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背后的故事
当“神舟”飞船起飞的那一刻,人们的心随之牵动。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是否令你神往?当飞船冲破大气层,在太空无尽翱翔的时候,却少有人知道飞船的研发之难和航天员的训练之苦。请别忘记,在光鲜的事迹背后,还有一些未被关注的精彩。
航天员的“贴心人”
俄罗斯著名宇航员格列奇科,曾三次进行太空飞行。在谈到进入太空后的状态时,他这样说:“在太空长时间飞行,失重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在精神方面,因为它可以积累。”也就是说,航天员在太空中是很**的,神经非常脆弱。形象地说,航天员的神经就像是“**”在外。
然而,在96天的太空旅程中,格列奇科和他的同伴——航天员罗曼年科从来没有争吵过。格列奇科当年47岁,有丰富的太空飞行经验,被任命为飞行指挥;而罗曼年科才34岁,没有太空飞行经验,被安排为飞船工程师。他们在出发前商定,空间站上没有指挥长,只有一个机组。团队的合作使他们在太空飞行的三个月内没有发生一次争吵。而完美的团队合作恰恰基于航天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事实证明,作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具有强大的内心。在中国,为航天英雄“锦上添花”的人正是为他们作心理指导的教练——刘芳。
刘芳,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和航天大队的心理学教练。作为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心理选拔与心理训练子系统的业务主管、主管设计师,她与航天员们“一路同行”。航天员选拔时,她要负责心理测试;在职业培训时进行心理训练,包括强化职业动机、心理相容性训练、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训练、自信训练、表象训练、耐受孤独训练。一些训练内容如压力测试、表象训练,基本和体育心理训练中的意象训练相似。刘芳不仅要在平时训练航天员,当航天员进入太空后,还要在地面监测他们的心理状态。
1998年,刘芳被解放军总装备部特招入伍,并被指定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心理选拔与心理训练子系统业务主管,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的心理教练。最初,中国的载人航天如同一张白纸,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航天员的心理训练内容也是一片空白。即便是借鉴国外的经验,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机密。“从国外同行那里能够得到的资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东西。”
对于航天员的心理选拔和心理训练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是一项前无古人和毫无借鉴机会的工作,没有任何现成的技术经验可以参考。“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想象,需要自己对各项理论在特定场合的应用做出判断”。为此,刘芳在探寻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她结合中国特色,尝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航天员调整心理的“路”。在广泛涉猎航天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密切关注国外航天心理学前沿信息的同时,刘芳抓紧制订航天员心理训练方案,并反复向各系统的负责人请教学习,直到方案顺利通过为止。
刘芳很清楚,航天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为使航天员在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达到更理想的境地,刘芳和同事们创造性地展开“互动式训练”,要求航天员在训练中无保留地
敞开心扉,真诚地面对自我,面对他人。在训练中,每位航天员先说说自己怎么样,再由伙伴们说说他们眼里的这位航天员怎么样,从而帮助航天员消除自我认识的“盲区”。航天员们谈开了,收效十分明显:航天员们变得更加惺惺相惜,也更加自信。
为了更好地了解航天员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提高心理训练的效果,刘芳常常与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等14名航天员待在一起,认真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爱好、专长等。在对航天员的具体训练中,刘芳和同事们除了系统地为航天员讲授航天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外,还进行包括心理放松训练、强化自信训练、强化记忆训练和心理相容性训练等等一系列训练。在训练方法上,亦有言语引导法、活动体验法、个体指导、小组活动等多种方法。这无疑对于航天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刘芳还利用航天城相对封闭的环境,努力与航天员的家属们打成一片,把工作的触角延伸“渗透”进航天员生活的多个层面。相处间,心思细腻的刘芳从另一个角度对航天员们加深了了解。
要把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训练成一名心理素质过硬的航天员,需要进行的心理指导包括放松训练、强化自信训练、强化记忆训练、强化心理相容性训练等。刘芳常说:“我们不是心理医生,而是心理指导老师或心理教练。是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调适、评价和训练,让航天员的心理素质好上加好,而不是有了问题被动地去治疗。”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刘芳认为那并不伟大,只是锦上添花。
“神舟五号”的发射举世瞩目,中国人对航天员的关注程度如此之高,如何在巨大的外界压力之下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良好的心态,对航天员而言也是一个挑战。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天之前,刘芳一直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对航天员杨利伟做心理指导。
在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发射场时,刘芳给他做了一个小试验。“你看着我的眼睛,5分钟内不能咽唾沫。”刘芳给杨利伟提出了第一个要求。
杨利伟试了试,说:“刘老师,你没提到唾沫之前,我还没感觉有唾沫,现在反倒有唾沫要咽了。”听到这样的回答,刘芳心想,看来,航天员的心里还是有些心事,比如“谁第一个飞天”的问题。为了让杨利伟排除一切内心的干扰,把心理能尽量集中到该掌握的航天知识和技能上,刘芳需要继续对他“面授机宜”。
在刘芳看来,放松训练对于航天员来说很重要。作为心理指导教练,除了进行言语引导,还要教给航天员“构筑自我安全岛法”和“渐进性肌肉放松法”等对付局部过度亢奋及自我放松的技巧。所谓构筑自我安全岛,就是闭上双眼,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单纯、安静、令自己舒心的地方或场景,那里完全是自己的世界,没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亲人)可以进来干扰。要教会航天员,刘芳和她的同事们必须让自己首先进入这样一种状态,深刻体会方法本身的要领。刘芳为自己所构筑的“安全岛”是这样的:靠近大海,空气非常清新,这时,一阵阵青草的气味扑鼻而来,浑身感觉凉凉的……
刘芳的心理指导效果明显。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夕,刘芳与杨利伟再次面谈时发现,
杨利伟已经把自己调节得非常好了。
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真正开始太空旅行以后,刘芳始终在地面观察着杨利伟的一举一动。在整个航天的21小时中,杨利伟的心率基本保持在75次/分—85次/分,飞船临发射前1分钟,心率还只有76次/分。在遨游太空,万众瞩目的情况下,他神态从容,睡得很香很熟。对此,刘芳感到很欣慰:“经过长期的训练,航天员们就能达到一种条件反射,不需要心理师的帮助,自己在几分钟之内就能进入梦乡了。”
相对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任务更重:飞行时间将由“神舟五号”的1天延长至5天,航天员由1名增加到2名。飞船上天后,就更需要两人在相互支撑的情况下默契配合。
航天员面临微重力环境下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乃至生与死的极度考验,因此必须有着超强的心理调节与控制的能力,心理状态必须十分稳定,而且心理相容性(团队精神)的要求也很高。基本上是要达到“泰山崩于前”不眨眼,同伴一个眼神,就完全心领神会的程度。所以在训练的时候也要更加细致、更加个性化、更加有针对性。
“理性的勇敢”、“果断”、“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强”、“聪明”、“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清楚地和旁人沟通”等,是“神六”航天员的必需条件。所谓“理性的勇敢”是区别于莽撞的,是为了成功,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果断”需要航天员在多种冲突下,分清主次,快速对情况进行判断。专家说,航天员想清楚地表达自己、清楚地和旁人沟通,首先要尊重人,在心理上没有傲气、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其次要学会去倾听,这样在和人发生争执时,才能将自己的观点有理有节地表达给别人。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任务,要求也是不同的,这需要航天员根据场景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为此,刘芳带领她的同事们付出了很多。
为了提高航天员承受压力的心理机能,刘芳在训练时经常通过压力谈话,或者“制造假象”,人为地给航天员制造压力。比如在航天员操作正确的情况下批评他们,甚至予以训斥。这和心理咨询以减压、制造愉快情绪的做法完全相反,体现了心理训练“不求愉快”的特点。地面上的不愉快,为的是减少上天后的不愉快。
不得不说,刘芳是最了解航天员的人之一。在“神舟六号”返回地面的前一天,刘芳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进行了一次天地通话。当听到刘芳的话语之后,在狭小密封的空间已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的两位航天员放松地笑了。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刘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出了《航天员的心理健康与维护》、《航天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与心理训练》等著作。这些著作,无论是其原则、内容,还是程序、方法,都体现了中国特色,是地道的中国航天员心理训练的“自编教程”。
当世界看到中国的航天员具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时,刘芳无疑是最大的功臣。面对荣誉和赞扬,刘芳却说:“成功的顶点即是新的起点。”回顾自己多年的工作,刘芳不断总结过去的工作,又不断为未来的工作做出预案。遥想未来,她的答案是,继续做航天员的“贴心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