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栉风沐雨
紫荆更艳
“九七港元保卫战”
1997年7月1日零时,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中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然而,在香港市民尚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来袭了。
1997年7月2日,一条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国金融崩盘,泰铢狂跌20%。
泰市大幅贬值犹如巨石击水,在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掀起了滔天巨浪。7月11日,菲律宾央行在4次加息无效的情况下,宣布允许菲律宾比索在更大幅度内波动,一时间,比索大幅贬值。紧接着,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夜之间,马来西亚排名前12位的富翁,仅在股票市场就损失了130亿美元。8月14日,印尼中央银行宣布取消卢比汇率的波动幅度限制,卢比汇率就如同开闸之水,**到历史最低点。
东南亚金融动荡,风雨飘摇。香港经济与之千丝万缕,息息相关,风云突变,江海倒流,香港能否度过此劫,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
原来,这次金融危机是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而造成的。泰铢直线下跌。其目的很明确: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图混水摸鱼,狠捞一笔。而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给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吃柿子挑软的拿,索罗斯的如意算盘是:
先从最不堪一击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入手,进而搅乱“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最后攻占香港,以图造成他们无坚不摧的印象,击溃市场信心,引发“羊群”心理。索罗斯认为,只要击垮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其它国家就不可避免地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当时,很多港人对前途充满疑虑甚至恐慌。美国《财富》杂志甚至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回归之日,便已经预示香港“死亡”之时。
很快,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金融市场相继失守。在索罗斯的强硬态势下,各国政府均感力不从心,已纷纷放弃了捍卫行动,开始屈服,一副任打不还手的样子。任由本国货币在市场中沉沉浮浮;另一方面,国际货币投机商更是有恃无恐,在东南亚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横行一时。
三个月之后,席卷东南亚地区的金融风暴登滩香港岛——“狼”终于来了。
1997年的金秋10月,又一轮“大熊市”席卷整个香港股市。10月20日,香港股市开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65.33点,22日则继续了这一势头,下跌了1200点。
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咄咄逼人的气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谨慎地表示,香港特区的外汇储备丰富,经济正稳步增长,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背后有强大祖国的支持。所以这一风暴对香港不会形成特别严重的影响。
香港舆论则表示了强烈的信心,《星岛日报》发表评论指出:“过去,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后,本港会很快复苏,而
且更加蓬勃,这次亦应不例外。”
同时,中国政府外交部发言人强调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障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金融自由,并且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是属于特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中央人民政府一贯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为维护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联系汇率制所做的努力。
一场前所未有的港元保卫战打响了!
这场金融风暴一直持续到1998年的8月,特区政府和国际金融炒家进入了最后的决战。8月5日,在美国股市大跌、日元汇率重挫的配合下,对冲基金开始对港元发动第四次冲击(前三次冲击未果)。特区政府更于8月15日宣布动用外汇储备于股市及期指市场入市,打击炒家操控市场的行为。
从8月14日到28日的两个星期内,港府与炒家们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股市保卫战。最终,香港政府动用了1180亿港元,买下市场6%的股权,成功击退了炒家们的疯狂沽售(低价出售),将恒生指数推高了1200点,最终落定于7828点使8月的恒指期货最终以7851点结算,致使炒家认赔离场,其中索罗斯旗下基金的损失达七、八亿美元。港元保卫战取得胜利!
这场金融风暴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是,由于中央政府的支持和特区政府采取正确的应对政策,不仅成功击退了金融危机,而且成功将香港经济带到了新的高度。
美国《时代》周刊也在最近一期封面文章中,纠正了其姊妹刊《财富》杂志当年的误判,《时代》周刊的文章说:“现在的香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