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盛世丰碑
站在已经建成的巨坝之上,让我们来一一细数三峡工程为中国人带来的利益、希望和国际地位。
惠及亿万百姓
三峡工程从设想的提出到最终建成,前后历时将近100年。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里,中国人到底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这个工程?
首先催生这个梦想的,无疑是峡江中蕴含的丰富水力资源,电力和航运构成了孙中山最初的三峡梦。新中国建立后,消除水患成为了共产党人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于是防洪又成为了三峡工程的重中之重。
长江流域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关于兴建三峡大坝“范围之广,利益之宏,无与伦比”的说法更是早已有之。可见,兴建三峡大坝,是造福中华民族的世纪之梦。
如今,三峡大坝已经全面建成,步入了收获的季节,那么,它将为中国人带来哪些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成后的三峡工程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构成。毫无疑问,三峡工程将在应对能源危机和防洪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也将为东西部的全方位融合大开“方便之门”。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三峡工程发挥出来的巨大综合效益。
防洪
水患,是中国人一直无法摆脱的噩梦,千百年来,它给中国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新中国建国后,防洪成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长久以来,长江上都流传着“万里长江,险在荆州”的说法。从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荆江两岸有16个年份遭受洪灾,几乎年年有水患。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中,荆江也是险情发生最多的地段。而它所流经的汉江平原又是鱼米之乡,每次遭受水灾,损失都会十分惨重。
陈建的家在离三峡大坝下游2公里的地方。回忆起三峡大坝建成前发洪水的景象,他至今还觉得胆战心惊。那时候一到夏季,住在江边的百姓就提心吊胆,生怕哪天江水突然暴涨,淹没了自家的房子。
1998年春天,陈建在北京联系到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然而,正当他准备离开家门,外出打工的时候,长江流域爆发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这场灾难使得陈建比原计划晚出发了整整半个月,他的工作就这样丢掉了。
荆江的水患,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和工作。荆江的防洪问题,也就成为了长江中下游最严重、最突出的防洪难题。但在三峡大坝建成后,荆江的防洪能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三峡大坝位于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处,蓄水至175米的时候,它会在重庆至宜昌之间,形成一个长度为660公里,平均宽度约1.6公里,面积约1084平方公里的河道型水库。
每年6月上旬长江汛期到来前,坝前水位降到145米。10月份汛期结束后,水库蓄水至175米。145米到175米间的落差使得水库空出221.5 亿立方米的容量调控洪水,相当于四个荆江分洪区的可蓄洪水量。
一旦发生水患,有关部门可按程序调节水库库容,及时有效地调控洪水。这样一来,就可以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汉江平原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免受洪水威胁。就算遇到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峡大坝的蓄洪能力也可以防止毁灭性的灾害。三峡大坝的建成,使得荆江的防洪难题得到了解决。
三峡大坝的防洪作用,使荆江两岸和汉江平原上的百姓有了安全感。从此以后,他们终于可以安心地工作、学习和谋生。
实际上,早在2004年的时候,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就已经得到发挥,“小试牛刀”了一把。当时,蓄水刚满一年的三峡工程,在夏季洪峰到来时,便进行了首次拦洪错峰试验,成功缓解了荆江的行洪压力。
三峡工程建成后,每年防洪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2亿元至25亿元。如果遇到特大洪水,一次就可以避免几百亿元的损失。
要保护下游地区免受洪灾,首先就要确保大坝自身的安全,因此,泄洪对于三峡大坝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三峡大坝的泄洪闸位于河床中央,长483米,上面共设置了22个溢流表孔,23个泄洪深孔,泄洪能力为每秒10.25万立方米,几乎达到了1870年长江最大洪峰流量,是世界之最。
不过,仅凭一个三峡大坝还远不足以控制住这条世界上流速最快,最危险的河流之一。要想真正锁住长江这条巨龙,还需要协同一致的综合防洪体系。
于是,针对防洪需求,三峡工程建立了梯级调度中心。这个水库自动化调度系统的功能之全,让人咋舌。它可以自动测报三峡大坝上游的几十个水位站,以及50万平方公里流域中的雨情和水情。每到夏季汛期,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就会统一调度三峡工程各泄洪设施,实施防洪运用。
2006年6月6日,三峡工程的三期围堰开始爆破拆除,在12分8秒的爆破结束之后,三峡大坝全线挡水,这标志着三峡工程开始正式发挥防洪效益。
2007年7月30日,由于长江上游的持续降雨,导致三峡库区的入库流量为每秒5.1万立方米,三峡大坝即将迎来这一年长江最大的洪峰。
为迎接这次洪峰,三峡大坝停航四个小时。之后调度中心发布命令,从当天中午12时开始,对三峡水库按每秒48,000立方米的流量控制下泄。这说明,三峡大坝每秒钟要拦蓄超过3000立方米的洪水,以降低下游堤坝的防洪压力。
经过14年持续建设的三峡大坝,终于在这一天发挥出了它强大的防洪能力。从30日到31日的两天时间里,三峡工程两度削弱了洪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拦蓄洪水超过13亿立方米,使得荆江沙市的水位一直未能超过警戒线。
2010年7月19日,三峡大坝迎来峰值接近每秒7万立方米的洪水,这是三峡工程建成以来所遇到的最大规模洪水,刷新了1998年以来通过宜昌的最大峰值记录。
为了减轻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三峡工程积极发挥削峰、错峰作用,避免此次洪峰和下游洪水叠加在一起给下游造成安全威胁。洪水经由三峡大坝拦截后,出库流量减少到每秒4万立方米,相当于三峡工程利用防汛库容拦截了每秒3万立方米的流量。
由于拦蓄洪水,三峡水库水位上升迅速,连续攀高。从19日到20日一天的时间里,三峡坝前水位上升了近3米,平均每8小时上涨1米,拦水约1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特大洪峰对中下游河道的冲击。
从三峡大坝正式挡水那天开始,荆江地区的防洪形势得到了彻底改变:荆江两岸的百姓再不用每天提心吊胆,来汉江平原投资的商家不会再瞻前顾后。三峡大坝的防洪功能,无疑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发电
2009年6月30日,三峡水电站26台机组首次实现同时并网发电,开始为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近1000亿度,5倍于葛洲坝,10倍于大亚湾核电站,占全国水力发电总量的20%,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基地。
长江的水能资源居世界各条大河的首位,占据中国水能资源一半以上。从重庆到宜昌一段,水位落差达到120米,其中蕴含的水能相当于燃烧5000万吨优质煤炭所产生的能量。也就是说,在三峡大坝未建成之前,每年都有5000万吨煤炭顺着江水“流入大海”,白白浪费掉了。
如今,三峡电站的多台机组正在同时运行,把峡江中蕴含的水能完全利用了起来。
三峡电站建在大坝两侧,左岸电站安装了14台机组,右岸电站有12台机组。由于这26台机组仅能利用峡江中90%的水能资源,三峡大坝设计师又在长江右岸的山体内部增建了一个地下电站,布置了6台机组。如此一来,峡江中95%的水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在一个电源点上安装如此之多的发电机组,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2003年6月10日,三峡大坝蓄水135米,开始初步发挥综合效益。 1个月后,三峡工程第一台发电机组提前20天实现并网发电。从这一天起,流经三峡的江水开始化为电能,通过电缆向外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
2003年7月12日,三峡送电华东的主干道——三峡至常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通过验收。这是三峡输变电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当时世界上送电量最大的直流输电工程。
2004年6月6日,三峡至广东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产运行,这是三峡送电南方电网的主干道。
到2009年8月底,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达到3400多亿度,相当于一两亿吨煤炭。如果用开采煤矿的方法,要获得这样的电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但三峡电站完全依靠自然力量,为国家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
除此以外,三峡电站还减轻了能源的运输压力。中国的煤炭资源大部分在北方,而缺电的地区又在南方,这对运输业造成了极大影响。当三峡大坝建成之后,电能将通过电网直接输送到南方地区的千家万户之中,运输从此不再成为难题。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正是中国飞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经济的繁荣,能源危机逐渐凸显出来。2003年夏天来临的时候,全国出现了大面积电荒,19个省市被迫拉闸限电。一周七天,只能用五天停两天,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要停三天。
在这个用电困难的关口,三峡电站开始向外界提供电能,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源源不断的强大电流经由华中、华东、南方电网输送到全国十个省市,有效缓解了电能危机。
如今,一个横穿9000公里、贯穿九省二市的三峡输变电系统已经建立起来。它不仅保证了三峡的电力外送,还促进了全国电网互联格局形成,实现了国家电网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峡电站供电区域覆盖国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0%;受益人口6.7亿,占全国人口的50%。
南川区大有镇位于重庆和贵州的交界处,是重庆的边贸重镇之一。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大有镇的居民只能靠松树油或松枝做照明工具,后来生活稍微富裕了一些,就用起了煤油灯。直到90年代初期,镇里的居民才终于用上了电能。可由于电力不稳,灯光都显得十分昏暗,甚至有时正在吃饭,电就突然停了。直到200
0年初,大有镇的电力才有了基本保障,但停电的情况依然经常发生。三峡电站建成之后,电能逐渐运送到了重庆等众多省市,大有镇的“电荒”终于得到解决。
除此之外,三峡电站也是中国“西电东送”的一个部分。从三峡电站输送到广东的电能,极大缓解了广东的电能危机,有力支援了当地的电力供应。上海等经济高速发展而能源紧缺的城市,也得到了有效的电力保障。
三峡电站每年可以产生847亿度的电量,每年仅售电收入就高达200亿元,除了可以偿还贷款的本息外,还可以向国家缴纳大量的税收。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航运
长江干流被誉为中国的“黄金水道”,总通航里程2860多公里,从云南水富一直到上海入海口,流经六省二市,横穿大半个中国,历来就是沟通中国西南腹地和东南沿海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在中华大地上,无论从规模还是重要程度来说,再没有哪条航道可以和它比肩。
然而在三峡大坝蓄水之前,5000吨级的船舶和万吨级的船队,只能在上海到武汉间的江段中行驶。而湖北宜昌以上的江段,则由于暗礁和浅滩太多,通航能力十分有限。这条“黄金水道”的价值也因此大打折扣。
2003年6月10日,三峡大坝坝前水位达到135米,几代中国人“高峡出平湖”的梦想终得圆满,川江航运在这一刻迎来了奇迹。
川江之上,丰都以下的险滩已全部被江水淹没,原有的25处单行控制河段只剩下5处,53座航道信号台减少到了10座,8座绞滩站全部关闭,仅有的两处禁止夜航的河段也被撤销。“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就此宣告结束。
自此之后,5000吨级的船舶和万吨级的船队可以由上海直达重庆。孙中山“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2008年11月4日,三峡大坝前的水位达到172.8米,从三峡大坝到重庆600多公里的江段,从此变成了一个水势平缓、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峡谷型水库。
从前每到长江的枯水季节(每年的11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1000吨级的船舶只能勉强通过三峡上游的碍航河段。自从2008年三峡大坝蓄水到达170米以上之后,就算是在枯水期,3000吨的船舶也可以在江面上自由行驶。
如今,川江单向年运输能力,已从大坝蓄水前的1000万吨提高到近5000万吨。又因为在峡江上行船变得不再困难,船舶的运输成本也得到了大幅度降低,水路运输优势尽显:一个集装箱从重庆运到上海,走高速公路需要花费1万块钱,走铁路需要6000块钱,而走水运只需要3500块钱。高速度、低成本的水路运输让商家们趋之若鹜,重庆的航运从此飞速发展起来。
2005年,重庆水路货物和集装箱周转量第一次超过了铁路。如今,重庆超过90%的进出口物资,都是通过水路运输到目的地。四川地区的大部分集装箱,也都会先拉到重庆,再走水路运往上海,三峡的航运为大西南带来了无限商机,这座临江山城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三峡工程使长江上下游的交通瓶颈彻底打通,上游的能源、原材料和下游的资本、人才因此真正结合起来,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大大加快。原本受到交通制约影响较大的四川、重庆、贵州等西部地区,都借助便利的水运,有了自己的出海口。
老张是长江航道上一艘滚装船的驾驶员,他从15岁起就在峡江上行船,在长江航道上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如今,老张每天都要往返于三峡上下游的滚装码头,等待南来北往的卡车开进船舱,再把它们运送到目的地。
自从1997年大江截流之后,峡江上就出现了滚装船。那时的滚装船只能装七八辆卡车,可以把要从秭归开到重庆等地的卡车运送到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大型的运输船也越来越多。2003年,三峡大坝第一次蓄水时,峡江上到处都是这种大型滚装船。如今,三峡上最大的滚装船可以一次运送80辆加长卡车。只要一两年,就能把购买滚装船的800万元成本全部赚回来。
但在峡江上行船,也不是一年四季都畅通无阻。虽然三峡工程已经大幅度提高了峡江上的通航能力,但每到枯水期,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航道梗阻的问题。
2007年12月到2008年4月,长江中下游遭受了50年不遇的干旱,长江中游一度出现了船舶积压、搁浅的紧张局面。只要翻看一下长江有史以来的水文记录就会发现,这次枯水季节的水位之低,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都堪称罕见。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三峡工程果断启用水库中的蓄水量,为下游补水,通航水深因此开始逐步增长。正是由于三峡大坝及时调节了长江的水位,长江中下游航道紧张局面才得到缓解,保证了长江航运的畅通。
武汉港集装箱码头杨泗港,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最大的专业国际集装箱码头,占武汉地区集装箱运输总量的70%左右,5000吨级的船舶都可以在这里装卸集装箱。
三峡大坝蓄水之前,杨泗港码头最怕每年夏季的汛期,码头上的工人每时每刻都要注意江水会不会没过码头。自从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水位能够及时得到调整,汛期变得不再可怕。杨泗港的工人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地观察水位,也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夏季了。
三峡大坝建成后不久,武汉斥资兴建了八座码头。航运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武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巨大作用得以凸显出来。
2008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已经突破12亿吨,是1978年的29倍,直接GDP贡献为780个亿,它所带来间接的GDP贡献是12,200多个亿。三峡工程改善了长江上游的航道,畅通了中、下游的水路,这座世纪巨坝以这样的方式推动了长江航运和沿江经济的发展。
截断巫山云雨,天堑变通途。耸立江流中的三峡大坝,改变了长江的容颜,贯通了“黄金水道”。横卧在长江流域上的经济巨龙,正随着一条改变了的大江腾飞升空。
高峡出平湖
2003年,三峡库区开始蓄水,高峡平湖取代了大江东去的景象,一些景观被淹没,许多峡谷也不再让游客有井中观天的错觉。但新三峡仍然依靠它独特的景观,在中国的名胜风景区中占有一席之地。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沿途地形险峻,山川秀丽,古迹众多,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上世纪90年代,在三峡工程还未动工之前,峡江上曾经掀起了一股“告别三峡”的旅游热。之后随着大坝开工,这股旅游热渐渐冷清下来。
如今,雄伟的三峡大坝已经成为了新的观光热点,库区中新增的峡谷、湖泊、岛屿、漂流河段、溶洞等新景观,和原有的峡谷风光一起,组成了新三峡的旅游内容。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领略新三峡的独特风光。
随着三峡库区建成蓄水,一些老的景观消失了,新的景观则从高峡平湖中浮出水面。
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后,重庆开县成为了一片方圆58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域,昔日无数的山丘将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岛屿,出现类似“千岛湖”的壮丽景观。古军事遗址“皇华城”占地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成为了长江中最大的孤岛。忠县的干井河、玉溪河、东溪河将城市团团包围,呈现出一派“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江南景色。
随着江水的上涨,昔日的三峡名景“兵书宝剑峡”也发生了巨变。“兵书”依旧高高在上,“宝剑”却永沉江底了。巫山小三峡也一改往日的激荡跳跃,呈现出平静的湖泊景观。昔日丛林掩映中的奉节白帝城,原本三面临水,蓄水后变成了独耸江中的“白帝岛”。而有着悠久历史的草堂河摇身一变成了“草堂湖”。
石宝寨位于重庆市忠县石宝镇,其35米高的寨楼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寨后矗立着一座“玉印山”,因山体四面陡峭有如玉印而得名。由于此处地势较高,三峡蓄水后,石宝寨成了一座孤岛。为避免沉于水下的山石软化崩塌,三峡建设者在石宝寨周围建造了一道巨型围堤,整个山寨被环抱其中,远远看去,好似一艘“诺亚方舟”。
三峡库区的水面升高后,一批文物古迹永沉江底的同时,一些古建筑则“乾坤大挪移”,得以保存下来。
重庆的白鹤梁题刻曾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资料宝库”。由于三峡大坝的建设,白鹤梁题刻沉没在了江水之下。但为了让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日后仍能见到这块“中华瑰宝”,感受中国古代的水文文化,文物部门斥资兴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长江水下40米处,进入其中,就好像将要展开一段奇幻的深水之旅。游客会先踏上一条长约88米的电梯,进入水面以下,然后经过150米长的走廊,来到一道宽约1米、厚约0.5米的钢制舱门前。只要迈过这道舱门,参观者就进入了环形参观走廊。
参观走廊的一侧有23个半米大小的水下视窗,从这里向外望去,白鹤梁题刻上的石鱼、书刻都会展现在游客眼前。最近的石刻离视窗只有1米远,最远的也不过8米左右,题刻周围还安装了1万多盏节能灯,可以保证参观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题刻。
除此之外,江水中还安装了28个可旋转的摄像机,全部对准了白鹤梁题刻。如果游客想要欣赏石刻的细节部分,可以通过博物馆中的电脑设备调节摄像镜头,以达到“近距离”观赏的目的。如果参观者还想与白鹤梁题刻做更加“亲密”的接触,博物馆还提供潜水参观的服务项目。这样的水中旅程,让人不得不惊叹于设计者的精巧心思。
同样本该被江水淹没的张飞祠,如今坐落于重庆云阳县县城对岸,依山傍水,从长江上抬眼望去,极其宏伟壮观,让人颇有一种穿越时光的幻觉。
除了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对于现在来三峡旅游的人来说,大坝已经成为了他们游览的重点对象。
从三峡下游乘车,越过一道道深山峡谷,穿过数条相连的长长的隧道,不久,就可以看到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
进入坝区,首先来到五级船闸园区,这里是船闸中视野最好的一级平台。游客站在园区之中,可以将船闸上下的风光尽收眼底。园区内绿草成茵,三峡建设者用细雾绵绵的雨林和满目绿色在这座人造的山体上营造出一个清凉世界。
三峡工程的主体建筑由拦河大坝、泄洪坝段
、左右岸发电厂房,以及通航建筑共同组成。拦河大坝从峡江左岸一直延伸到右岸的白岩尖。万里长江就这样在西陵峡中被拦腰截断,从三峡大坝到重庆600多公里的水路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河道型水库。
人工修筑的隔流堤把江水一分为二,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场景。大堤的一边是动水区域,若赶上泄洪,可以观赏到雷霆万钧、惊涛拍岸的场景。而另一边则是静水区域,在其中行驶的船只都十分平稳。
登上三峡大坝的坝顶,可以近距离俯视泄洪场景,汹涌澎湃的江水被踩在脚下,那种壮观的景象让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站在坝顶上,看着脚下泄洪时白浪滔天的恢宏,看着远处平静的江面,可以感受静与动的交相辉映。如果天气晴朗,泄洪的巨浪上漫天的水雾里还可看见一弯美丽的彩虹。江风轻拂,看江水奔腾,听浪涛拍岸,万千情感都会融入这一江山水。或许只有徜徉在大坝之上,才能愈发真切地感受“当惊世界殊”的惊喜。行走在坝顶之上,回眸三峡大坝从提出到最终建成的艰难历程,这段不过百米的路程似乎已经变得深远悠长。
如今游客来到三峡大坝参观,必定要到大坝下游几公里处的黄陵庙去看一看。不仅因为它是三峡重要的人文景观,还因为它跟三峡大坝有着很深的渊源。
黄陵庙古称黄牛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的遗址为明清时所建。从码头上仰视黄陵庙,庙宇山门气势壮观。庙宇背后有巨牛抵岩影像的黄牛岩,横空壁立,如同捧托庙宇的巨大屏障。大殿里供奉着大禹的塑像,殿后黄牛岩下,还有一座传为帮助大禹开峡治水的大型黄牛雕塑。
供奉大禹的主殿,据说是长江三峡规模最大的古建筑,殿内布36根楠木立柱,通高18米。左后面有两根立柱保存着1860年与1870年两次长江洪峰留下的水痕,那水痕在柱子上的高度有两人多高,这两次洪峰水位的高度达到80米。黄陵庙是长江水文的见证,也见证了三峡人对建坝蓄水拦洪之深切感受。
黄陵庙中有许多文物古迹,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三国时期留下的一座碑刻。据说是诸葛亮入蜀时所刻的《黄牛庙记》。黄陵庙后园中的一棵铁树已经超过了院墙,树龄有1700年。
如果说三峡大坝建成后,上游的西陵峡已经成了个大水库,那么从三峡大坝到葛洲坝之间一段30多公里长的峡江,则风光依旧。
雄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在崇山峻岭中绵延了四百余里,蜿蜒的峡江犹如一条华贵的玉带飘浮于群峰与云霞之间。而三峡大坝就犹如一颗镶嵌在这条华贵玉带上的璀璨明珠,光华四射,闪耀夺目。
当惊世界殊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世界名坝”。
这项水利工程自提出那天开始,就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关注。那么,当这个宏伟的工程竣工之后,又是否如毛泽东当年挥笔写就的那样,“当惊世界殊”呢?
2006年5月20日,长达2309米、海拔高程185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一位意大利记者在三峡大坝现场感叹道:“三峡大坝,如同长城和天坛一样,是外国人到中国必须要看的地方。”
《华盛顿邮报》、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德国电视台等媒体也纷纷发表报道,称“中国即将完成自长城以来最宏伟的工程”,“将第一次完全驯服5000多年来养育同时也折磨中国人民的这条水道”。
法新社这样评价建造三峡工程的意义:耗费几百万工时和上百亿美元、全长2309米的大坝把几代中国人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奇迹之一,今后将有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惊叹于21世纪初人类的精湛技术。
这篇报道还援引了一位参观者的话:“它太壮观了。大多数中国人对三峡大坝都感自豪,因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能够改变人民生活的东西。”
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刊登了名为《中国力量的源泉和象征》的文章。上面写道:这个规模庞大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投资总额高达240亿美元。这项“中国自长城以来最雄心勃勃的建设”,将取代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成为世界最大的发电和防洪综合工程。它的年均发电量为847亿度,而美国胡佛大坝(美国最著名的大坝)的年发电量仅为40亿度。
美国十大报业集团之一的奈特·里德报系报道说,三峡水电站发的电相当于18个核电站,可以满足中国庞大用电需求量的1/20。此外,它还可以方便3000吨的海轮深入中国西部。要知道,海轮延伸到哪里,哪里就会繁荣起来。
俄罗斯媒体更是对三峡工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俄罗斯的《独立报》这种全国性媒体,到一些地方甚至电子媒体,都对三峡大坝进行了详细报道。俄罗斯《劳动报》曾多次派记者赴三峡采访,该报称包括俄罗斯专家在内的评估小组认为,三峡工程完成后,洪灾出现的可能性将减少为1/10,可以保证中下游数千万居民的安全。
《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说,世界最大规模的三峡大坝完成之后可望起到发电、航运以及防洪和抗旱等巨大作用,成为中国发展的象征之一。该报认为,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于日本九州电力公司的总发电量,不仅可以缓解中国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而且还能够减少废气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其次,能够增加通航能力,提高中国内陆地区的物流效率,有利于外国企业的投资。
印度报业托拉斯的驻华记者,连续发表了三篇关于三峡大坝的报道,详细介绍了三峡工程的历史和一些具体数据。印度评论家罗伊在《商业标准报》撰文将三峡工程与印度修建水利设施的缓慢进展进行了对比,并称三峡大坝的建成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制订和完成目标的意志力的充分体现”,“经验值得印度参考”。
瑞典人的环保意识世界闻名,他们从十几年前就不再修建大型水电站,甚至逐步关闭了许多已经建成的核电站。因此,当三峡工程动工修建之时,瑞典全国一片质疑之声。《人民日报》驻瑞典的记者后来回忆道:当时瑞典的环保主义者十分激动,甚至跑到报社来抗议中国建设三峡工程。
然而,当三峡工程即将建成的时候,瑞典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瑞典一些媒体纷纷以“中国即将建成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等题目,客观报道了三峡工程即将竣工的消息。虽然其中也提到了环保、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移民等问题,但与当年的一片质疑声相比,态度已经明显缓和了许多。一部分瑞典人甚至对国家当初放弃发展水电建设感到有些后悔。《瑞典日报》公布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自从中国的三峡大坝建成后,瑞典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水电建设,而支持发展核电建设的人已经超过一半。
在西方媒体看来,三峡大坝就是中国人在长江上建造的长城,会让今后几个世纪的中国人都引以为傲,它是中国力量的源泉和象征,体现了中国现在的实力。那么,在台湾同胞眼中,三峡大坝又意味着什么呢?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最早由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提出。因此,它也成为了许多国民党高官未能实现的美好梦境。随着国民党败走台湾,三峡梦也随之跨过72海里的水域,来到了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一水相连的海峡对岸。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将军的儿子。白先勇上学时,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秀。考大学那年,他本可以直接保送进入台大。但那时,他一心梦想回到大陆,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因此毅然进入成功大学水利系。虽然后来因为兴趣不合,白先勇又重新考入台大外文系,但由此可见三峡工程在台湾同胞心中的地位。
2005年7月2日,三峡大坝坝顶开放的第三天,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国台商发展促进会理事长、中国国民党“立委”蒋孝严(蒋介石之孙,蒋经国之子)。当天,蒋孝严偕夫人黄美伦顶着炎炎烈日,畅游了坛子岭、近坝平台等观景点。
蒋孝严夫妇在三峡大坝下游的黄陵庙码头弃船登岸,刚刚下船,他便望着宏伟的三峡大坝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看三峡,心情非常激动”。陪同蒋孝严一行的,是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工作部主任谭德骏。蒋孝严与谭德骏握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要好好看看大坝”。
坛子岭是当时三峡大坝最高的观景台,当天观景台上的最高气温达42℃,但蒋孝严夫妇依然兴致勃勃。在听完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工作部主任谭德骏所作的介绍后,蒋孝严竖起大拇指说:“三峡大坝真伟大!中国人最伟大!”
大坝模型室是蒋孝严一行的又一处参观点。从坛子岭下来后,蒋孝严快步奔向附近的大坝模型室。在认真听取了关于模型室的介绍后,蒋孝严说道:“我也曾去过埃及的阿斯旺水坝和巴西的伊泰普大坝,但它们都没有三峡大坝完美。”
最后,蒋孝严夫妇在离大坝不到200米的近坝观景点合影留念。此时,谭德骏将一本精美的画册《两坝一峡》赠与蒋孝严。蒋孝严笑道:“三峡大坝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骄傲!”
2011年10月9日,将近200位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和台湾企业家参观游览了三峡大坝。在游览途中,许多人都对三峡大坝赞不绝口,纷纷表示“三峡工程不仅是宜昌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利国利民的大工程”。
当天下午,这些从台湾远道而来的客人又参观了三峡工程展览馆、三峡大坝坝顶等景点。一位台湾专家表示,虽然相隔千里,可是从三峡工程动工,到蓄水发电,再到全部竣工,他一直都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现在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来到三峡,切身感受到了大坝的气势磅礴,他觉得不枉此生。
台湾企业家曾宗伟参观完三峡大坝后,挥笔写下了“建国方略,于今完成”八个大字。他说,作为华夏子孙,他一直为三峡工程巨大的防洪、发电等效益感到骄傲。在亲身登上三峡大坝之后,他觉得更加震撼。
方谆先生是台湾的爱国老军人,同时也是华夏文化交流会的会长。登上三峡大坝坝顶的那一天正是他90岁生日,他感慨万千地说:“我平生第一次登上大坝坝顶,觉得无比激动和幸运,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用坚强的意志和卓绝的精神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百年梦想,是世界的奇迹。”
中国的三峡大坝,让世界为之惊叹。虽说好梦难圆,但中国人的三峡梦最终还是得以成真,毛泽东“当惊世界殊”的预言也终成现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