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称它为一个宗派,一个网络,一个部落,一个家庭。不管你称它什么,不管你是谁,你都需要这么一个存在。
——简?霍华德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倒是很能理解格劳乔?马克思(Groucho Marx)。和这个知名喜剧演员一样,我也没兴趣加入任何一个愿意接纳我为会员的俱乐部。
这当然不是因为我的狂妄自大:那时我就清楚聚会的重要性和它可能带来的种种好处。你也不会从我嘴里听到什么嘟囔诉苦,抱怨时间不够之类的话。这样的借口会毁了我,有什么比结识一伙志趣相投的人才更为重要呢?当然,我也不是那种羞于在一大群人面前露脸的人。
这仅仅是因为,当时的我太年轻,人脉又不广,那些看似值得加入的俱乐部都不对我这样的人开放。
这些俱乐部和会议很有影响力,在挑选会员方面都极为严格,但它们的存在意义重大:人们都渴望与志趣相投的人相聚在一起,并希望在团体中有一定影响力,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人际交往环境,方便日后做生意。有时人们也许担心,社会媒体会扼杀掉会议业务,他们不禁会问:“如果他们只需在网上就能完成交易,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多此一举来参加会议呢?”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如今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集体活动,我们通过参加会议和聚会等活动来定义自己的团体,这让我们明白,在这个由虚拟网络建立起的关系网中,我们应该将哪些人当作真正的朋友、商业伙伴和心腹知己。
大公司的CEO们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成大事就少不了与人合作。不论是做出公共决策,还是与某上市公司达成交易,你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合作伙伴的人脉越广,影响力越大,资源越丰富,你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卓越。
这也就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文艺复兴周末这样的世界性峰会对成员设置超高门槛的原因。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些默默无闻的政治家在复兴周末上结识了一些人,后来依靠这些人的帮助成了国内知名人物。而在达沃斯论坛上,喝一杯瑞士咖啡的工夫,人们就制定好了国际政策,达成了几笔价值十亿美元的交易。当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受邀参加达沃斯论坛。事实上,我们不能受邀参加的会议和俱乐部不在少数,至少我们起初是被这些聚会拒之门外的。
也就是说,至少你明天不可能出席达沃斯论坛这样的大亨会议。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创业梦——倘若你在这个山头无用武之地,没有理由不自己建一个。
20年前,我的建筑师朋友理查德?沃尔曼(Richard Wurman)就曾设想,技术、娱乐和设计的结合将撼动整个经济。他经常这样说,“我经常乘坐飞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那些谈话有趣的人都从事这三种领域的职业。当讨论到自己热衷的领域时,他们总会提到另外两个领域。”因此,为了将这些领域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于1984年创立了TED会议,邀请自己的朋友演讲,当时只有很少的人出席会议。
TED大会每年都以同一句话开场:“欢迎来到这个晚会,来到这个我梦寐许久而不得的盛宴。”后来发展成最优质的大会——介于娱乐性宴会与研究生研讨班之间的一场思想盛宴。年复一年,来参加大会的各界人士越来越多,其中包括科学家、作家、演员、CEO和大学教授。在TED大会上,即便是音乐家兼制作人昆西?琼斯(Quincy Jones)与新闻集团执行总裁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交谈,或是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与甲骨文软件公司创始人兼CEO拉里?埃里森(Larry J.Ellison)吵了一架,人们都不会感到奇怪。
TED大会从一个赔钱聚会,发展成为后来的独家演讲会议,每年纯利润几乎可达300万美元。而理查德之前并没有付费邀请演讲者,最初身边也只有几个助手帮忙组织会议。2001年,他以14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TED,如今他又致力于规划其他全新会议形式,比如他的“WWW大会”便是要将那些有意思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就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交流。
我刚取得MBA学位时,也曾试着做类似的事情。那时我在德勤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之后就搬到了芝加哥。初到芝加哥,我一个人也不认识,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的朋友为我介绍他们在芝加哥的好友。待我见到朋友介绍的人之后,便向他们询问我可以加入当地的哪些会所,让我能够更加融入当地生活。我知道,这样做无疑会对我新公司日后的业务有所助益。
但是当时我还太年轻,没人拿我当一回事儿,也不够格加入交响乐团或乡村俱乐部这样的传统会所。尽管我频频收到青少年俱乐部发来的邀请,但这些俱乐部基本上只能算是社交群。而我希望加入的俱乐部更像是一次活动,而我的加入可以为这次活动带来一些改变。我可不愿意在那些少男少女的恋爱会所上举办品酒会。
在这种时候,除了MBA的筹码以外,你有必要想清楚什么是你的“USP”,即独特的销售主张(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你独有的个人筹码是什么?答案可以是你的专业技术、兴趣爱好,甚至是你对某项特定事业的兴趣或热情,这些都可以为你日后建立组织和俱乐部奠定基础。
所有俱乐部都是基于共同利益而建。人们相聚在一起或是因为相似的工作、人生观和兴趣爱好,或是因为亲密的邻里关系,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大家同属一个种族、同信一种宗教或同处一个时代。而将他们捆绑在一起的则是他们共有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个结伴而出的理由。
你可以凭着自己独特的销售主张,比别人多向前迈进一步。也就是说,你可以先建起自己的组织,然后邀请那些你想见的人加入其中。招募会员并不困难,就像大多数俱乐部一样,你可以先邀请朋友加入组织,而你的朋友又会邀请他们的朋友加入。时间久了,这些人又会带来更有趣更具魅力的新人。
虽然面对面的聚会建立起的关系最为牢靠,但也许你并不住在城市或小镇上,身边也没有多少与你有着相同职业兴趣的人。那样的话,你不妨转向网络,借助现有的网上好友,在领英和Facebook上建个组织,每个月发起一次谷歌环聊。然后对成员进行民意调查,了解这个组织对成员彼此之间的帮助有多大,比如内部各成员可以共享信息,互相推荐客户,并且还能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如果你的组织进一步发展起来,你就可以找一个方便点的城市,每年举行一次线下聚会,让你的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预订一层酒店,预约一位演讲者,然后再理一下发,你就可以去参加聚会了。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即使那些蓬勃发展的企业也是在这个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想想那些成功的互联网站,它们起初都会先聚集一群有着共同主张的人,那些人或许有着相同的政治立场,或是都对园艺感兴趣,或是同为女人(比如iVillage网站)。然后基于内部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建立起可盈利的公司。又比如飞行常客奖励计划或本地一家杂货店会对忠实客户打折。总之,因一项共同的事业或兴趣聚集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然后建立一个组织,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为有趣的主张。
而当初我的销售主张则来源于我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兴趣,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极为流行的商业概念。正如我之前所述,这个主张为我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使我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中就能脱颖而出。并且在后来与商学院教授共事的过程中,它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那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个名为“波多里奇国家质量计划”(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Program)的项目,奖励那些在质量管理方面表现卓越的企业。当时受到这个项目的启发,我想我也可以在伊利诺伊州设立一个类似的非营利组织。由于已经有了这样一个联邦项目,因此我想要找到同样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伙伴并不难,因为那时有很多质量管理机构的评审和其他工作成员住在芝加哥,而且还有不少咨询顾问和大公司员工在从事与全面质量管理相关的工作。
为了吸引其他潜在成员的加入,我首先需要做的便是赢得全面质量管理有关部门或专家的支持。我先是邀请了芝加哥第一银行的全面质量管理主管爱莱塔?贝尔泰特(Aleta Belletete)加入,和我一起创建这个组织。之后她又找来了她的老板,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一位CEO,迪克?托马斯(Dick Thomas)。他首先祝我们取得成功,然后表示自己会支持我们实施这项计划。有了迪克的帮助,州长吉姆?埃德加(Jim Edgar)也欢喜地派遣副州长加入我们的董事会。这三个人的加入为我们这个新兴公司带来了足够的可信度。不久我们这个组织便吸引了一大群人,其中包括美国石油公司(Amoco)和拉什长老会医院(Rush Presbyterian Hospital)的全面质量管理负责人,他们随后也邀请了各自公司的CEO加入我们。出乎意料的是,由于我是这个组织的发起人,所以我成了这个组织的主席!当然,我们接下来还要为公司的创立、运营和融资奔走,但我们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部分,成为一个可靠的机构。此后,我们所有人便卷起袖子,着眼于那些同样重要的细节工作了。
于是就有了我后来创建的林肯商业卓越奖(Lincoln Award for Business Excellence)。这个非营利组织一直运营到今天,对伊利诺伊州当地企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目前,这个组织拥有成千上万名志愿者,庞大的董事会阵容以及全日制员工。此外,在成立这个组织的两年里,我和芝加哥境内的所有知名CEO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
经过此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便是哈佛大学的MBA学位或达沃斯论坛的邀请函,也替代不了自己创立的事业。如果你找不到一个组织加入并让自己有所作为,那你就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的自己有哪些个人筹码,比如专业技术、人际关系、兴趣爱好或个人经验。然后集结起各方面的人才,自己创建一个组织。
以前的俱乐部是富有白人的专有场所,他们在这里结识那些与他们类似的人,但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任何形式的俱乐部都可以存在。即使地毯商人办个俱乐部,也没有什么要紧,他们可以每周聚在一起,抱怨各自工作中遇到的磨难考验;女性共和党员也可以围坐一桌,发泄对民主党派立场的不满;喜欢美酒的人也可以建起俱乐部,每月聚在一起品品酒,听听那些穿梭在人群之中的酒商大谈自家酒坊,然后再每年策划一次美国葡萄酒之都那帕之旅。总之,无论你想讨论什么,无论你是谁,这都不重要。
只要这个聚会集结了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且大家都可以在特定的场所(即使只是虚拟场所)相会,那你就可以获得独处时所没有的好处。有了这样一个集体身份,你和伙伴的关系也会得到强化。在生意场上,人们通常会以一个特定的项目或交易来清晰地定义自己的社交圈子,待项目或交易完成之后,双方的来往也就断绝了。可是在俱乐部(尤其是你自己建立的俱乐部)发展而来的人际关系却可以持续数年之久。
著名社交案例
本杰明?富兰克林:不能加入俱乐部?那就自己建一个
人们于1966年首次将“社交网络”这个商业术语收录进英语词汇。但早在两个世纪以前的费城,年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就曾运用过这门社会科学,成为了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大人物,那时的美国还只是一个雏形。在成为受人尊崇的爱国者、政治家和发明家之前,他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并且从之前的一名契约学徒一跃成为当时的印刷业大亨。
如果你愿意的话,不妨将日历翻回到1723年,当时17岁的富兰克林既不富有,也没有什么成就。他曾在哥哥詹姆士的印刷店里学过手艺,后来因为在纽约找不到工作,无奈之下搬到费城。那时的富兰克林怀揣着满腔的创业**,虽然在这个新城市人生地不熟,但他却急切地想要创立属于自己的印刷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富兰克林开始展现出他的社交能力。
7个月后,他在费城的一个印刷店找到一份工作,并结识了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威廉?基思(William Keith)。基思鼓动富兰克林前往伦敦购置印刷设备,创立自己的印刷店。他甚至还承诺为富兰克林提供推荐信和信用证,因为需要有推荐信和信任证,富兰克林才能购置到印刷机和相关设备。
但到了伦敦之后,富兰克林才知道基思并没有为他准备相关的文件证明。富兰克林在伦敦工作了两年,才攒足回美国的路费。在这次回美国的越洋旅程中,他再一次展示了他的社交能力,他认识了同船的乘客托马斯?德纳姆(Thomas Denham)。回到费城之后,富兰克林便在德纳姆的店中当了伙计。
不久之后,富兰克林拾回老本行,回到他之前待过的那家印刷店继续工作。为了提高学识和促进自我发展,他组织了一群朋友,成立了一个星期五“共读会”,他在自己的《富兰克林自传》(The Autobiography)中这样写道:
“我起草制定了俱乐部章程,要求每个成员必须依序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问题可以涉及道德、政治或自然哲学(即物理)。另外每三个月要就此内容撰写一篇文章,在会上当众宣读。”
“共读会”的成员都是一些年轻人,他们的声望或成就有限,还不足以进入费城那些专为商界精英服务的俱乐部。和当时的富兰克林一样,他们只是普通商人。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都喜欢这样的俱乐部。实际上,除了教育我们要勤勉、节俭和谨慎之外,富兰克林的自传还告诉我们,每个人至少都要加入一个社会团体。他认为一个志同道合、奋发向上的团体对彼此的成功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团队协作可以完成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事。
现在翻过日历,向前回溯到1731年。这个时候,富兰克林已经赚到足够多的钱,成立了自己的印刷店,买下了当时收益不佳的报社《宾夕法尼亚州公报》(The Pennsylvania Gazette)。凭着新颖的内容和图片(多数文章都是富兰克林本人撰写或摘录),以及大胆的发行气魄,富兰克林使公报转亏为盈,成为当时殖民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富兰克林也因报业的成功一跃成为18世纪的传媒大亨。待获得名望与财富之后,他又积极投身于公共项目的建设,他创建的第一个公共项目便是费城图书馆公司(Library Company of Philadelphia),这是北美地区第一个收费的流动图书馆,而且现在仍然存在。
这次图书馆活动是富兰克林在费城发起的第一个公共项目,富兰克林正是从这次活动中深切理解到善于结交也是黄金美德。对于他所遭遇的阻碍,他这样说道:
“我很快认识到,当你想出了一个有用的项目,而且这个项目可能会使你的名望稍稍高出你身边的人,而你又需要这些人的帮助来完成这个项目,那你最好不要宣布自己就是这个项目的发起者。因此我尽可能地隐藏自己,声称这个项目是朋友的计划,我受他们委托去拜访那些大家公认的‘爱读书者’,并邀请他们加入。如此一来,我的项目就进展得比较顺利,之后遇到类似情况,我都是采取类似方法。”
他之后当真遇到过类似情况。1731年,富兰克林发起的“共读会”为他的图书馆引来了第一批订阅者,在此基础上他成功创立了图书馆,之后又于1735年改革了费城的巡夜制度;1736年成立了费城的第一家消防公司;1749年创立了费城的第一所大学,即两年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1751年利用公共基金和私人投资,成立了费城乃至殖民地的第一所医院;1751年创立第一家火灾保险公司;1747年组建了宾夕法尼亚州第一个志愿民兵组织;1756年又发起项目,鼓动人们铺设道路,安装路灯和清扫街道。所有的项目都离不开富兰克林的人际关系,那些与富兰克林有个人和职业往来的朋友对项目的实施帮助不少,而随着项目的开展,他的社交网又得到进一步拓展,他的好名声也传扬开来。
富兰克林逝世于1790年4月,那时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才执政差不多一年。当时有两万余人出席他的葬礼。
和很多事情一样,在建立关系网方面,我们也循着富兰克林开辟的道路行进。同时,从开始以“共读会”的名义集结一群年轻商人,到最后协同当时的几位重要人物起草并签署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我们从他身上认识到为人谦逊的重要和团队协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