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皇帝驾崩的消息时,李隆基并没有感到特别震惊。因为他早有预感这一年要出大事,而他将借这个机会建立不凡的功业。
那个时候李隆基还在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市),刚刚做了不到三年的潞州别驾。他接到朝廷的消息,称皇帝陛下将要去南郊祭祀天地(就是韦皇后参与的那次),让他回长安朝见,当面汇报这些年的工作。
在即将出行回长安的时候,李隆基突然心血**,想见一个人。于是他当即找到了那个名叫韩礼的人。
这个韩礼是当时潞州一带颇有名气的术士,李隆基找到他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请他为自己算上一卦,卜问个吉凶。
这当然不成问题,韩大师随手扯出一根蓍草请李隆基信手往天上一抛,表示自己会根据蓍草落地后的样子,认真地说出个一二三来。谁知,李隆基将蓍草扔出去,落到地上后,韩大师就惊了。因为那根蓍草竟然直挺挺地立在地上,而没有像平常占卜时那样倒下,韩大师干这一行干了这么多年了,还是头一次碰见这样的情况。
不过,眼前的这一幕是难不倒韩大师的。只见韩大师下一秒就做抱拳祝贺状,对李隆基笑着说道:“蓍草立在地上不倒,这是不同寻常的吉兆,妙不可言啊!”
紧接着他嘱咐李隆基回京之后要做好应对非常之变的准备,这样才可以有自我实现的可能。
实事求是地讲,韩大师说的这一套其实在我们今天并不神秘,说起来就是概率学上的可能性预测和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的综合内容,灵不灵,主要看事后怎么解释。不过在当时,大部分人都对韩大师的话深信不疑,李隆基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李隆基回到长安汇报完工作后,便找了个借口推后了返回潞州的时间,然后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用来结交朋友了。
李隆基所交的朋友比较有针对性,基本上以武人为主,从军队的中高级军官到基层大兵,凡是有个一技之长的,都被李隆基拉进了自己的朋友圈里。当然了,李隆基是用非常低调隐蔽的方式,努力去和驻京部队、禁军上下打成一片的,至于是为了在韦皇后和武氏残余势力的威胁下确保个人人身及家族财产安全,还是另有什么特殊的想法,这事儿估计只有李隆基本人才知道了。但可以确定的是,李隆基的这番努力并没有白费,在小半年后,这些朋友大多数都派上了用场。
就在李隆基继续四处活动、招徕人才组建应变团队的时候,他等待了多时的大事变终于来了,而且是接踵而来。首先自然是唐中宗李显暴崩的噩耗,紧接着则是一份中宗的遗诏,这份遗诏宣布了三件事:第一,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第二,韦皇后暂时主持国家政务;第三,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了辅政大臣。
对于这份遗诏的内容,李隆基并不以为然,因为这里面的内容大部分在他的预料之内,这种暂时搞搞平衡的安排不过是展示一下姿态,骗骗小孩子还行,对于稍微资深一点的从政者而言,几乎就是个幌子。像李隆基这种级别的一致认为真正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另外的消息——关于军队的最新调动及各部队的统领人选。
果不其然,在所谓的先皇遗诏公布的第二天,韦皇后便采取了行动。她先调派了五万府兵驻守京师长安,然后就把韦氏家族中的长安令韦播、驸马都尉韦捷、韦灌等人安排在了左右屯营、羽林、飞骑、万骑等禁卫军的各个关键的领导岗位上。同时又借召朝廷重臣入宫商议要事的名义,令亲信宗楚客带头倡议,取消了相王李旦的辅政参政资格。
相关消息传来的时候,李隆基不怒反笑,因为他最为头痛的事并没有发生。那个韦皇后到底还是水平有限,她安排到各支部队的那些人无一不是纨绔子弟,没有一个人具备控制住部队的能力,因此李隆基确信他可以放心筹备接下来的事情了。
此时此刻,韦皇后对李隆基的动作依旧完全不知情,她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平日的政敌太平公主那里,而且实事求是地讲,韦皇后也很忙。自打六月二日李显驾崩后,她就没闲下来,六月三日开会调兵;四日给李显发丧、宣布摄政改元……直到七日看着李显的小儿子李重茂顺利登基继皇帝位,自己正式成为皇太后,这才松了一口气。
殊不知,她松气的那一刻,自己的结局已然定下了。因为李隆基那边已经在开会了。
参加这次李隆基一生最重要的会议的,除本人外的主要与会者还有五个人。由于这五位都很有点来头,且在后续的行动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个需要介绍的人是来自太平公主那边的人,此人名叫薛崇简,是太平公主与第一任丈夫薛绍的次子,这次他是作为母亲的代表前来参加谋划的。而且这位仁兄当时的职务是卫尉卿,武库内武器的管理是他的分内之事,因此薛崇简不仅能够第一时间将相王方面的最新意见反馈给母亲,还能为政变的士兵们提供充足且好用的武器,角色相当重要。
第二个人叫作钟绍京,这人的父母不如薛崇简的那样知名,但他有个超级知名的祖先,那就是三国时代曹魏的重要文臣、太尉钟繇。作为钟繇的十五代孙,钟绍京跟他的老祖先一样在书法领域颇有造诣,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后世的米芾、董其昌等书法大家都对其书法推崇备至,而李隆基也是因为特别喜欢他的书法才和他慢慢成了好朋友的。不过,这次会议李隆基把钟书法家找来,绝不是想让钟绍京给他誊写声讨韦皇后的檄文对外分发的,主要还是看中了他当时的职务。
钟绍京时任苑总监,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皇家园林的一号负责人。虽然在大部分人看来这不过是个闲差,可李隆基却不这么认为,相反,他确信政变若要保证成功,非得得到钟绍京的帮助不可。因为李隆基曾经认真分析研究过自玄武门之变以来历次政变的成败教训,经过对比,他发现只要出其不意地控制住了玄武门,政变就基本上算成功一多半了。而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政变军队必须做到秘密地大量集结。由钟绍京负责的北苑,面积大,植被多,距离玄武门也不远,因此实在是个极佳的部队藏身之地。钟绍京的加盟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第三个人名字叫刘幽求,当时的身份是朝邑县公安局局长(朝邑尉),在与会的王子皇孙中这样的基层干部并不显眼,但他却是李隆基特地找来加入讨论的。因为此人虽然级别不高,却极有远见。早先在神龙政变结束后,他就曾力劝身为政变组织者的桓彦范和敬晖趁此良机将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势力彻底消灭掉,以免有后患。可桓彦范等人当时不以为然,结果组织神龙政变的功臣全部被害。更重要的是,在劝说失败后,刘局长二话不说,果断跑路,连官职都不要了。因此后来桓彦范等倒台,刘幽求没有被牵连,而李隆基在得知了他的事迹后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他,可见这位仁兄的确很有两下子。
最后的葛福顺和李仙凫可以放到一起说,因为这二位都是李隆基平日里结交的人中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能力,但是他们却是李隆基发展的靠谱眼线,这一次的会议之所以会召开,正是由于二人带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内部消息:受命统领禁军的韦播(韦皇后堂侄)和高嵩(韦皇后堂兄的外甥)为了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近日来经常小题大做甚至是没事找事地鞭打万骑将士,对于二人的举动,万骑兵将多是敢怒不敢言。现在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恰好是发动他们来做些事的良机。
听得这个消息,李隆基等人真的有送韦播、高嵩一份重礼致谢的冲动。李隆基当即决定将发动政变的时间提前,并通过葛福顺、李仙凫充分调动起万骑的人马,加入这次行动中来。
然而一个人的突然到来却改变了李隆基的计划,促使李隆基立刻将计划付诸实施。
这个跑来给计划进程做加速的人,叫作崔日用。
崔日用,是当时的兵部二把手(兵部侍郎)。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韦太后现任首席智囊宗楚客的现任首席智囊。但正是因为此人耳目众多且特别善于随机应变,因此当得知李隆基将发动政变的小道消息后,略微评估了一下斗争双方的阵容,就干净利落地投向了李隆基这一边。
这一次,崔日用冒着暴露自己的风险跑来,真的是迫不得已,因为他刚刚探听到另外一个重要情报:安乐公主那边正在筹划率左右屯营及羽林万骑搞武力摊牌,而且安乐公主已经在家里准备好了兵器盔甲,就等六月二十三日行动了。
鉴于这一突**况,崔日用力劝李隆基尽早行动起来,这样才能占得先机,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地完全击溃对手。
李隆基对崔日用的建议表示认同,并对崔日用的情报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必须紧抓落实政变工作,将发动反对韦氏一党的士兵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任务早日提上日程。于是李隆基派出了刘幽求按照既定计划向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宣讲了政变诛除韦氏,共享美好未来的政策。
不出所料,葛福顺、陈玄礼二人当即表示很乐意加入,并保证届时可以发动起大批战友袍泽进行所需的配合。
事到如今,部队来源、集结地点、行动时间等关键环节都不再有问题了,问题有且仅有最后的一个:以上计划的变动内容是不是应该先知会下相王,得到认可后再开始行动。
李隆基认为,大可不必。
“我们发起这次行动完全是为了国家社稷,如果事情成功了,福报理所应当属于相王;如果事情不幸没能成功,我们这些人以身殉国也就罢了,不应该连累到相王。如今,倘若先禀报相王,那么就等同于强迫相王参与我们这样危险的密谋;如果相王不同意,这难免会破坏我们的大计。”
在李隆基颇有自信和威严的清晰分析下,在场的所有人当即表明愿唯命是从。
是成是败,家国兴衰,全系吾辈肩上,毋庸赘言,出发!
唐隆元年(710)六月二十日,也即唐中宗李显去世后的第十八天,身穿便服的李隆基亲自统领刘幽求等亲信在午后的阳光下秘密潜入苑内,直奔钟绍京的衙署而去。
“可大(钟绍京的字),可大,是我们,速速开门,速速开门!”
同样的话声音由小变大被叫了数遍,敲门的声音也渐渐急切起来,然而门里的那一侧始终是一片安静。
钟绍京并不是睡过头了或被敌人暗杀了,此时此刻,他正在激烈地斗争,斗争的对手是他自己。
虽说钟绍京是钟繇的后人,但他们家家道中落已经很有些年头了。钟绍京小时候日子过得很苦,能走到如今的这一步,让钟家一门重获振兴的希望,他几乎使尽了浑身解数,而且实话实说,他和李隆基的关系并没有铁到可以豁出一切的地步。因此到了这个有可能需要赌上一切的关头,钟绍京有些想临阵脱逃,完全可以理解。
可是门外面的李隆基等人却实在是没工夫慢慢等着钟绍京把利弊权衡清楚了,毕竟那么些人鬼鬼祟祟地聚集在一处待个半天,那真是想不吸引路人目光都不成。
就在政变还没发动便可能被发现的危急关头,有一个人出手分分钟就化解了这场危机。
这个人是钟绍京的妻子。她是被急促的叫门声给惊动的,对于钟绍京他们最近在谋划的具体事情,钟夫人虽说不太清楚,但今儿个一看这情况,大致就猜到了七八分。于是她来到了还在犹豫的钟绍京面前,说道:“你舍身为国,神明自会相助。更何况你一直都在参与他们的密谋,即便你今天不加入,又岂能幸免!”
一语惊醒梦中人。钟绍京立刻意识到老婆大人说的是对的。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想回头就不可能了。
钟绍京当即起身,一路小跑着过去打开了那扇紧闭的门。
“让殿下久等了!快请进来!我已恭候多时!”
政变指挥中心就这样在钟绍京的衙署里秘密建立了起来。随着夜幕的降临,政变开始步入了倒计时的阶段,而葛福顺、李仙凫两位万骑部队的内线也如期到来,他们带来了所部已然集结完毕,只等行动的消息。
李隆基闻言,欣慰地点了点头:“很好,不过现在还不是行动的时候。”
李隆基之所以态度突然出现了这样的微妙转变,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一直倚重的亲信王毛仲始终没有出现。李隆基非常了解自己的这个属下,他知道王毛仲不现身,可能性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聪明而心思缜密的家伙判定这次政变的成功概率极低,所以才会毫无理由地玩起了消失。
平心而论,王毛仲的缺席对李隆基的信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李隆基产生了些许动摇,他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再继续行动,或者是该何时开始行动。
由于李隆基迟迟没有下达行动的命令,因此众人一直原地待命,这一等就到了二鼓时分。说来十分神奇,二鼓刚到,天上便出现了流星雨,而且据说这次流星雨不是向着一个方向落在地球上,而是仿佛雪花一样向四方散落(天星散落如雪)。
突然出现这样奇异的天文现象,众人难免要猜测议论一番,这一次也不例外。就在大伙儿莫衷一是,探讨吉凶之时,在李隆基身旁沉默了许久的刘幽求站了出来,大声说道:“天象如此,是在告诉我们机不可失!现在行动定能成功!”
在刘幽求一通封建迷信宣传过后,在场众人信心倍增,李隆基感激地看了刘幽求一眼,随即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总动员:
“今日,我与你们一起扫除大逆,安定社稷,功成之时,当各自以富贵相见!”
“诺!”
行动就此开始了,第一拨出动的是早已整装待发的葛福顺等人,他们奉命前往羽林军营,执行斩首行动,干掉韦播等人。
一般情况下,想袭击羽林军营得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羽林军营不仅时时刻刻戒备森严,而且营中士兵训练有素,有分分钟消灭入侵者的架势。然而这一次,情况变得不一样了,在葛福顺等政变士兵“只为韦播、高嵩而来”的宣传下,羽林军营中的兵将纷纷主动避让,个别对韦播、高嵩怨气极大的羽林军士兵甚至主动带路,领着葛福顺一行向韦播、高嵩的营帐奔去。
韦播、高嵩万万想不到,居然会有人公然在羽林军营追杀自己,他们既没有丝毫准备,又难以判断到底来了多少人、从哪里来,竟然在惊慌失措中束手就擒了。葛福顺和他的士兵们没有打算给这些颐指气使的领导赎罪的机会,他们乱刀齐下,很快就在当场杀掉了韦璿、韦播、高嵩这三位韦皇后安插在军中的亲信。
在取了三人的首级后,葛福顺召集了全体羽林军将士,他知道现在需要给大家一个说法,并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些士兵发动起来,加入攻打玄武门的行动中去。
虽说葛福顺不善言辞,但好在他已经把应该讲的话提前准备好,还反复训练过了,于是现场的羽林军兵将都听到了葛福顺义正词严又不容反对的发言。
“韦皇后毒死了先帝,阴谋危害社稷,今晚我将率领你们一起去诛杀韦氏一族,拥立相王来安定天下!如敢有首鼠两端、协助逆党的,灭其三族!”
诸位是愿意加入呢,还是愿意加入呢?但说无妨!
葛福顺的话讲完了,士兵们都没敢随便吱声。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搞哗变杀死虐待士兵的韦播等人相较于葛福顺的提议只能算是小事。葛福顺明摆着就是强迫大家跟他去造反,这才是绝对要掉脑袋的勾当,搞不好还会祸及三族,不是闹着玩的。但面对着杀红了眼的葛福顺及其手下,谁也不敢站出来表示反对。
于是现场的空气瞬间好像凝固了,过了许久,才有人做出了回答:
“事已至此,愿随将军诛杀奸党,保卫大唐社稷!”
是啊,就算现在把葛福顺等人拿下,绑了送去衙门,大家也不一定能够获得个将功补过的待遇,倒不如再干一把,灭掉韦氏,说不定还能有更多可能。
就这样在葛福顺的胁迫下,羽林军也加入了进来,同葛福顺的万骑部队一起与李隆基实现了会合。
在确认韦璿等三人的首级无误后,李隆基亲自率领一队人马出苑南门直趋玄武门。此时,李隆基手中的人马虽说数量不少,有大几百人,但战斗力上却水平各异。这其中最为精锐善战的,自然是李隆基的亲信部队,“勇不顾身”的麻嗣宗、“趫捷善骑射”的李守德都在其中,可问题是人数只有几十人,因此不便用于攻坚。至于人数最多的则是钟绍京带领的钟家家奴和他苑中的工匠,这部分虽有二百余人,但几乎没啥战斗力,用的武器也不过是平时干活使的斧锯什么的,所以用来壮一下声势还是可以的,别的几乎不敢指望。
思来想去,李隆基还是决定把希望寄托在左右万骑营身上。
“葛福顺!你领左万骑攻玄德门从左侧突入!李仙凫!你率右万骑攻白兽门从右侧突入!各部事成之后需在凌烟阁前会师,彼此通过大声呼喊来互通消息。一旦凌烟阁喊声大作,其余人等随我进取两仪殿!
“拨乱反正,只在今夜,望诸君勉之励之!国家必有重赏!”
李隆基的这番话讲完,大家眼中无一例外都闪出了金光。
既有无上的荣誉,又有丰厚的奖励,此时不拼更待何时!万骑将士如同疯子一般杀向了各自的进攻目标。
跑在最前面的是葛福顺,这位仁兄的确很有两下子,在他的统领下,左万骑率先找到了突破口,击溃了守门的卫队冲入皇宫。紧接着其他各部也相继取得突破,杀了进去。
先头部队很快便消失在夜色中,李隆基则带领剩下的人马加强了对玄武门的控制,同时耐心等候葛福顺部的消息。
大约等到三鼓时分,喊杀声从凌烟阁的方向传了过来,李隆基二话不说,直接统领大部队扑向了既定目标。而随着诛杀韦氏、挽救社稷的宣传口号被喊得响彻宫廷,原本守在太极殿内的禁军将士们也纷纷倒戈,披甲拔刀奔着韦皇后的寝宫而去。
实践证明,韦皇后说服唐中宗的本事是一流的,搞阴谋诡计的水平是二流的,危急应变的能力则是不入流的,她并没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威去组织抵抗,而是选择了一跑了之。也正是这个举动,决定了韦氏一党再也没有更多的戏份了。
慌张之下的韦皇后在几个亲信的护卫下一路马不停蹄地跑进了飞骑营。仅从这一点看,韦皇后还是很有点脑子的,至少知道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军营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但她忽视了非常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自己的亲信在部队里的人际关系相当差,紧急关头没有参与政变的飞骑营不会为了韦氏一党浴血奋战,而是会直接站在获胜者的一方。
于是韦皇后进到飞骑营没多久就被营内的兵将送了出来,为了保证功劳不被抢走,他们送出的仅限于韦皇后脑袋的部分。
见到了韦皇后的首级,李隆基意识到他已经胜券在握,但素来行事谨慎的他还是再三要求大家尽快将韦氏一党的其他重要人物一一拿下。
于是韦后的宝贝女儿安乐公主在逃到右延明门附近的时候被追兵赶上杀死。其他韦后一党的主要成员,如安乐公主的驸马武延秀、内将军贺娄氏等人在短短一夜之间,要么被乱兵所杀,要么就被政变部队直接捆上送到了李隆基面前等候处理。
对于扫除韦氏一党的进程,李隆基基本满意。在他看来,韦氏一党的核心成员基本上被一网打尽了,目前需要他亲手处理的只有那个人了。
上官婉儿知道李隆基发动了政变并且控制住了局势,她同样很清楚,政变部队正在四处寻找自己。但即便如此,上官婉儿依旧神态自若,当李隆基进宫时,她甚至是主动率领众宫女们手持蜡烛前去迎接。
上官婉儿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的手中有着一张王牌,那就是她此前亲手起草的命令相王辅政的诏书。这份诏书足以作为她投入相王与太平公主阵营的证据,印证她的卧底身份。
然而上官婉儿没有等到李隆基的亲切慰问。在看了一眼上官婉儿托刘幽求转呈的诏书后,李隆基没有说话,只是冷冷地盯着眼前的这个曾在宫中呼风唤雨多年的才女。
在众人看来,李隆基的注视意味着他认可了上官婉儿的功劳,接下来上演的将是温暖激励的戏份了。只有上官婉儿不这么看,事实证明,也只有她看清了李隆基的心思。
李隆基不想让上官婉儿继续活下去,他当然知道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的关系,也了解上官婉儿在这次政变中封锁外界消息的巨大功劳,但正是这两点恰恰成为李隆基决心要处死上官婉儿的理由。
这个女人实在太聪明,太有手腕,也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消息了。一旦韦皇后的势力被清理干净,姑姑太平公主一定会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而那个姑姑本来就已经城府颇深且工于心计,倘若再有一个机灵聪颖的上官婉儿在她身边做智囊,以后的事态发展必将完全脱离自己的掌握。
更何况,李隆基知道上官婉儿与伯父李显的暴死有直接关系,他虽和伯父谈不上有特别深的感情,但毕竟是血浓于水,这个仇若不报,自己的良心也会难安的。
“先帝昭容上官婉儿秽乱宫廷,依附奸党,着斩立决!”
李隆基是用不容置疑的语气下达这一命令的,他甚至丝毫没有理会刘幽求在一旁的求情。因为他确信,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抉择,一个没有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联手的未来才是对于大唐更好的未来。
唐朝历史上最知名的才女上官婉儿就这样被李隆基的武士斩杀在了唐军的旗帜下,时年四十七。
经过整整一夜的折腾,武则天家族还混政治圈的人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纵横江湖半个多世纪的武家人至此基本退圈。
当各方面事务处理得差不多的时候,已是第二天的黎明了。李隆基顾不上去补个觉,安排好后续的收尾事宜便马上动身去拜见父王李旦。
“儿臣未经父王准许便擅自兴兵,还望父王恕罪。”
李隆基一见到父亲就干净利落地跪在了地上,叩头谢罪道。
按照我国的传统美德,这个时候做父亲的面对未经请示擅自成功的儿子,反应不外乎以下两种,要么是“三两步上前,一把扶将起来”,要么是“佯作愤怒,大喝一声:逆子安敢如此,若有下次,定斩不饶”。
然而这不是李旦的选择,面对这个奋不顾身且劳苦功高的儿子,他缓缓地走了过去,伸出了手,一把抱住,然后开始哭了起来。
“宗庙社稷都是因你才转危为安、重获安定,不然,连我自己都难免遇害啊!”
相王李旦很是动情,不过李隆基却没打算一直跟父亲抱着哭个畅快。他知道,事情还没有结束。毕竟那个由韦皇后拥立的小皇帝还在宫里,掌握了小皇帝,这场政变才算真正而彻底地成功。
在李隆基的建议与陪同下,李旦进到了皇宫中,他先以叔父的口吻安慰了受惊的小皇帝,然后便带着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安抚城中受到惊扰的百姓并宣布大赦天下。
安抚完了城中人心,下一步自然是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表彰。临淄王李隆基作为一号功臣,被任命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进封平王,成了行政权、统兵权两手抓的李唐皇族新生代第一人。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则被赐爵为立节王,成为少有的几个异姓王爷之一。
参与政变的另外几个核心成员也得到了提拔,比如提供场地的钟绍京被任命为中书省的二把手(中书侍郎),智囊刘幽求被提拔为代理中书舍人,二人并参知机务,成了实质上的宰相。麻嗣宗成为代理左金吾卫中郎将,入职禁军;拼杀在第一线的葛福顺等武将也分别获得了升职,实现了由士兵到将官的蜕变。
总之,几乎所有人都很满意,除了一个人。这个不满意的,就是皇帝李重茂。对于他来说韦氏家族和武氏家族联合操控朝政的日子虽说一去不复返了,但皇帝陛下在看完这一系列的人事安排后,心里也很明白,自己的位子也没有几天好坐了。
事实证明,李重茂的看法完全正确。其实早在政变成功不久就有人找到了刘幽求,劝他向李隆基提议趁早废黜李重茂,奉相王李旦为皇帝。但是当刘幽求提及此事时,却被李隆基严词拒绝了。这倒不是李隆基对伯父李显的感情有多深厚,不忍就这么废掉他毫无过错的儿子,而是因为李隆基实在是太过聪明。他深知在将韦皇后分布在各地各机构的余党还没有完全一扫而空前,决不能打皇位的主意,不然势必会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不少人的反对。实不如让小皇帝在宝座上缓冲一段时间,等到韦氏一党被斩草除根,大局已定后,再温水煮青蛙,解决李重茂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那么这锅温水大致要用多长时间来煮呢?答案是三天。
六月二十三日,太平公主代小皇帝传达了一个朝廷的最新决定:将皇帝之位传给相王李旦。
对于这个从天而降的大馅饼,相王李旦的回复是:别给我。
李旦的坚决推辞很有可能并不是逢场作戏,因为从他老人家以往的表现来看,他一直对那段被母亲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岁月有心理阴影,对权力的恐惧,令他对皇位兴致缺缺。
但此时此刻,这个皇帝也只有李旦当才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于是刘幽求特地去找了李旦的嫡长子宋王李成器和平王李隆基,让他们哥俩一道出面去劝。
刘幽求不愧是智囊,他推出的这两位说客果然成功完成了工作,让李旦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同意接受让位。
为了保证皇位的和平交接,在李旦同意即位的同一天,朝廷紧急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是将李旦的几个儿子任命为各卫的大将军,从而确保禁军的指挥权掌握在李旦一家手里。至此,国家军政大权皆在李隆基兄弟几个的掌控下,皇帝李重茂也终于迎来了他注定的结局。
六月二十四日,太极殿。历史上上演过无数次的逼宫大戏再次拉开序幕。
逼宫大戏随着女一号太平公主突然抛出的问题开始了。
“皇帝,你把皇位让给你叔父,可以吗?”
虽然这句话是探讨询问的语气,但太平公主凌厉的目光中传达出的却是不容否决的信息。
然而李重茂并没有读到姑姑眼睛里的内容,他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把太平公主的话真正听进耳朵里。
此时,李重茂身着丧服,孤零零地立在太极殿的东侧,呆呆地望向西方。他很显然还没能从父皇、嫡母在短时间内相继死于非命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不过,即便听清了太平公主的话,他也不能回答,因为保持沉默才是对他最有利的选择。毕竟李重茂现在的身份仍是皇帝,太平公主和相王等人哪怕是皇帝的长辈,也不便公然逼迫皇帝退位。
面对没有丝毫反应的李重茂,太平公主果然不好继续逼问,她只能尴尬地站在原地,然后直勾勾地盯着李重茂。被内定为下一任皇帝的李旦也不便开口,因为这个时候他正好站在唐中宗的灵柩旁,老哥就躺在身边,尸骨未寒,要是他再出面亲自逼迫侄儿让位给自己,这就太过分了。日后这消息要是不小心传了出去,李旦的这个皇位估计坐得也不会安稳。
好在李隆基早就料到了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在他的示意下,刘幽求作为替补上场了。
刘幽求解围的方式很有新意,他没有上来和稀泥,而是直接往地上一跪,朝着小皇帝行了一个恭敬而标准的君臣大礼。
磕完了头,刘幽求这才发言:“如今国家多难,皇帝陛下仁慈孝顺,打算效法尧舜,这确实符合天下至公的大道;相王殿下代替侄儿主持政务,任重道远,也更显得仁厚至极啊!”
不等小皇帝或相王对自己的话做出反应,刘幽求便从自己袖中的口袋里拿出了一份早已写好的传位诏书,郑重地交给了相王。
太平公主见小皇帝依旧坐在皇位上,知道今儿个不动手是不行了,于是当场大喝一声:“天下人心已归于相王,这里不是孩儿你的座位!”不由分说地走上前去将不知所措的李重茂提下了御座。
在太平公主的软硬兼施下,李重茂被迫抛弃了皇位,以温王的身份向宝座上的新主人叩首跪拜。李旦则像他哥哥唐中宗李显一样第二次登上了帝位。但是对于李隆基而言,他的工作远没有完成,而且他接下来要面对的对手将比韦皇后更有权势,比安乐公主更受皇帝信任,同时也比上官婉儿更加狡猾有能力。
那个人就是他现在的盟友——太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