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鲜为人知的阅兵故事(1 / 1)

第六章

鲜为人知的阅兵故事

在人民共和国走过的60年光辉历程中,先后举行了14次国庆大阅兵。14次阅兵,军容严整的人民子弟兵14次从天安门前走过,步履铿锵,铁流滚滚,镌刻下一条彰显着忠诚、勇敢的轨迹。

这条清晰的轨迹,弘扬着共和国军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也折射出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追寻着共和国留下的闪耀足迹,掀开过往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段段尘封的故事。

开国阅兵的安保风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开国大典也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国际关注。一时间,北平城龙蛇混杂,各种势力纠缠其中,给开国大典的保卫工作带来了重重挑战。

其实北平解放后就一直不平静。由于北平是国民党统治华北的大本营,社会情况十分复杂。各种人物中,有下野的军阀,有失意的政客,有蛰伏的汉奸,有官僚,有封建把头,有恶霸惯匪,有小偷地痞流氓……而北平又是华北最后解放的大城市,东北、西北、华北等地的国民党要员,逃亡的县政府以及几万散兵游勇云集于此。

几方面因素一凑,使得北平的政治垃圾大大多起来,防奸防特、维护治安成了顺利进行开国庆典首当其冲的问题。

人民解放军进城之初,北平有这么一个歌谣:“特务多,散兵游勇多,抢匪多,小偷多,银元贩子多。”五多中有四多与治安有关,可见当时北平的社会有多混乱。各种案件屡屡发生,仅3月份就发生103起之多。

安定北平的社会治安,首先要处理散兵游勇。这是一大批人,又有武器。任其流散四方,势必造成社会的极大不安定。

叶剑英市长治理北平像他指挥打仗一样,力争全歼。他对一同进城的公安局领导说:“卫戍、纠察、治安这些机关要集中起来,打歼灭战。统一步调,密切配合。”

为此,平津前线卫戍区司令部、北平市纠察总队、市公安局以及街道上群众治安员全编在一个组织里,取名叫做北平市治安委员会。叶剑英亲自任主任,副主任是徐冰。委员会很快贴出一张布告,要求集中力量肃清流散官兵包括武装特务和收缴散存的武器弹药,开展以处理散兵游勇、收缴枪支武器为中心的治安活动。

北平市公安局在1949年共破获了1200多起重大案件。其中有:张荫梧等军事阴谋暴动案,徐宗等潜伏案92起,美国间谍案3起,木剑青等阴谋刺探人民政协情报案2起,特务杀人案9起,破坏经济案10起,特务行抢案6起,特务冒充案5起,等等。

大量案件的破获使动荡的北平趋于稳定,为顺利举行开国大典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但是,北平的治安隐患仍没有排除,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集团时时觊觎着卷土重来。1949年5月的一天,午饭过后,国民党空军驻青岛部队出动6架B-24型轰炸机,对北平南苑机场实施轰炸,毁伤飞机4架,轰炸引起的大火烧毁房屋196间,死伤24人。

这些死伤的人,多是进驻机场的第四野战军第40军第118师的指战员,他们没有倒在白山黑水的鏖战之中,却在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中丢了性命,实在是可惜。这无谓的牺牲令人伤痛的同时,也让负责安保工作的指战员绷紧了神经。

即使是这样,在开国大典上,还是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风波。

10月1日当天,为了给开国大典留下纪念性的影像,苏联的一个电影摄制组专程由莫斯科来华拍摄,那一天他们也跟受阅士兵一样,早早来到天安门广场,将几台摄影机配置于不同位置,做好了一切开机准备。3时50分正式开机拍摄,直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摄影师才兴冲冲收拾机器,抱着几十盒沉甸甸的胶片返回宾馆。他们当然知道,记录着开国大典这个历史性场面的电影胶片,稍加剪辑定会成为辉煌大气的不朽之作。

苏联专家作为贵宾被请入了开国大典的拍摄现场,而一个没有受到邀请的美国人,却只能站在远离主会场的东交民巷受阅部队集结地偷偷拍几张照片。

但是,在严密的安保工作下,天安门附近的风吹草动都在公安人员的监视之下。毫不意外,这位美国人自以为隐蔽的举动,早就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观察了一会后,公安人员上前将此人抓获。

很快,阅兵副总指挥唐永键接到了下面的报告,说抓到了一个未经许可擅自拍照的美国人。公安人员经查问得知此人名叫戴维·包瑞德,是一名美军上校。那时,中国和美国的紧张关系不言而喻,何况是一名身份**的军人,下面的工作人员一时没了主意,只得请示唐永键如何处置?

唐永键对戴维·包瑞德这个名字感到耳熟。他仔细想了想,一个矮胖的美国人形象随即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唐永键记起此人正是抗战期间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组长,抗战后期唐永键又曾在晋察冀根据地接待过由包瑞德派出的考察组成员。

总体来说,这个人对待中共的态度是友好的。在延安期间,包瑞德对中共表示同情,并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系列调查报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建议美国政府应当重视中共及其武装力量。但由于杜鲁门政府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激化了中共与美国之间的矛盾,终致美军观察组于1946年4月20日撤离延安。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唐永键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他索幸迅速登上天安门城楼,将情况报告了阅兵总指挥聂荣臻。聂老总皱了皱眉头,示意唐永键稍等片刻,便径直朝毛泽东、周恩来走过去。

其实,不论是毛泽东还是周恩来,他们都不止一次见过这个包瑞德。当年美军观察组乘飞机到达延安,到机场迎接的正是周恩来,毛泽东还请包瑞德吃过饭。

开国大典这天,开国元勋们的心情都很好,一边在城楼上谈笑风生,一边向游行的群众挥手致意。听了聂荣臻的报告,周恩来开玩笑说:“看来,包瑞德先生还想继续履行他的‘观察员’义务!”说罢以征询的目光望着毛泽东。毛泽东右手向外挥了两下,豁达而不经意地说:“让他拍吧,莫要管他。我们这都是公开的嘛,就是拿给人家看的,人民胜利了,他愿意当我们的义务宣传员,欢迎嘛!”

“那就赶快通知下边,不必干预,不要收缴,也不可曝光!”周恩来显然赞同毛泽东的意见,立即对聂荣臻说。

这只是一场虚惊。不过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奇怪。苏联专业摄制组堂而皇之的正规作品,在几天之后的一场火灾中不幸化为灰烬。而美国一个业余摄影者的非正规作品却安然无恙。如今美国人手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照片,即出自包瑞德之手。

“马刀下的辉煌”

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曾经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曾南征北战,令敌人闻风丧胆,最后却因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消失;他们曾和步兵一样,是国庆阅兵礼的绝对主角,却逐渐被机械化和摩托化取代,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就是被誉为“马刀下的辉煌”的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

1928年4月,人民军队的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在战争年代,骑兵因为其特有的快速力、冲击力和独立作战能力,被誉为“马刀下的辉煌”。

在长征路上、在抗日战争内蒙古地区和解放战争的西北战场、东北战场、华北战场,骑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军区骑兵部队共歼敌上万人。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骑兵部队最多时达到12个骑兵师,逾10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领中,除步兵外,骑兵是产生将军最多的兵种。骑兵出身的将军共有36人,其中上将2人,中将5人,少将29人。

在一般战士看来,在军旅生涯中,能参加一次国庆阅兵,就是一生的光荣。可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骑兵部队中,竟有一位参加过四次国庆阅兵的华北骑兵旅老战士——俞占武。

解放战争进入大决战阶段时,俞占武所在的华北骑兵旅在配合东北野战军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后,又参加了平津战役。当解放军以摧枯拉朽的攻势席卷华北大地时,俞占武所在的骑兵旅于8月1日参加了在原察哈尔省会驻地张家口市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2周年活动。在这次庆祝活动中,俞占武带的骑兵班进行了马上对刺、马上射击、马上救护等科目的马术表演,受到军区首长、部队及群众的一致好评。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

正是由于这次出色的表现,没有几天,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华北骑兵旅立即赶赴北京郊区孙各庄一带,组成骑兵方队,进行开国典礼的阅兵训练。这一决定给骑兵旅指战员带来无比的惊喜:他们将要跨上战马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朱总司令及其他领导人的检阅!

荣誉往往伴随着难以言喻的艰辛。骑兵的训练难度很大,因为既要训人,还要驯马。所以,骑兵方队的训练比其他方队要付出更多的艰苦和辛劳。尤其是总参训练部和原苏联顾问团负责人员,要求极其严格,标准极高,每天训练8小时,从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到战马的体能和技能等,都需进行全面的严格训练。

为了让战马身强体壮、精神旺盛,骑兵指战员们常常是宁肯自己少吃,也要省下饭来喂马。遇到改善伙食,他们将富有营养的鸡蛋、油条等佳肴都留给了这些比自己还要宝贝的“战友”。战士们每天都拿着毛刷、梳子和湿毛巾,给战马梳毛洗身擦马掌,把“战友”装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为了使战马能适应人声嘈杂的热闹场面,他们多次组织驻地群众

朝列队行进的战马挥舞彩旗、呼喊口号、敲锣打鼓、投放鞭炮,使战马逐渐增强了承受能力,可以做到不畏声色、不惧惊吓。

为了避免战马随地排泄,受阅前一天夜晚和受阅当天,他们只给马喂点鸡蛋等高蛋白食品,尽量少吃粗料少饮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劳与汗水换来了开国大阅兵时队列整齐、步伐一致的骑兵方阵。阅兵结束后,阅兵总指挥部对受阅各部队进行了评比,骑兵部队被评为第二名,名列海军部队之后,同时给每人颁发了一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

继开国大典阅兵后,俞占武老战士又于1950—1952年连续三年参加了国庆阅兵。而这三年的阅兵,一年比一年要求高,一年比一年要求严,人员、马匹的装备也一年比一年好。1950年以后,战马全部挑选骟马,由黑、红、黄三种颜色的骟马组成三个骑兵方队;淘汰了破旧的木鞍,换上了牛皮制作的新装备;参训人员的装备也逐年提高,武装带、子弹盒,马靴都是牛皮制作,枪支全改为“步骑枪”。

随着人民解放军摩托化和机械化取代了骡马化,1954年,骑兵部队在最后一次接受检阅后,永远淡出了国庆阅兵的行列。骑兵作为一个特殊的兵种,先后经过几次调整缩编,由骑兵师缩编为骑兵团,又从骑兵团缩编成骑兵营。目前,全军仅内蒙古草原上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营是骑兵部队建制的最大部队了。

2000年,内蒙古骑兵二营驻地发生了雪灾,交通受阻汽车进不去,牧民生活得不到保障,骑兵二营接到上级命令后,全营出动,将生活用品送到了100多户牧民的家里,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人们把这些马背上的英雄,称作“最后的骑兵”。

除了骑兵这个兵种,人民解放军还相继有铁道兵、基建工程兵、探照兵、司号兵和公安军等七个军兵种陆续消失,一些新的兵种和专业又不断产生。比如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特种侦察兵,气象兵等。这种消失和出现,恰恰见证了人民军队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天安门广场的改建

天安门广场处于首都北京的心脏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明清两代,天安门广场是皇城的前院,呈狭长的“T”形,面积约为11公顷,三端各有一个门,是一个封闭的广场,又名“天街”,是一座宫廷广场。

1949年,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上隆重举行。从那时起,天安门广场成了共和国重大节日庆典和群众集会、游行的政治性场所。因此,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历经了一系列的改建和扩建。

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曾进行了一次整改,立国旗旗杆;1950,移天安门前的华表和石狮,拆除东、西三座门;1952年,拆除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将观礼台改建为永久性建筑;1955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建,广场面积扩展了近一公顷,铺砌了混凝土方砖。

与过去几次阅兵相比,国庆10周年阅兵准备工作进行得比较早。1958年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大规模改建天安门广场,迎接建国10周年大庆。

毛泽东主席指示:改建天安门广场,要反映出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气魄要大,要使天安门广场成为庄严宏伟、能容纳100万人集会的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周恩来总理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多次强调,一定要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思想和时代精神,并对广场的规划,建筑物的设计、模型,从指导思想到艺术构思,都作了详细而明确的指示。

1958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开会讨论国庆工程,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出席,周恩来亲自介绍天安门广场的规划设计情况,会议通过了综合设计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天安门广场是一个庄严雄伟的政治性广场;保留正阳门和箭楼,拆除中华门,其东西两侧分列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其形制、体量和高度,既取决于建筑物本身的需要,也要与广场的整体性,乃至旧有的古建筑相协调。

经过数万建设大军夜以继日地艰苦努力,天安门广场改建工程从1959年3月开工至1959年9月结束,仅用了6个月时间。

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雄伟、壮丽、宽阔的广场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全国和全世界人民面前。整个广场较国庆5周年时扩大了两倍半,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一次可容纳100万人集会活动。广场中心干道上铺砌由桔黄、蓝青色花岗石组成的“人”字型路面,长达390米,宽80米,同时能通过120路纵队队伍。

东西长安街也大为拓宽,天空中纵横交叉的电线没有了,嵌在地面上的电车车轨消失了,三面红墙连同阻碍交通的东、西长安门一并彻底拆除,在东、西侧路至各建筑物间设置了人行道并进行植树、绿化,整个广场是用花岗岩、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方砖铺成,使天安门广场显得更为恢宏大气。广场上还安装了几百座高大的形状各异的灯座,每个灯座上都有9个乳白大灯和16个聚光灯,到了夜晚亮灯的时候,天安门城楼、广场周围和东西长安街上的轮廓,被无数像串联起来的夜明珠样的电灯勾画出来,千姿百态,各具特殊风格。

广场北面,天安门城楼前面建成了4座红色的永久性观礼台,容纳量也从过去的一万多人增加到了两万多人;东西两边分别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广场正南屹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安门广场最终的格局。

1959年国庆前夕,北京神话般地矗立起10座气势恢宏的新建筑,其中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人民大会堂仅仅用了10个月就建设完成。这些技术复杂、装修标准很高的大型公共建筑,是城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天安门广场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红旗”检阅车

红旗牌轿车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红旗”二字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轿车品牌的含义,新中国发生的太多历史事件都与“红旗”有关。在国人心里,它有其他品牌所不能代替的位置。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红旗车的各项技术日臻完善,被规定为副部长以上首长专车和外事礼宾车,坐红旗车曾与“见毛主席”、“住钓鱼台”一道,被视为中国政府给予外国来访者的最高礼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家还没有能力生产汽车,毛泽东、周恩来等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也都是乘坐从敌人那里缴获的美式吉普检阅三军。也可能正是基于此,在1949年开国大典后毛泽东访苏时,斯大林才送给毛泽东等领导人5辆吉斯牌高级轿车。

在建国5周年之际,中国的阅兵车依然来自国外,采用苏联制造的吉斯敞篷汽车,但是换成了加强型的吉斯115。

自强自立的中国人不能允许自己一直使用别人的汽车。中央急于在建国十周年的庆典上用上国产的高级轿车,于是向一汽下达了制造国产高级轿车的任务。一汽的工人们以从吉林工业大学借来的一辆1955型的克莱斯勒高级轿车为蓝本,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进行改进后以手工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

最早的红旗CA72样车在翼子板一侧标有并排五面小红旗,代表工农商学兵。CA72的前脸采用扇形图案,车身造型庄重典雅,尾部采用了独具一格的宫灯型尾灯,方向盘中央的向日葵造型及后尾标是纯金打造,车内采用了景泰蓝、福建漆、杭州织锦等。发动机是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V型8缸液冷发动机。

这辆轿车的动力系统和装备几乎和克莱斯勒一样,其实就是把克莱斯勒车完全拆开,对每个零件进行手工测绘,然后自己制造。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在全厂万人集会时,正式给轿车命名为“红旗”。9月19日,邓小平、李富春、杨尚昆、蔡畅等中央领导到一汽视察,赞扬了红旗轿车,红旗轿车从此定型。

1959年9月,首批30辆CA72红旗牌高级轿车和2辆红旗牌检阅车送往北京中央警卫局参加了建国10周年庆祝活动。其中6辆轿车和2辆检阅车参加了天安门前的检阅仪式。从此,国产红旗牌阅兵车就成了国庆阅兵和重大活动阅兵以及礼宾活动的专用车。

1981年,一纸批文,这个生产了23年的“国车”停产了。红旗,中国第一车,1981年从无限辉煌的顶峰跌落下来。“红旗”因为耗油量大、成本高、产量低而停产。至此中国完全停止了本国自产轿车的生产。到那时为止,全国在20多年里总共生产了1540辆这种牌子的轿车。

时间到了1984年,在建国35周年前夕,一汽接到紧急指示,造出两辆红旗特种检阅车供“十一”阅兵时用。这款检阅车是把红旗770型防弹车加以改进,装上了活动式顶棚和升降装置。邓小平就是乘这种车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将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在随后的50周年和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中共领导人都是乘坐红旗检阅车检阅人民军队。“红旗威风,威武,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志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一位负责50周年大阅兵车辆管理工作的中央警卫局领导不无感慨地说。

在红旗车荣耀的背后,一汽的制造者们付出了全部智慧和汗水。为了保质保量提前交车,他们日日夜夜地工作在一个全封闭的现场。在比进口车装得还要好的严格要求下,“红旗人”拿出高水平,大家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一次次解决质量问题。红旗检阅车上的很多现代化设施如检阅踏板、检阅扶手等都是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制造出来的。

一次,红旗车装配组按照

美国传真过来的线路连接图安装后,启动天窗一试,结果天窗线路当即烧毁。负责电器部分的师傅脸都吓白了,因为一辆车就有一个天窗,根本没有备份。在没有任何退路的情况下,师傅们连夜查找原因,探索解决办法,后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原来是美国传真过来的图纸出了差错。众多师傅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不仅把整个天窗线路都重新连接好,而且还自行设计加装了车内几道保险措施。参与工程的所有同志每天都加班加点,四个多月竟没休过一个星期日,最多一次连续奋战36小时不回家,一名老师傅在连续紧张的工作中竟掉下了地沟,险些出大事故。

正是这份认真和执着,才打造了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的红旗车。正是他们的汗水和艰辛,才使红旗车成为见证共和国成长之路的“中国第一车”。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中国海军陆战队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的代号是“龙、虎、鹰”。在海上,他们有着蛟龙般的敏捷与灵巧;在陆地,他们冲锋如猛虎下山;在空中,他们可以像雄鹰那样从天而降。

这是一支有着“军中之军”别称的诸兵种合成部队。陆战步兵、装甲兵、炮兵、导弹兵、侦察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空降兵等在这里一应俱全,几乎包含中国军队所有军兵种和专业;这是一支被国外同行誉为“东方海豹”的神秘部队。

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是海军的一个独立兵种,它是一支由诸兵种合成的能实施快速登陆和担负海岸、海岛防御或支援任务的两栖作战部队,是应付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的拳头,又是联合进攻行动的“尖刀”,在现代战争中举足轻重。

1953年,为了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华东军区以陆军一个步兵团和两个步兵营为基础,组建了海军陆战第1团,这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的正式成立。经过多年的磨练,海军陆战队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反应部队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之一。正如海军陆战某旅旅长所说:“海军陆战队是一把尖刀,在战场上杀出血路,快速撕开一个口子。”

如此精良的部队,他的挑选和训练都是极其严格的。海军陆战队的新兵,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93%以上为高中学历,60%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陆战队队员,还必须经过各种形式的严格训练。希望加入中国海军陆战队的志愿者首先必须在陆战队的野外训练基地接受“兽营”式训练的考验,散打、擒拿、格斗、刺杀、硬气功等军事科目,是每个陆战队员必须掌握的。经过严格的训练和选拔,合格者才能跨入海军陆战队的行列。

但这只是初步的选拔,接下来入选者还要接受各种形式的严格训练,比如耐高温、耐严寒、抗眩晕等。耐高温训练的标准是在烈日下能顶住三到四个小时的暴晒;耐严寒训练是在零下30摄氏度的野外,仅靠一床棉被一件军大衣过一夜。在泅渡训练中,每人要游3000米到5000米,全副武装负重20公斤要游500米。在越野训练中,每人全副武装负重20公斤奔走5公里不超过20分钟。

除了锻炼超过常人的体质,更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在海军陆战队战术训练现场,军事教练经常将陆战队员赶下壕沟,然后用机枪向他们头顶扫射,用的是具有一定杀伤力的空包弹,队员们必须本能地趴在地上,听着耳边的巨响。教练说,这是为了让陆战队员切身体验战场上“枪林弹雨”的感觉,在未来实战中可以泰然面对。

正是这样的生死一线的训练,才铸就了中国海军陆战队的铁血传奇。多年来,海军陆战队的足迹跨越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四大海区,经受过热带、亚热带、寒带不同的气候考验,接受过原始森林和南太平洋的洗礼。摸索出了一套适应现代战争条件下各种气候环境中走、吃、住、藏、打的作战方案。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南沙夺礁、守礁、建礁、军事演习和抗洪救灾等任务,并为60多个国家来宾进行过军事汇报表演。美国海军陆战队总司令、四星上将凯利观看了中国海军陆战队员的表演后赞叹说:“你们不愧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海军陆战队之一!”

1999年,在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这支威名赫赫的神秘部队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公开亮相,赢得了现场群众的阵阵高呼。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初,海军决定正式组建一支女子陆战队,队员挑选条件之高,不亚于竞选“中国小姐”。1995年6月,海军女子陆战队正式成立。她们在海军陆战队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世界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训练场上,女队员同男队员一样跳台阶、跑楼梯、拉单双杠、越野拉练;她们同样要学会擒拿格斗、潜伏捕俘、抢滩登陆、荒岛生存。如今,她们已经赢得了“两栖霸王花”的美誉。

阅兵村里的“十八怪”

阅兵训练作为特殊的“战场”,汗水与艰辛常常是阅兵生活的代名词。但战士们在艰苦的训练生活中常常“苦中作乐”,用自己的方式排遣训练的枯燥和辛苦。

在60周年受阅部队训练时期,京郊某阅兵村内的二炮某新型导弹方队便创作了一册风趣幽默且制作精美的漫画,命名为“阅兵村里的十八怪”,旨在用轻松幽默的漫画来表现阅兵村特殊训练生活的想法:

1.村民全国第一帅,个个都是新生代;

2.沙地上面板房盖,蚂蚁和人睡一块;

3.绿色房子一排排,中间建个阅兵台;

4.警戒力量军地派,村民不得出村外;

5.人人胸前编号牌,不怕张冠被李戴;

6.将军天天村里来,排忧解难送关爱;

7.喝水长白山上来,专供村民不外卖;

8.晾衣绳上铁环甩,衣服洗好分类晒;

9.村里只把男厕开,女性方便很无奈;

10.机场建到村里来,坦克汽车比着开;

11.车辆四面八方来,台台都得穿迷彩;

12.车有空调不能开,凉风挡在车窗外;

13.铁流滚滚门前开,车队开成豆腐块;

14.烈日炎炎当头晒,脚穿皮靴手套戴;

15.村民天天练声带,问候传到云天外;

16.小凳不坐头上戴,立正还把砖头踩;

17.身背十字腿绑带,线拉尺量练身材;

18.天天考核搞比赛,人人都把荣誉爱。

实际上,“十八怪”指的都是阅兵村里的新鲜事。组织创作这组漫画的是第二炮兵某新型导弹方队政治委员毕胜,他说,阅兵村训练生活很严格,官兵们很辛苦,每个人的精神压力都很大,所以就产生了用轻松幽默的漫画来表现阅兵村特殊训练生活的想法。于是,村里的官兵们你一个“奇”、我一个“怪”,便创作出了“阅兵村十八怪”。

第一怪是“村民全国第一帅,个个都是新生代”。受阅官兵都从各单位精挑细选,无论身高长相,还是学历素质,个个出类拔萃。其中, 80后、90后占90%以上。

第二怪是“沙地上面板房盖,蚂蚁和人睡一块”。板房区原本是一块沙地,虽然板房内全部铺设了地面砖,但地下的蚂蚁还是能从砖缝中钻出来觅食,房间里经常看到人与蚂蚁和谐共处的奇特场面。

“十八怪”中,像“绿色房子一排排,中间建个阅兵台”、“喝水长白山上来,专供村民不外卖”这些是反映官兵生活的。虽然阅兵村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与过去的阅兵村相比,那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兵们全部住进装有空调的活动板房,吃的是自助餐,超市、电话亭、照相馆、话吧一应俱全。由于各军兵种云集于此,阅兵村经常是“将军天天村里来,排忧解难送关爱”,这让每名官兵都深受感动。

阅兵村内,到处可以感觉到军营的独特氛围。为确保阅兵村绝对安全,村内外部署了强有力的警戒力量,形成由外至内的公安、民兵、军队三重警戒防护网。于是,便有了“警戒力量军地派,村民不得出村外”的严格要求。

每名受阅官兵都按照编制佩戴指挥部统一下发的胸牌,每个胸牌都标明了个人相关信息,“人人胸前编号牌,不怕张冠被李戴”成了阅兵村一景。

在阅兵村,还有一怪让人自然想到这是军营的特殊产物——“晾衣绳上铁环甩,衣服洗好分类晒”。原来,每根晾衣绳上都固定有等距的铁环,晾晒衣服甚至毛巾,都有固定的晾晒区域,这样不仅整齐划一,而且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

当然,战士们的调侃也离不开艰苦的训练。且不说“十八怪”之一“铁流滚滚门前开,车队开成豆腐块”所要付出的艰辛,单说驾驶员每天要面临的考验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

训练中,由于车载空调工作时发动机动力受到影响、不利于等速行驶训练、空调噪音影响驾驶员听清口令等,因此驾驶训练中都不使用空调也不打开车窗,驾驶室如同“桑拿房”。于是,“十八怪”中便有了“车有空调不能开,凉风挡在车窗外”,风趣幽默地反映出阅兵训练的艰苦。

“烈日炎炎当头晒,脚穿皮靴手套戴”、“身背十字腿绑带,线拉尺量练身材”……这些艰苦得近乎苛刻的训练场景随处可见。为了练军姿,官兵们常常是“小凳不坐头上戴,立正还把砖头踩”。

但是,为了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受阅任务,官兵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坚持你争我夺的竞赛型训练,“争第一、夺红旗”的口号响彻阅兵村。正是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这群“最可爱的人”写出“十八怪”的最后一怪——“天天考核搞比赛,人人都把荣誉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