时不会有事。皇上一旦驾崩,贵兄弟将如何自保?”宇文述这番话一下子就抓住了杨约的心思。
宇文述继续说道:“当今皇太子失爱于皇后,皇上素有废黜之心,这事你也知道。如果尊兄杨素能请立晋王为太子,就能建立不世之大功,晋王必然会镌铭于骨髓。这样你们兄弟俩就能避累卵之危,成泰山之安了。”
杨约觉得宇文述说的很有道理,回去之后就去做兄长杨素的思想工作了。他将宇文述的话转述之后,心思缜密、做事稳重的杨素马上就明白晋王杨广的意思,“看来杨广是迫切地想推翻杨勇,取而代之了”。宇文述给杨家兄弟分析的话,从逻辑上讲是没有错的,但是其中有一个关键点:杨广取代杨勇的可能性有多大?杨素觉得必须分析清楚杨广的胜算概率,自己才能决定站在哪一边。
几天后,杨素入宫侍宴,刚好借此机会刺探独孤皇后的态度。他就假意说晋王杨广孝悌恭俭,很像当今圣上。独孤皇后听了以后,很感慨地说:“你说的很对。我这个二儿子非常孝顺,听说每次皇上或者我派遣内侍到他那里,他都要在边界迎接。晋王每次谈到远离父母,都会泣不成声。我那二媳妇也很可怜,生活很清苦。我派婢女过去,她贵为王妃,还经常与婢女同寝共食。”说着,独孤皇后的眼角都泛出泪光来了。不过马上,她就把话锋一转,怒道:“哪里像杨勇那样,就知道和阿云腻在一起,终日酣宴,昵近小人,疑阻骨肉。一想到这,我就更加可怜阿摐(杨广小名),常常担心他被那狠心的哥哥暗杀了。”
杨素是何等聪明之人,听了独孤皇后的话,马上明白了,他附和独孤皇后说了很多“太子不才”的话。独孤皇后没有想到大臣当中,还有这么通自己心意的人,对杨素好感大增,临别前还赏赐了杨素金银珍宝。这次谈话后,杨素坚定地选择了站在晋王杨广的一边,互通消息,准备推翻杨勇。于是晋王杨广、右仆射杨素、独孤皇后三股力量形成了新的铁三角,共同推动废太子杨勇之事。
在这个时候,长期养尊处优的太子杨勇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杨勇虽然感觉到自己失去了父皇和母后的宠信,也感觉到朝堂之上支持自己的力量在衰落,但是他并没有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更没有对威胁自己的杨广等人展开反击。杨勇不知道如何调动自己的支持力量,如何施加自己的影响力,更不知道主动进攻、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等政治技巧和斗争策略。他几乎是坐等危险一步步向自己逼近。
反对杨勇的铁三角中,杨素最先积极行动起来。他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支持杨勇的尚书左仆射高颎。打倒了高颎,既可以断掉太子杨勇的臂膀,重创杨勇的支持力量,同时自己可以取代高颎的宰相之位,杨素何乐而不为呢?
就在杨广、杨素两人连手的开皇十九年(599),六月爆发了“王世积案”。此案被杨广和杨素所利用,沉重打击了高颎。最终杨坚将高颎父子削职为民,高颎彻底失去了政治实力。尚书右仆射杨素很快顶替了高颎的地位,升任尚书左仆射。
太子杨勇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危险处境。他环顾四周,自己已经失去了父母的宠信,父皇显露出了废黜太子的明显信号,铁杆支持者高颎不仅失去了宰相地位,还被削职为民,朝堂上也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杨勇也知道,二弟杨广和新宰相杨素正在联合要扳倒自己。杨勇又担心又害怕,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过早的太子生活给杨勇造成的负面作用彻底暴露了出来。杨勇在长期的安逸中并没有掌握充分的政治斗争的技巧,完全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动用自己现有的资源,进行谋篇布局,展开反击。相反,他有不少荒唐的举动。
杨勇为了保住太子之位,主要的对策就是利用封建迷信。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政治骗子,装神弄鬼谋取私利。当时就有一个新丰人,叫作王辅贤,据说搞封建迷信有一套,能占候(视天象变化以附会人事,预言吉凶祸福),蒙骗了不少政治人物。杨勇听说他的名声后,召他过来询问自己的前程。王辅贤掐指一算,说:“白虹贯东宫门,太白袭月,皇太子废退之象也。”杨勇大惊,赶紧问:“大师,我应该怎么办呢?”王辅贤就“指导”杨勇应该如何做,杨勇一一照办,用铜铁造了各种兵器,摆在宫中用来抵御天象。同时,他还在东宫后园中建立庶人村,屋舍很简陋,自己却经常住到里面去,穿粗衣,食粗食,希望能躲过不利的天象。他以为自己穿破衣烂衫,上天就看不出他是太子,就不能把坏运气施加到他头上了。
上天有没有看到杨勇的种种努力,我们不得而知,杨坚倒是看到了太子杨勇的种种不寻常举动。隋文帝杨坚当时并没有下定决心要废黜杨勇,他得知东宫有异状,明白杨勇内心非常不安,就派宰相杨素去观察和开导。
杨坚把如此敏感的任务交给杨素,注定是不会成功的。只见杨素到东宫后,却站在宫门口不进去。杨勇听说父皇派宰相杨素来东宫,整理好服装,在宫中迎接杨素到来。但是杨素就是在宫门口不进去,拖延了很长时间,也不让人通报。杨勇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既不愿意屈尊主动出宫来迎接,也没有想到派人出来询问,只是让局面这么僵持下去。而且时间越长,杨勇的情绪越糟,在心里不断地埋怨杨素。等把杨勇激怒后,杨素这才迈进东宫大门,和太子相见。杨勇自然没有好脸色,两个人不着边际地谈了一会,就散了。
杨素回到隋文帝杨坚那里,说太子杨勇如今积怨很深,情绪不太对,恐怕会有其他变故,提醒杨坚早做提防。与此同时,独孤皇后一直没有停止对杨勇的监视和窥探。她对侦察到的东宫的大事小事,都戴着有色眼镜朝着负面的方向想,然后将这些负面信息不断地传递给杨坚。
这些信息刺激了杨坚,他不仅疏远杨勇,而且为了预防这个情绪状态不太正常的儿子行为过激,布置了许多防范措施。比如,杨坚亲自安排了许多侦察兵,观察杨勇的动静,遇到情况随时报告给自己;又比如,杨坚命令东宫所有的侍卫,都隶属于各个卫府。隋朝的军队是由皇帝控制的中央军和非直辖于皇帝的地方军组成,其中皇帝直接控制的中央军,设立了十二个卫府,每个卫府统辖一个军,每军设置一个大将军。现在,杨坚命令太子身边的所有宿卫武装,在人事关系上要隶属于十二个卫府,就等于是把太子的武装都掌握在了自己手中,釜底抽薪,防止杨勇有不轨的行为。
即使如此,杨坚还是不能彻底放心,他把东宫侍卫中勇猛健硕的卫士全都开除了,只给杨勇留下老弱平庸的侍卫。从中可见杨坚、杨勇父子关系之紧张。《隋书》用一句话描述,那就是:“高祖惑于邪议,遂疏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