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个人的联系最重要(1 / 1)

多亏有了社交媒体,我们现在的社交范围比以前大多了。准确地说,这些都是“追随者”而非“朋友”,他们是社会社交里新兴的重要群体。我会在下文有关社交媒体那一部分详细阐述这一类朋友的价值,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把一个人从“追随者”提升到“朋友”的层次,尤其是一个原本关系疏远的人(“我们是在Facebook上认识的”),需要大量单独的联系,需要不断增强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和亲密度。

社交媒体和联络问候能实现这一切。对于关系亲密的伙伴,我常常“打电话表示关心”。我很想表达清楚这样的意思:“很久没跟你说话了,我想告诉你我挺想你的,你对我很重要!”这样的话可以说得更加具体详细。总而言之,这些话针对性越强越有好处。

对我的事业或商业很重要的人,我喜欢顺便给他们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注意到朋友升职了,或是这个季度经营的公司效益不错,或是生了小孩,我都会在交流过程中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我还喜欢给他们发一些相关的文章、简短的建议或者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小东西,让他们明白我关注着对他们意义重大的事情,我乐意帮助他们。

积极创造吧!我有一位朋友,到哪儿都给结交的朋友拍照。开完会或者出差回来,他会联系见过的人,打个招呼,顺便给他们看看照片。这是个好办法,对他很有用。还有一位朋友,他让音乐发挥了同样的作用。每当遇见新朋友,他就会问对方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他收藏了很多数字音乐,不断扩充自己的音乐库,还很熟悉最新、最棒的音乐。他会在发送给别人的邮件里这样写:“那天很高兴遇见你。你说你喜欢爵士乐,我碰巧有一张迈尔斯?戴维斯比较珍贵的唱片。是不是很兴奋?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诉我。”

一旦结识了新朋友,不断联系可以拓展交往。这就是让你那友谊的花园生机蓬勃的最佳园艺肥料。

联系的主要时机:生日

对于人们生活中的重大事情,很多人都建议通过在圣诞节或者光明节(犹太教的节日)寄送贺卡表达关注之意。但在我看来,节庆日不是集中精力进行社交活动的最佳时机。为什么?因为你很难把自己与其他也这么做的150个人区别开。

我个人喜欢在别人生日的时候联系他们。似乎随着年龄增长,你周围的朋友开始渐渐忘记你的大日子(很可能他们连自己的生日都不想过)。活跃于社交媒体的人会发现到处都有提醒生日的信息,很多人也会在生日那天在自己的公众主页上热情回复收到的各种暖心的祝福。真诚而又美好的祝愿那么多,但是祝愿最好要有实际行动,尽管人们会立即否认这一点。

“好啦,我不喜欢过生日。”我总听见人们这么说。你斩钉截铁地告诉亲朋好友:“不要为我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表现一下,别花太多心思。”

可我不相信,我很清楚这个游戏的玩法:不仅你在意,其实人人都在意。

我们从小就习惯性地认为生日是自己的日子,尽管成年后我们可能成了舍不得花钱庆祝生日的“吝啬鬼”。你从小就认为这是属于“你”的一天。即使你70岁了,虽然会抵制,但在内心深处,只要有人意识到你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你仍然会因而心情舒畅,即使没有收到“红色巨龙”这样的生日礼物。

别拿自己开玩笑,实际上人人都在乎自己的生日!

几年前我还在纽约的时候,手机上弹出了一条提示信息:“肯特?布罗西尔生日将至。”肯特来过我家。我见他那天,明白了他想与我保持联系的意思,然后问了他的生日——这是我的习惯。甚至现在,我仍然与很多不用Facebook或者至少不用Facebook处理职业关系的人保持交流。询问别人的生日不会显得冒犯,很多人告诉我之后就会忘了我问过这样的问题。

肯特信奉摩门教。他出生于犹他州的盐湖城,有十个哥哥姐姐。家人这么多,你可以想象生日那天他的电话会丁零零响个不停。

我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跟他通过话了。那天很忙,将近下午三点我才注意到这条提示信息。在一般情况下,我喜欢早上打电话为朋友送上生日的祝福。我会给寿星发语音邮件,这一天他们走进办公室开始工作,就会听见我唱着“生日快乐”给他们打招呼。我都数不清纽约城有多少出租车司机认为我完全是个疯子。

所以那天下午肯特接到电话,却听见我那帕瓦罗蒂式的声音跟他说“生日快乐”。没有问候寒暄,没有谨小慎微,任事情自由发展。

在通常情况下,我会听到几声大笑,最后再来一句满怀感激之情的“谢谢”。可我这一次说完之后,电话里却一片静默。“肯特,你还在吗?今天是你的生日,对吗?”还是没有回应。我以为我当了一回蠢人,弄错了日期或者别的。

“肯特?”

他终于结结巴巴地说:“嗯,是啊。”他哽咽着。听得出他努力不让眼泪流出来。

“你还好吗?”

“你记得我的生日?”他说道。

“基思你知道吗,今年我的哥哥、姐姐,还有其他家人,没一个……他们都没有记起我的生日。没人记得。”他说:“太谢谢你了!”

他从来没忘记自己的生日。人们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