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不和谐因素(1 / 1)

一、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不和谐因素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们有了继续推进改革发展的难得机遇和良好基础。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些矛盾和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必须要认真解决的重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而带来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进而带来了社会的发展。中国短短20多年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是初步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仍排在后列,中国不是发展得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等资源少,社会问题欠账也多,这些问题不仅不可能即刻都得到解决,相反由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先富裕起来而形成一系列特别复杂的问题。比如一部分人富了、大部分人脱贫了,少数尚未脱贫的人与先富人群的收入差距扩大了;与此相联系,地区差距也扩大了。加上工业化初期难以完全避免的环境恶化问题;体制摩擦带来的腐败蔓延问题、小生产者搞市场经济造成的社会诚信问题等等,虽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不能归结为我们的方针政策有问题,但是,如果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处理不好,社会矛盾的增长与财富的增长将会同步,当社会不能承受这种压力时,社会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各种矛盾就会随之产生。

(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带来的利益矛盾和心理失衡问题突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此,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多年的发展,我国贫困人口已经大大减少,成功地使大多数群众进入了小康生活,创造了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近几年来国家统计部门、权威调查和研究机构、著名专家学者公布和发表的大量数据及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攀升至0.45左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且这种差距还在扩大之中。应该讲,这种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它实际上是在绝大多数人已经脱贫致富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一概视为消极的现象。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大多数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现代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改革中,要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解决非法致富和因不合理的政策或不健全的体制致富而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悬殊问题。在社会财富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推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水平相差过大的问题同时存在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纵横几千公里,地理形态差别很大。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加上产业结构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发展很快,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发展更是落后,造成了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的现实情况。虽然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大多数国家发展都有过的事,但是差距过大,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各种危机。邓小平曾告诫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我们目前的情况:一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在扩大,而且有继续加速扩大的趋势。二是东西部地区人均GDP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三是省内市、县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甚至大

于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于未来中国区域发展,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指出,有十大发展趋势:一是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并扩大,但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够减缓差距扩大的速度。二是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三是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四是企业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五是网络型基础设施条件将进一步完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为便利。六是产业转移的速度有所加快,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将形成。七是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有望形成新的格局。八是国内统一市场建设正在加强,但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仍然相当严重。九是中央政府更加关注区域的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有望加速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十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将日益加强。

(四)“三农”问题已成为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的发展落后,农民占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现实,无一不凸显出“三农”问题的重要。“三农”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更具有基础性和连锁反应性的特点。目前,中国社会中的诸多社会问题,比如经济循环不畅、阶层矛盾加剧、政务摩擦不断、区域关系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都与棘手的“三农”问题纠缠在一起。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中一切重大社会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这是一句很深刻的至理名言;同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脱贫致富,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也是一句振聋发暇的箴言。推进中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最终也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效。一位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农村面临五大问题:增收、粮食、土地、社会事业和权益维护。

(五)贫困问题是影响社会健康向前发展的大问题

经济增长解决了很多人的温饱问题,但3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仍十分艰难。一些刚越过温饱线的农村人口,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的可能性又较大。同时国家用于援助困难群体的资金又十分有限。以扶贫解因为例,2003年是公认的对城市贫困群体援助力度最大的年份,有800多万户、2300万人左右的城镇居民直接受益,进入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但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出路不在救济,而在就业,但就业又是中国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从而使得中国解决贫困问题更为艰巨。如果对扶贫解困、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到基本民生的头等大事不妥善解决好,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六)就业压力加大和社会可提供就业岗位有限而造成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我国人口多,又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就业面临城乡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互相困扰,新生劳力与失业人员彼此交织的严峻形势。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特征是: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并存,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紧缺并存,垄断性失业与市场竞争性失业并存,摩擦性失业大量存在,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大,就业岗位严重缺乏,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农村待转移的1.5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没有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尚无着落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每年还有1200万新成长的劳动力……庞大的失业队伍的存在,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当前,社会稳定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和矛盾都与就

业问题相关联。劳动力过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障碍;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也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失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失业者为了生存,可能会挺而走险,加人干扰社会稳定甚至犯罪者的行列,造成极大的社会稳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就业压力增大、失业率居高不下是必须要下大气力解决的大问题。

(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增长,经费技人的增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来说,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国民生产总值的4%。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办学水平得不到提高,造成了“上学难”、“难上学”的局面。医疗卫生方面,医院设施严重不足,布局不合理,药费居高不下,大病统筹和医疗保险措施不到位,人民群众有病不敢看、看不起,造成“看病难”、“难看病”的局面。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暴露出我国社会公共卫生方面的重大缺陷。这些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将会造成十分**的社会问题,成为阻挠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障碍。

(八)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反腐形势依然严峻

腐败是文明社会的毒瘤,是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腐化剂。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腐败的危害是巨大的,腐败会严重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直接危及政治稳定,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为西方敌对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提供了可乘之机。腐败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阻碍社会经济改革的进程。一些人混淆腐败和改革的界限,把腐败行为归结为市场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以“改革开放”作为腐败行为的挡箭牌,大肆贪污腐败,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腐败会削弱中央的、权威,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腐败还会造成社会思想混乱,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对社会心理稳定造成冲击等等。人民群众对贪污腐化、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司法不公等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目前,反腐形势依然严峻,有些地区和部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易发多发的士壤和条件尚未根本消除,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和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九)不断增加和扩大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由于社会矛盾的长时间积累,各地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冲击。尽管当前的社会矛盾大多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没有敌对的性质,但是,当自发的、零散的、轻微的利益矛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加上思想政治工作不力,不能正确引导群众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就可能转化成自觉的、有组织的、严重的群体性对抗,会使矛盾摩擦上升为矛盾冲突,烈度与强度不断地增强,甚至引发更大范围内更加激烈的冲突。以信访为例,它本是人民群众发表意见、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是政府部门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随着矛盾的发展,政府处理不力,有些上访者缺乏法制观念,加上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的挑唆,信访变成了无休止的“上访”,甚至激化为冲击机关、影响社会治安等的重大事件。还有近十年来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其规模也越来越大。上述情况表明,在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基层)蕴藏、积压着大量人际矛盾和社会矛盾,这是社会结构基础层面不够稳定的信号,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