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1 / 1)

第一章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1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江泽民

1.1.1 正确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须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它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不同的要素构成及结合方式,决定了生产力的不同性质和水平。区分某一类型的生产力是否先进,不仅要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构成要素来判定,而且还要从诸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来判定。一般说来,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及文化水平较高;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工具比较先进;其劳动对象是那些需要劳动主体动用一定的知识技能以及较先进的劳动资料方能认识、掌握并加以利用的比较复杂的客体;劳动者以知识和技能为中介,将自己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结构,进而发挥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当然,这只是先进生产力的一般特征。在不同的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但不同形态、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其所发挥的具体功能是不一样的。只有先进的生产力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前驱动力,一方面具有引导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推动整个生产力前进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肩负着与落后生产力斗争、消灭或改造落后生产力的艰巨任务。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战胜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的区分是具体的、历史的。落后的生产力也只是相对于同时代的先进生产力而言才具有落后性。先进的生产力并非一成不变、永远保持其先进性。先进的生产力往往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而成为落后的生产力,最终被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所取代,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生产力之间的更替并非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任何先进的生产力都不是突如其来发生的,都有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辩证过程。那么,先进的生产力来自哪里?它植根于时代的发展变化,植根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植根于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先进生产力就蕴含在已有的生产力系统中,但又超越了已有生产力系统的局限性。已有的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具体形态、发展现状,表征、预示着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决定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步伐。因此,我们只有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实践,才能在变动的生产力演变进程中判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合乎规律地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真正创造出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现实的先进生产力。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先进社会生产力”这个概念,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抓住了生产力这个决定性因素,又在社会生产力大系统中抓住了先进生产力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性因素,从而为我们如何判别和把握先进生产力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原则。

正确地把握住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与要求,是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不断追踪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把握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探索发展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现实途径,在实践中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

先进生产力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先进社会生产力意味着人们能够用较少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可以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因为先进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生产者更高的素质、更大的力量,这本身也是人民群众的客观要求和利益所在;先进社会生产力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为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包括党的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向新世纪,保持党的先进性,首先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好组织和领导作用。我们党要永远保持先进性质和生命活力,就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时代前列,首先就要走在生产力发展的前列。

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动,其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新的生产力形态会不断出现,而旧的生产力形态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代表生产力,还不是一般地代表静止不动的生产力,而是始终代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方向,代表具有先进性质的生产力。只有始终站在先进生产力的前列,才能够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质。所以,先进性对于党来说,不是一时一地的要求,而是一个长期不断的要求。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加以注意,不可有任何的自满和懈怠,不可有任何忽略和遗忘。当然,在世界的不同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很不一致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来要求发展中国家,并以此衡量我们这样处于比较落后经济环境中的共产党的活动和政策。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所坚持代表的,只能是中国这样一个范围内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同时,作为主观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我们也应该瞄准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力求尽快赶上比较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落后不要紧,关键是我们并不甘于落后。只要始终瞄准先进的水平和方向,我们就始终有前进的动力,就能尽快推动中国的生产力实现由比较落后向比较先进的转变。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就要始终站在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列,勇于和善于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先进、克服落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诸要素内部的状况

,先进与落后是并存的,也是相对的。从这种情况出发,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前进,更快地发展自己,必然应当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和发展先进、克服落后的过程。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更要重视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而且要更好地体现到为解放和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而奋斗的实践上。党的十五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正是在科学把握社会发展总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无论我们党的哪个组织、哪个党员干部,都应当坚定地执行这个纲领,勇敢地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列,为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奋力拼搏。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共产党人一定要有善于学习一切先进东西的能力,一定要有坚决保护先进生产力的自觉性,一定要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一定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如果对先进的东西缺少兴趣,在发展生产力中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看到风险就手足无措,甚至想走回头路,这绝不可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没有资格成为先进分子。

1.1.2 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一场革命,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改革也是一场非常艰巨、复杂的工程。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提出与其相适应的要求,因而必须密切注意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反映出的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国家对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都离不开市场。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向新世纪,我国改革的重点仍然是按照党的十五大部署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完善这个新体制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促使社会生产力有一个新发展、新提高。实践证明,对于体制上的放权与监管,机制上的刚性与灵活性,管理上的激励与约束,经济结构调整上的进与退,政策问题上的必要稳定与适时改进,都必须辩证统一地缜密处置,务求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完善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在重大问题上,该坚持的必须坚持,该调整的必须调整,该稳定的必须稳定,该前进的必须前进。

在现阶段,我们要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引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到以下几点,不断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打开更广阔的通途。

在经济上,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各种经济体制

1.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反过来又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要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能够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能够使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因而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其次,我国生产力水平呈现多层次,现代化大生产和生产手段相对落后的工业、手工业并存,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特别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再次,选择合适的所有制形式,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只要符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一切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被大胆地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动摇了就不可能建设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但它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我们要努力寻找能够促进或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胆利用一切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不等于国有制,国有制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国有经济比重越高越好。集体经济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不仅不会威胁国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且对加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当然,私有制经济以个人私利为经营目的,有其消极性,对它们必须加强管理、积极引导,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使之健康发展。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一些共同特征,如一切经济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中,市场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它有明显的缺点,如目光短浅,自发性、功利性、排他性很强,常常不顾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这就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建立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实施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国民经济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保障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宏观调控正是体现这种结合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运用宏观调控把长远利益同当前利益、整体利益同局部利益结合起来,有效地指导社会经济生活。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可以保证一个好的有利于发展和改革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适时地解决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为了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发展战略等宏观调控来协调资源配置,尽力减少由于市场盲目性而导致的损失。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集中部分人力、财力和物力办大事,特别是发展基础产业和大型基础设施,发挥其从全局着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我们还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来合理地调节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致力于保持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公有制企业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这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否定,也是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否定。要不断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体现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同时,国家要运用税收等手段调节高收入,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加大调节力度,规范

收入分配,使人们的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

在分配中,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既要使人民生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年有所提高,又要保证国家利益和注重企业积累,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防止收益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还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要适应所有制结构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合理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4.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和体制,在国际竞争中壮大自己。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发展过程的显著特征。各国经济的发展,已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国际经济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能走全面对外开放的道路,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我们对待资本主义,既要看到与之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要看到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我国经济建设要遵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指导方针,但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相反,实行对外开放,能更好地增强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我国的生产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想尽快缩小这种差距,使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作为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基础。我们总的原则是,既要更多地利用外国经济资源,又要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在政治上,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明确地规定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政治联盟,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我们还要同一切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结成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工农联盟,又不断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这就使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最广泛的、坚实而雄厚的社会基础,能够最充分地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巩固这一基础,国家政权才能巩固,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执政党的使命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力和自由。同时,要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基层和自己的事情。我们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党的全部工作,包括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同制度文明互为里表。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包括法治建设在内的各项制度建设要充分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党在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20多年的改革,已经使我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带来新的挑战,更带来新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动表现。我们要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1.1.3 以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标准判断我们的工作

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历史反复证明,共产党人的历史命运,始终紧密地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方向联系在一起。什么时候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就和时代进步方向相一致,就能对历史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就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从党的自身建设抓起。

我们党的自身建设要适应新形势下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按照做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这一标准,加大党的自身建设和改革的力度。应该肯定,我们党的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党员能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前列,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奋斗。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软弱涣散,党不管党、治党不严,致使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忘记了党的宗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搞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欺压群众,损害人民的利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予以纠正。

我们党必须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加强自身建设,认真改革那些与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习惯和做法,加强党的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大胆探索与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精神实质,防止和克服片面性、绝对化和简单化,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上来。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大胆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要切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决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搞改革都要从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关心群众疾苦,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从而领导人民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之,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判断我们的工作,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评价和衡量自己工作的一个准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