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载人航天的舞台_载人航天“竞赛”(1 / 1)

第一章

载人航天的舞台

浩瀚的宇宙,迷人的星际,那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是人类梦寐以求想要探究的神秘之地。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将人类的航天行动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巅峰。遨游太空已不再是白日做梦,载人航天将这一切变成了真真切切的现实。

载人航天“竞赛”

1969年7月21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首次踏上月球表面时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如是,回望人类步入太空的历程不难发现,人类与太空的距离越来越近。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始建于1955年,位于哈萨克斯坦锡尔河畔丘拉塔姆以北地区。人类航天史上的几个“第一”都与这里有关:1957年10月,苏联在此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从此开始了探索太空的征程;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从这里进入太空。“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74年,苏联在此发射了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1986年,苏联具有6个对接口的“和平号”空间站从这里发射;1988年,苏联的首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在这里升空并返回地面。

加加林顺利遨游太空,使苏联在与美国展开的载人航天竞赛中赢得了世界第一。在世界范围内总是趾高气杨的美国,怎能不掌握载人航天这个“筹码”。在苏联“迈出了人类第一步”之后,1961年5月5日,美国航天员艾伦·谢泼德驾驶美国“自由7号”宇宙飞船,在太空停留了15分钟,成为美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美国也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美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起步稍稍晚于苏联,于是他们开始筹划起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宣布:在60年代结束之前,美国要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从此,美国正式开始实施举世闻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计划。

很快,美国于1962年组建了肯尼迪航天中心。这里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载人与不载人航天器测试、准备和实施发射的最重要场所,同样也承载着美国人踏上月球的梦想。1969年7月16日,首次实现人类登月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就从这里发射升空,开始了赴月之旅。7月21日,两名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踏上月球表面,并将星条旗插上月球。在美国航天员手中的金属纪念牌上,镌刻着东西两半球的图案和文字。文字的内容是: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足迹。我们代表人类来这里进行了一次和平的旅行。

毋庸置疑,科技的进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进入太空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场载人航天的竞赛中,两个科技大国——苏联和美国,你争我夺,唯恐落于人后。早在1958年6月5日,苏联科学院院士、火箭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在为政府起草的《开发宇宙空间的远景工作》中,提出1961—1965年完成研制能乘2~3人的载人飞船,1962年开始建造空间站。

1958年10月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iministration)成立后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正式批准“水星号”载人飞船工程。1959年9月9日,美国用“宇宙神D”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发射了“水星”飞船模型,进行亚轨道飞行。此后直到1961年4月25日,美国共进行了7次无人飞船试验,其中失败3次,成功4次,为美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0年1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两艘无人的“卫星式”飞船,进行亚轨道飞行。此后至1961年3月25日,苏联共进行了7次无人飞船试验,其中失败4次,成功3次。值得一提的是,后两次试验连续获得成功。这两次试验成功后,苏联航天科学家们信心倍增,以至于苏联决策机关认为本国已经完全具备了载人飞船的发射能力。由此,奠定了1961年4月

12日,加加林成功遨游太空的基础。

在人类载人航天的起跑线上,苏联和美国开始无休止地竞相角逐。而人类载人航天的发展,也在这种竞争中飞速发展。

1962年2月20日,美国发射载人飞船“水星6号”,航天员欧约翰·格伦中校驾驶“水星6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3圈,历时4小时55分23秒,最终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格伦因此成为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

1962年8月11日,苏联发射载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东方3号”飞船上天。次日,苏联发射载有波波维奇中校的“东方4号”飞船上天。“东方4号”与“东方3号”首次在太空实现载人飞船的交会飞行,最近相距5公里,第一次从太空传回图像。

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名字叫做捷列什科娃。她于1963年6月16日驾驶苏联“东方6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48圈,历时70小时50分,19日顺利返回。此后,苏联成功发射搭载三人的第二代载人飞船“上升1号”。航天员科马罗夫、耶戈洛夫和费捷斯托夫驾驶飞船于1964年10月12日出发,绕地球飞行16圈,历时24小时17分,返回于库斯塔奈地区。这是苏联,同时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搭载三人飞行。

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载有别列亚耶夫、列昂诺夫的“上升2号”飞船。飞行中,列昂诺夫进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系着安全带,在离飞船5米处活动了12分钟,完成了目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成为人类在太空行走的第一人。

在苏联发射“上升2号”几天后,美国紧接着成功发射了第二代载人飞船“双子星座3号”。飞船乘载着美国航天员格里索姆中校和约翰·杨少校,绕地球飞行3圈,历时4小时52分钟,完成了美国首次载2人飞行的任务。

美国人第一次实现太空行走,是在1965年6月3日。当天,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麦克迪维特上尉和怀特上尉的“双子星座4号”飞船,绕地球飞行62圈。航天员怀特到舱外行走21分钟,用喷气装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机动飞行。

1965年12月15日,美国发射“双子星座6A号”飞船。飞船载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尔德上尉。飞船绕地球飞行16圈,历时25小时51分钟。此次飞行是与12月4日发射的“双子星座7号”交会,并保持近距离编队飞行,最近时约0.3米。至此,美国载人飞船第一次实现了空间交会飞行。

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间对接也是由美国航天员完成的。1966年3月16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双子星座8号”,绕地球飞行6.75圈,历时10小时41分。飞行中,首次实现了载人飞船与名叫“阿金纳”的对接舱体对接。

美国和苏联对载人航天的试验乐此不疲,然而,并不是每一次试验都大获成功。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4A”飞船在发射台上进行登月飞船的地面试验。飞船内坐着曾参加过“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飞船飞行的格里索姆上校、美国第一个完成舱外活动的怀特中校和第一次准备参加太空飞行的查菲少校。令人遗憾的是,充满纯氧的座舱突然起火爆炸,三名航天员当即遇难。

美国人还没有从悲痛中苏醒过来,苏联又遭到了重创。1967年4月23日,苏联用“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三代飞船“联盟1号”。4月24日飞船返回时,因降落伞故障,飞船坠毁于乌拉尔奥伦波克附近,航天员科马罗夫不幸遇难。

此后,苏联转而发射无人飞船。1968年4月14日,苏联“宇宙212号”无人飞船上天。飞船在轨道运行中与后来发射的“宇宙213号”无人飞船自动对接,实现了苏联首次空间对接。

痛定思痛,美国延续使用“阿波罗”这个名字,于1968年10月11日发射了“阿波罗7号”飞船。这是“阿波罗”飞船的第一次载人绕地球轨道飞行。美国航天员埃斯利、希拉和康尼翰绕地球飞行163圈,历时260小时9分钟,22日顺利返回。

当苏联和美国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越走越远的时候,“踏足土星,飞出太阳系”成为了他们下一个目标。然而,这需要在载人航天领域付出巨大的人力和财

力,需要更长久的研究和无数次的尝试。于是乎,这种“不顾一切向前冲”的行为,引来了反对之声。

发表不同看法的,恰恰是一位权威性人物——萨格杰耶夫院土。他曾担任过苏联宇宙考察研究所所长,后来又担任过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顾问。他表示:“载人宇宙飞船是人类航天科技的杰出成就,但没有实际用途。如果用常规火箭把一个有效载荷送上轨道,将比载人飞船更简单、更省钱。”

一向敢说敢做的美国人也发表了观点,这个人就是美国著名空间科学家范·艾伦。他曾参与美国多项空间科学研究,这位空间科学巨匠曾利用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现地球周围有两层巨大的辐射带,这一发现被命名为“范·艾伦带”。然而,这位特殊人物曾就美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在《科学美国》杂志上发表文章,明确阐述自己的不同看法:“多少世纪以来,人们由于受神话和科学幻想小说的影响向往宇宙飞行。这种向往逐渐衍变为一种宗教般的狂热,竟然将宇宙空间当作人类的天然栖居地。但是,历史的经验会告诉人们,这样除了满足冒险精神外,把人送上太空没什么正当理由。”

同时,法国科学院空间研究委员会主任罗伯特·卡斯坦认为:“把人送上太空是一种摆阔气和炫耀自己的做法,并非必要。就大部分空间研究和科学观测而言,自动化的人造地球卫星和机器人比人更有效。而且,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成本付出更低。”

当然,从科学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看,“经济背景”和“人类是否有必要研究载人航天”的问题是重中之重。然而,最有切身体会的要数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美国航天员柯林斯曾参加了“美国双子星座10号”和“阿波罗11号”的飞行。1969年,在“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中,柯林斯担任指挥舱航天员,在飞船指挥舱迎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表面返回。1985年,他“现身说法”,就人在航天中的作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人的局限性导致人在很多方面受制约,此时智能化的机器人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完全可以取代人来执行任务。人不能耐受太空中恶劣的环境,比如:真空、缺氧、失重、辐射等。为了保证人在航天中的健康、安全和工作效率,需要提供复杂而昂贵的密闭舱、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航天服等防护装置。而无生命的机器则完全不受这些限制,如果用它们来代替人上天,费用仅是载人航天费用的1/10,甚至1%。因此,人在航天中的作用与价值值得怀疑。

各种评论确实引发了人们对载人航天的思考。美国白宫和航空航天局曾联合组成一个委员会,由全美著名的航空航天技术专家和科学家组成,专门研究美国未来的航天计划。他们认为,美国的民用航天计划目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航天计划的目的不明确。这种“不明确”,使美国对载人航天“大踏步地前进”方式有所收敛。特别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蒙难后,美国人真的放缓了进军太空的脚步,从主角的位置换到了观众席的位置。

当然,使美国放缓脚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据统计,美国自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经耗费上千亿美元。坚持实施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载人火星飞行计划,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恐怕要斥资4000多亿美元。如此巨大的支出,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经济强国来说,也是一件值得掂量的事情。

俄罗斯方面在经济支撑上,也开始叫苦连天。加之著名的“和平号”空间站使用年限已到,更是使其无法如当年一般意气风发。2001年3月23日凌晨,重达137吨的载人宇宙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完成了它15年的重要使命,彻底告别了太空。那疲惫且伤痕累累的身躯,曾见证它曾为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随着“和平号”空间站的陨落,它瞬间化作的1500块碎片图像被传回位于莫斯科西北郊卫星城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看着逐渐黯淡消失的“和平号”空间站,在场的专家们无不感伤落泪。

“和平号”空间站的陨落,为俄罗斯在载人航天发展史上画上了一个句点。美国与俄罗斯的载人航天竞赛,在花掉了数千亿美元之后,以俄罗斯无力支撑而告终。

载人航天“不容易”,在发展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然而,人类的发展会因困难重重而止步吗?答案是否定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