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党的思想路线。全党同志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正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传统语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精辟地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一词作出了新的解释,赋予它新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全新解释,将“实事求是”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党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同志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和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贡献时,曾经高度评价过毛主席对“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他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大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结底,就是靠这个。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反对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产物,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这两者关系的正确立场和态度。毛泽东从缔造我们党的最初时期开始,“就一直同理论脱离实际、一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只从本本和上级指示出发而不联系具体实际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批判了各种“左”倾或右倾的机会主义,1929年在古田会议决议中他明确反对主观主义的指导,1930年他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并第一次提出两条对立斗争的思想路线。在抗战时期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中,毛泽东从思想本质上批评了教条主义。到延安整风运动时,《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著作发表,则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正形成。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实际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又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对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用普遍原理来分析中国实际的历史经验。同时,毛泽东正确的哲学思想也都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发展,他的一系列哲学著作,如《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体现并深化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精神保证。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一条独特而正确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个原理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没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从来没讲过农村包围城市。但是毛泽东同志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现实的历史条件出发,探索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这是实事求是思想的精髓,是中国人走中国式道路的精神武器。所以,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0世纪70年代末,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肩上。面对世界风云的变幻,面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面对十年“**”的严重挫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亟须回答的新课题。而要回答这一新的时代课题,思想路线问题又一次尖锐地提到了全党面前。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有的主张全盘否定毛泽东,这不符合实事求是;有的人坚持“两个凡是”,这也不符合实事求是。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也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为了打破思想禁锢的僵局,解决摆在全党面前的时代课题,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大声疾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在邓小平的倡导和支持下,神州大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解放思想”的浪潮,人民的感情、力量、智慧像打开了闸门的水,汹涌而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正是由于解放思想成为实事求是的先导,所以在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就历史地、必然地加上了“解放思想”四个短短生辉的大字。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要始终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很不容易的。在1989年出现国际和国内政治风波后,人们的思想一度陷入混乱和迷茫状态,思想很不解放。在这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这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至今,人们依然记得他的名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新时期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精髓。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联系,意义重大而深远。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和途径,不解放思想,教条主义盛行,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反过来,离开实事求是,就会头脑发热,乱干乱闯,结果达不到思想解放的目的。新时期党的任务不仅是结束过去,更重要的是开辟未来。改革开放是对根深蒂固的旧体制、旧观念的强烈冲击,每一步都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可以说,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起了奠基催生和保驾护航的作用。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与时俱进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里面的一句话:“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借行。”意思是说,给民众带来利益,就像上天降下雨露,大地滋生万物,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如果抓关键,就是要随时令进行,把握时机办事。这里说的“时”就是“时代”。
毛泽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并对它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实现了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于是革命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邓小平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了“
解放思想”四个大字,于是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盎然了。
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不是到此为止了呢?
党的十六大作了响亮回答: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本来,“实事”在不断发展变化,“求是”也就没有止境:“解放思想”本身就含有不能停止的意思。但是,在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同时,加上“与时俱进”,就更加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
这十几年来,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并且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另-方面,我们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系列新变化、新情况,迫切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继续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了新的篇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因为与时俱进,我们才形成了一系列震古烁今的新论断: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体现时代性,就是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迷失方向,也不落后于时代。把握规律性,就是善于观察事物,经常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尊重经济建设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精神相统一。富于创造性,就是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在各自的岗位上,共产党员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不要当政策的“传声筒”,机械套用,照搬照抄。
与时俱进,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保证。坚持与时俱进,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与时俱进的理论只有真正化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才能充分体现出其理论的品质和价值。这就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真正地而不是虚假地、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深刻认识和努力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与时俱进,既是人类实践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与时俱进的政党,才能永碟青春;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才能万古长青;反映与时俱进的事业,才能欣欣向荣。
四、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目标,把握时代特点,在深刻总结我们党八十多年奋斗历史,借鉴国内外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而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深入认识这三大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应是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大问题。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美好的理想社会。在古代,中国心存“大同世界”的梦想;在近代,外国有“乌托邦”、“太阳城”的社会主义空想。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悲惨命运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了各种探索。但是,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乃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能把中国从亡国灭种、任人宰割的危险中解救出来,把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下面解放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追求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已是历史的结论。
然而,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搞了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文化为什么仍然比资本主义落后?
有人说,中国应当放弃社会主义,搞资本主义;也有人说,中国可以先搞资本主义,然后再回到社会主义。这当然是悲观论调。邓小平回答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的生活富裕问题。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不如发达国家,这是事实。但资本主义国家走了好几百年,这也是事实。中国近代以来长期落后,现在我们缩短了同资本主义的差距,这还是事实!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是需要探索的。要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对社会主义下定义,但从本质上把未来社会概括为两大目标,一个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一个是人类最全面的发展。与一切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不同,他们从不赞成对未来社会作具体的描绘。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究竟如何具体实施,他们寄希望于亲身实践社会主义的人们去求解。因此,各国的社会主义者必须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国情,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充分说明,这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历史课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来,由于缺乏现成的经验,加上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长期存在着简单地、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问题,因而制约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列宁晚年虽然清醒认识到这些问题,但由于他的过早逝世,探索一度中断。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后,毛泽东察觉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由此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党的八大精神未能很好地得到贯彻。之后,一个又一个“运动”接踵而来,甚至高举“三面红旗”,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十年“**”把社会主义大树弄得凋叶满地。
在这重大关头,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邓小平作了沉稳的回答:“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的论断一语道破天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序幕一经拉开,此后便是好戏连台。在实践方面,我们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理论方面,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
超越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存在的一个通病。因此,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定位,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时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的,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限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它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江泽民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它的一个“初始阶段”。这就更加明确了一个道理: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完成后,仍然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进一步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又会呈现出阶段性来。2000年6月,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深化认识,有利于我们不断揭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反过来,这一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转化为物质力量——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又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因为,马克思、恩格斯也设想过,未来的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将要消失。在一段时期里,我国也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结果形成了一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以致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就促使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反思。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邓小平1979年的讲话可谓石破天惊。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987年,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本矛盾。到了1992年,他更加鲜明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于是,粮票、布票成了人们的收藏品,逛股市、买证券成了热门的话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大地欣欣向荣,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竞相争艳。“米袋子”满了,“菜篮子”的品种也多了,人们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这是对社会主义的赞誉。
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威力这么大?根本在于,搞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但计划经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市场信息传递不灵,地方、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限制了经济的活力。相反,在现有经济社会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随着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属性认识的逐步深化,我们党也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除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不断得到深化以外,其他方面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比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二十多年的创造性实践,已经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历史性的飞跃,但这是一个不断深化,永远也不会完结的过程。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征程中,如何既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又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如何在实践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如何避免“左”的和“右”的偏差等等,这都是共产党人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2.怎样理解科学的世界观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3.怎样认识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及科学世界观与思想路线的相互关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