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的双赢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对于其未来发展,部分人士曾经有过忧虑,认为回归将成为香港活力的“分水岭”,担心随着内地经济快速崛起,香港经济将面临“边缘化”甚至“死亡”的危机。
然而,回归十几年来的事实却证明,香港的经济传奇仍在延续。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说:“香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另一篇题为《中国联系》的文章则指出:香港的投资和技术促进了中国内地的经济建设,现在正在得到回报。
回归后,一个双向互动的更便捷、有效的经济合作平台在香港与内地之间搭建起来。十年来,在香港投资内地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的同时,内地资金流主动注入香港的“北水南调”现象,使得彼此的经济关系更趋正常化,为各自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良性的支撑。
首先,香港的快速腾飞助益于内地的贸易发展。
内地与香港互为十分重要的贸易伙伴。目前内地是香港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2001年第一次超过美国),而香港则为大陆最大的转口基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在香港的转口贸易中,有百分之九十六是与内地有关的。
自1993年起,内地企业透过香港证券市场成功筹集了约一千亿美元资金。作为中国最大的境外企业群体,驻港中资企业对内地的经济建设及香港的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香港作为世界都会,在配合国家鼓励内地有实力的企业外向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
至于中国企业在香港特区上市,融资之外,更将其作为其国际化的跳板,可以说,香港特区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
”战略的最佳练习场;也可以看作中国大陆投资者将来走出去的最佳练习场;人民币国际化,许多试水动作会在香港特区展开,可能会导致香港特区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但是对中国大陆的金融业来说,正好需要先作试验。
其次,内地为香港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香港回归后能否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如果说十几年前在一些人心中还有疑虑,那么现在,事实已作出最好的回答。迄今为止,香港特区仍是全球最重要、最有可能赶上纽约、伦敦的金融中心之一,仍是全球前两位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仍是亚洲与全球做生意的最重要通道和平台之一。
同时,香港特区赖以生存的那些优势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传统基金会已连续18年把香港特区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香港特区在十项评分的领域中,有七项得分领先,包括财政、货币、投资、金融和劳工等自由度。比如传统基金会报告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对金融服务业的监管干预程度低且监管制度极具透明度;司法方面,香港特区司法制度独立且十分廉洁,保障产权的能力无可置疑。
无可否认,这些成就的取得依赖于内地的保驾护航。回归15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庞大的“中国机遇”转化为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强劲驱动力。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香港,中央政府以雄厚的外汇储备成为特区政府反击国际金融炒家的坚强后盾,帮助香港“在风暴中屹立不倒”。2003年,“非典”肆虐,中央政府第一时间为香港提供当时最为急需的药品和防护用具。
2006年公布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内地与香港合作
,支持香港发展金融、航运、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这是支持香港发展首次出现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中。
2011年8月美国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全球市场恐慌情绪达到了顶点。当年11月,正在美国访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对媒体表示,全球经济因欧美债务危机陷入阴霾,香港难以独善其身。香港经济可能在未来经历几个季度的艰难时期。
时隔半年多,在香港回归15周年前夕,曾荫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谈及这场金融危机时,表情已经释然:“到目前为止,香港没有一家金融机构在这场金融海啸中倒闭,没有出现大的金融风险。香港的经济增速保持了平稳的增长,失业率保持在3.4%左右。”
香港为何能迅速化险为夷?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最近发表网文指出,一个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内地经济,正好为香港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腹地。
香港经济学家评论说:“香港是大棋局的前沿,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大棋局的战略腹地和重心在广阔的中国内地……香港只要扮演好自己的战略角色,未来必定会商机无限,继续风光。”
总之,内地与香港合则两利,分则两失。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内地与香港经济正逐渐走向融合。香港特区在内地保障下可以确保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先受其利。对内地金融改革来说,香港是自己的国土,中央政府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使得金融改革循序渐进地进行,而不至于破坏了金融稳定。香港特区经济体与中国大陆经济体实已密不可分,这种双赢的结果,既是内地之福,也是香港之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