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84年:建国35周年大阅兵(1 / 1)

第三章

1984年:建国35周年大阅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阅兵史曾一度陷入停滞。谁也没想到,这一停,25年的沧桑岁月已匆匆走过。

邓小平复出后,提出“把军队训练得像个军队的样子”,并指出要把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摆一摆给大家看,给人民看”。由此,1981年9月19日,人民解放军在华北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式。这次阅兵,也成了国庆35周年阅兵的一次盛大预演。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在首都北京举行了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这是继中国人民经历“**”动乱之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由于之前已有20多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这次阅兵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沙场秋点兵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10年“**”的动乱,全国局势逐步趋于稳定。

1977年7月,73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低调复出,恢复了在1976年4月天安门事件时被撤销的全部职务。这是他“三起三落”传奇人生中的第三次辉煌崛起。随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彻底吹散了多年的阴霾,党和国家迎来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画像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时代》周刊评论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不久,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被选举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成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在新一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军队积极稳妥地开展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组织上的清理整顿,平反大批冤假错案,使全军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同时,人民军队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被迫进行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出色地履行了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神圣职责。在此形势下,新时代的阅兵呼之欲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盘马弯弓,蓄势待发。

1980年9月17日中央军委举办全军高级干部研究班即“801”会议。各军区军兵种的高级将领对国际形势、外军动态、世界军备局势、解放军现状和军事装备状况等,展开讨论研究,并取得了共识。

“801”会议后总参谋部提出进行华北军事演习的设想,并上报军委。军委主席邓小平随即作出批示。总参谋部向北京军区下达于1981年秋季在华北地区组织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的任务,演习代号“802”。下决心搞这样大规模演习,需要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战略家的胆略气魄。当时,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并不乐观。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苏联仍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中国的南部和西南边疆也不安定,国家面临着霸权主义的威胁。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成为人民解放军面临的紧迫任务。

中央军委把这次演习任务交给北京军区组织实施。按照邓小平的设想,北京军区迅速拟出了初步的演习方案。

1981年3月10日上午,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和副总参谋长张震带着北京军区准备的第一个方案和总参准备的第二、三个演习方案,向邓小平汇报“802”会议和华北地区演习的准备情况。

第一方案,进行方面军防御战役演习。主要演练四个科目:一是模拟敌军集群坦克进攻;二是空降反空降;三是陆军师坚固阵地防御;四是战役预备队反突击。参加演习的兵力,共计13个师零12个团又5个营,10.5万余人,汽车8600辆,坦克850辆,装甲运输车386辆,火炮1763门,飞机178架。第二方案,方面军编成内的防御战役演习。减去空降反空降的科目。参加演习的兵力压缩到5万余人。第三方案,只搞集训,进行战场勘察和集团作业,不搞演习。

邓小平静静地听完汇报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搞这么一次实兵演习有好处,我们部队可以实际锻炼一下,也可以看看部队训练的成果。这样大规模的演习我们好久没有搞了,要搞合成军,天上地下都该有吧!这样的演习对军队有鼓舞作用,可以提高部队实战水平。邓小平说,你们报来了大、中、小三套方案,就按北京军区准备的第一方案,下决心搞一次。

接着,邓小平话锋一转,神情凝重地说,部队阅兵式、分列式也好久没搞了。不能说阅兵式、分列式是形式主义,这些东西对部队的作风培养是很有作用的。现在有的部队懒散得不像个样子,我想适当的时间要搞一次阅兵。通过阅兵式、分列式,把军队摆一摆给人民看,对军队在人民中的观瞻有好处,这样能加强军民关系,使军民关系更好些,对加强军队训练也有作用。就这样,从1960年停止并尘封在岁月中的阅兵再次被邓小平提了出来。

古兵书云:“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邓小平是曾经指挥千军万马鏖战沙场的军事家,深知训练对于一支长期处在和平环境的军队的重要性。

这次谈话后,邓小平在总参上报的演习方案上批示:“同意第一方案,力求节约。”邓小平强调,“这笔钱还是要花,要搞好一点儿,要把军队的士气鼓一下,要把军队训练得像个军队的样子!”

1981年9月19日,这是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华北张北地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秋阳灿烂,金风轻拂,巨大的“八一”军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装备着现代化武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人民解放军海、陆、空部队,英姿勃勃地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阅兵后,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队伍。”

通过华北大阅兵,人民解放军指挥水平和部队协同作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军政素质得到全面提高。1981年9月的华北大阅兵,虽然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没有在天安门广场上进行的阅兵,但在共和国阅兵式上,却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同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决定,1984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

万事俱备

1984年,中国改革已经迈入第七个年头。这一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帷幕。同时,人民军队在这一时期也已经发展成为全面军种的合成军队,武器装备正向着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方向发展,潜地导弹、地空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纷纷亮相,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在建国35周年到来之际举行国庆阅兵,要通过阅兵活动,振奋民族精神,鼓舞爱国热情。检阅现代化建设成就,增长现代化建设志气。

1983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建国35周年庆祝和阅兵筹备工作并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万里任组长、总参谋长杨得志任副组长,日常工作由胡启立、乔石和田纪云负责。

随后,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主持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1984年阅兵活动必须要遵守的六条原则:一是受阅部队为1.5~2万人,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二是受阅部队要着新式军装,武器装备要新一点、精一点、好一点;三是改变国庆阅兵程序,由国庆阅兵总指挥向中央军委报告后即开始阅兵,国防部长不再讲话;四是整个受阅部队的组织工作由阅兵领导小组负责;五是受阅部队到北京集中时,不能占据公园,可以进驻机场;六是搞好国庆阅兵部队训练、合练和预演。

1983年12月10日,庆祝建国35周年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这次阅兵陆、海、空军以及第二炮兵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都要参加。随后,阅兵总指挥部成立,秦基伟任总指挥,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马卫华、参谋长周衣冰任副总指挥,下设办公室对筹备工作进行领导。

中央军委决定在35周年之际举行的这场大阅兵,是一次真正的现代化大阅兵,尤其是在武器精良和先进程度上,都不是历届阅兵式能比肩的。1984年3月2日,周衣冰受阅兵领导小组委托,分别向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书记处汇报了阅兵方案,并获得批准。

按照阅兵方案,此次受阅部队10,370人,各种作战飞机117架,导弹189枚,坦克装甲车205辆,火炮126门,火箭布雷车18辆,轻武器6429支(挺),汽车2216辆,组成46个方(梯)队。其中地面方队42个,包括1个仪仗队,6个军事院校方队,5个徒步方队,水兵、 空降兵、女卫生兵、武装警察各1个方队,2个302反坦克导弹方队,7个炮兵方队,1个火箭布雷车方队,1个523轮式装甲输送车方队,3个六三式履带装甲输送车方队,6个坦克方队,1个海军导弹方队,2个地空导弹方队,1个战略导弹方队,男女民兵各1个方队。空中梯队共有4个,最大的机群为9机编队,比10周年空中编队增加4架飞机。各种受阅武器装备共28种,全部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其中19种是新装备,具有现代水平,有的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充分反映了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阅兵方案通过后,各项筹备工作也相继展开。为了国庆35周年的隆重庆典,雄伟壮丽的天安门也再次受到世人的瞩目。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1984年人们看到的天安门与1949年的并不是同一座城楼。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其实在建国后,国家曾多次拨款对天安门进行修缮保护,但只是一些小修小补。1964年河北邢台发生地震后,天安门城楼的损坏变形更加严重了。政府组织力量对城楼内的五架梁、西山花踏脚木、草架柱进行了加固,将部分倾斜的梁柱等构件进行了拉结,并增加了铁箍。

1970年,为彻底解决天安门城楼几百年来积存下的种种问题和不安全隐患,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决定将旧城楼拆除,按原规模和建筑形制重建天安门城楼。那次天安门城楼重建,是新中国成立后整修天安门规模最大、较彻底的一次。当时国家正处在“**”和中苏关系紧张的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所以这次重建是极端机密的。

当时,完全由共产党员组成的施工队用苇席大棚将天安门围了起来,即使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和文化宫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天安门发生了什么。根据毛泽东“原样不动,尺寸不变”的批示,在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216个部门的全力支援下,1970年4月7日,一座崭新的天安门矗立起来了。

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所有的木质构件都做了防腐、防虫、防火处理,铁质构件均镀锌防锈。增添了广播电视、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实际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厘米。这是因为设计人员和工人师傅们在施工中吸取了明朝的建筑手法,增大了斗拱部分尺寸,又调整了屋顶的举架,增加了屋面坡度使之上翘的缘故。

由于这次重建正值“**”期间,修缮中将勾头及瓦头滴水的龙纹改为葵花纹,将棚顶位置原来金龙和玺的图案改成了西番莲图案。

1984年为了迎接国庆,政府组织有关技术部门对城楼防雷设施进行了重点检查和遥测,增加了防雷引下线。考虑到城楼顶上彩灯、广播新闻、电影等电器线路较多的原因,将彩灯电缆线单取线路,引出大顶部位并安装了避雷器,并重新对天安门油漆彩画,城楼内改为龙草和玺彩画,坐龙天花,外檐彩画,将“**”中的西番莲彩画改为金龙和玺,使象征中华民族的金龙在城楼上得到恢复。

1984年10月1日,修缮一新的天安门沐浴着阳光,金碧辉煌,气象万千,以完美的姿态再一次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阅兵村训练

1984年,在间隔了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共和国将再度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和群众游行。为此,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极其重视,阅兵前邓小平曾亲自下达批示:“世界一流,国际前茅。”

据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员的张廷发将军回忆,35周年的国庆大阅兵,中央军委对受阅部队的明确要求是:步兵一步不差,空军一秒不差。

这一年,经历了严格的挑选过程之后,各受阅部队组建完毕,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数万名官兵,陆续向北京近郊的几个指定位置集结,开始进行阅兵前紧张、严格、艰苦的训练。

由于此次阅兵与国庆相比,受阅队伍中摩托化、机械化部队数量大,军兵种多

,技术装备复杂,物资技术保障要求高,以往那种各自分散驻训的方法已经无法适应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阅兵指挥部决定,分别在北京沙河、通县、南苑三个机场修建临时训练区,实行集中驻训。

施工单位按照阅兵指挥部的要求,昼夜施工,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修筑了道路50余公里,铺设训练场90万平方米,并设置了配套的生活设施。

很快,在昔日杂草丛生的机场空地上,数千顶草绿色帐篷和一幢幢银灰色的木板房排列得井然有序,一条条水泥方砖砌成的公路平坦开阔,还有配套的官兵服务中心、太阳能浴室、图书阅览室和便利的供水供电设备。整个营区显得干净清洁,既有军事化色彩,又透着浓浓的人性化,人们将这里称为“阅兵村”,这个称呼也一直沿用至今。

1984年阅兵训练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84年3月至5月),进行徒步方队的单兵基础训练和车辆方队、飞行梯队驾驶技术训练;第二阶段(6月1日至7月15日),地面方队和空中梯队分别进行综合训练,逐步达到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要求;第三阶段(7月16日至8月15日),按阅兵程序组织各方(梯)队进行四次合练,重点模拟演练阅兵式和分列式;第四阶段(8月16日至9月5日),在天安门广场进行夜间适应性训练,熟悉阅兵程序、指挥方法和场地环境;第五阶段(9月6日至23日),按阅兵程序进行两次预演。

受阅部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认真投入到训练当中。为练习端正挺拔的军姿,战士们对着镜子紧紧贴着墙根站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为练习正步,战士们在两条腿上都绑上了一个一斤重的沙袋,跑操时还往腿上各加了三斤;为了练腰功,身上绑木架,捆背包带,头上顶帽子;为练绷脚尖,跪在地上压脚面。

头顶烈日毒晒、脚踏热浪炙烤训练,对于每一名受阅官兵而言算得上小菜一碟。从早操开始到夜间就寝,每天流的汗水可以用桶计量,走的里程不亚于红军的万里长征。但在阅兵村里,大家都盼望风雨天的来临,并不是这样的天气不训练,而是在这种天气里训练,能得到一丝清凉。

“一天基本都在十个小时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参加过35周年阅兵式的退伍老兵李宗琪回忆说,每天的训练内容基本相同,训练内容非常单一。而且,当时天气特别炎热,受阅官兵生活条件特别艰苦,都统一住帐蓬,官兵们体力消耗很大,加之机械化方队要重点进行基础训练、技术训练和意志训练,有的脚上磨出了泡、磨出了血,有的脚练肿了,有的累病了,但大家都在坚持。

对于步兵方队来说,最苛刻的要求莫过于指挥部规定眼皮眨动的次数为三分钟一次,“40秒不眨眼”成为官兵训练中遇到的一道坎。通常情况下,眼睛自然眨动一次是几秒种,如有意识地延长眼睛眨动时间,眼睛会立即出现干涩反应,马上影响到大脑。为了统一标准,他们开展“瞪眼”训练,采取“支夹子”、迎风站等土办法,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训练,每名官兵都练就了“40秒不眨眼”的硬功。

至于装甲兵方队,则更近似于“鸡蛋里挑骨头”,因为装备方队必须把战车等速训练时间误差控制在0.05秒。 1秒,在常人眼里就是一眨眼的工夫;0.1秒,更是转瞬即逝;而0.05秒,如此精准的训练精度对官兵们的挑战不言而喻。为提高成绩,官兵每天坐在近60摄氏度高温的驾驶室里,反复体会琢磨,拿捏油门用力幅度等,流了多少汗水谁也说不清楚,每天大家除了就寝外,身体基本都被汗水浸湿着。

1984年的阅兵村里,第一次出现了女兵的青春身影。女兵方队是这次受阅方队中一道最明媚、亮丽的风景。女兵参加阅兵,是共和国阅兵史上的第一次。这支女兵方队是由北京军区军医学校的学员组成。

女兵方队组建后,女兵们的训练标准和男兵完全一样。要求达到以标准姿势立正站立1小时以上,齐步、正步每步75厘米,一分钟走116步。在春寒料峭的早春,为了练军姿,她们常常迎着寒风一动不动地站两个小时,有时天下起了小雨,雨伴着雪打在脸上,钻进衣领里,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在夏季,最热的时候帐篷里的温度达56摄氏度,水泥地面是60摄氏度以上。女兵们在这里进行封闭训练。每天千万次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听着同一个口令:“标齐、对正。”烈日下50分钟走几趟100米正步,不仅汗水能把浑身湿透,鞋里都能倒出汗水来。

在7个月的时间里,受阅的徒步方队平均完成训练日208个,2023小时;地空导弹方队平均完成训练日154个,709个摩托小时;空降兵徒步方队走过的路程达到了1万公里;空中梯队组织训练1.66万架次,飞行1.1465万小时,平均每个飞行员飞行142.5架次、98小时30分钟。

经过强化训练,受阅人员个个精神抖擞,军容严整,动作标准,方队队列达到了“三等”(等间隔,等距离,等速度)、“三线”(队列纵、横、对角一条线)、“两不差”(时间不差分秒、间隔距离不差分毫)。

1984年9月6日夜间至7日,第一次预演开始了,中央军委领导、阅兵领导小组和阅兵总指挥部审查了这次预演;第二次预演于9月22日夜至23日拂晓进行,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参加。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了受阅部队的成绩。

英勇顽强的人民子弟兵经过了艰苦训练和共同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阅兵的各项准备。历经百日磨炼,只待一朝亮剑惊天下!

大阅兵现场

1984年10月1日,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修饰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七彩斑斓,雄浑壮观。14个红彤彤的大宫灯点缀在城楼四周,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更增添了一份喜气。城楼正中央高挂着毛泽东的巨幅画像,广场南面遥相呼应着孙中山的大幅画像,城楼对面的东、西两侧,竖立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巨幅画像。

广场东西两侧,林立的红旗迎风招展。标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横幅的两个大气球上,挂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大花篮。广场上10万名身穿鲜艳服装的少先队员、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一早就排成整齐的队伍。他们手持花束,轮番变换出五个巨大图案:金色的国徽和年号“1949—1984”;绿底白字的“祖国万岁”;红底白字的“振兴中华”;绿底白字的“保卫和平”;红底黄字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整个广场从空中到地面,色彩缤纷,蔚为壮观。

上午9时40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等一起来到天安门城楼。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和夫人、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和夫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夫人等,也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

上午10时,陆、海、空军共1200人组成的联合军乐团高奏国歌,28响礼炮齐鸣。广场上数十万人仰头肃立,向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致敬!

礼炮的轰鸣声还在空中回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邓小平已经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健步走下城楼,登上了一辆红旗敞篷检阅车。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上前报告:“军委主席:受阅部队准备完毕,请检阅!”

军乐队奏起阅兵进行曲,检阅车缓缓地向东驶去,驶过一列列等待检阅的部队。时年整80岁的邓小平神采奕奕,兴致勃勃,在阅兵总指挥秦基伟的引导下阅兵,检阅这支自南昌“八一”起义后历经战火洗礼、经历“文革”政治动乱冲击而又重新迈开大步前进的英勇军队。

伴着雄壮的“进行曲”旋律,邓小平首先检阅了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仪仗队,而后依次检阅各方队。邓小平的个头不高,但很有风度,他的那种自信传递给指战员们以极大的力量和鼓舞。

“同志们好——”

“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领袖激励的声音和官兵们豪迈的声音此起彼伏,连续不断,从一个方阵到另一个方阵,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

10时30分,检阅完毕。邓小平主席重新登上天安门城楼,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谈到了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对外政策,满怀信心地宣布:最近几年的情况说明,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是能够达到的。中国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一切侵略和霸权主义。中国将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

10时23分,邓小平的讲话在他高呼“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口号声中结束。隆重的分列式宣布开始,列队于东长安街的受阅部队42个方队以最快速度开进到各自的预阅起始位置。

10时29分38秒,在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在鲜艳的“八一军”旗引导下,42个方队自东而西,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首先跨上分列式阅兵起始线的是由陆、海、空三军指战员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他们护卫着鲜红的“八一”军旗,率先进入天安门广场。

接踵而来的是军事院校方队、步兵方队、水兵方队、空降兵方队、女卫生兵方队、武装警察方队和男女民兵方队,依次进入天安门广场。

这些徒步方队,迈着整齐而又刚健的步伐,仿佛变成一个人正步走来。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斜看还是一条线,像一座座威严的大山,构建成伟大祖国的万里钢铁长城。这次国庆大阅兵,名团、劲旅、雄师齐上阵,许多有荣誉称号的部队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有参加过秋收起义、平江起义和井冈山反“围剿”斗争的红军连队;有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英雄部队;有在解放战争中为扭转华东战局而血战泉城的“济南第一团”;有把红旗插在太原城头的“大功团”、“猛虎连”;有在渡江战役中突破长江天险、首先踏上南岸的“渡江先锋营”。还有当年进军大西南、参加成都大会战的刘邓大军中的老部队,新一代军人带着新的捷报来接受老首长的检阅。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英雄出。老一代功在民族,新一代继往开来,在这些英雄部队中又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人民功臣。

装甲厚、防护力强的新式坦克方队走过来了。

口径大、配备有许多仪器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火炮方队走过来了。

运载战略导弹的巨型黄河牵引车方队走过来了。

好似小山一般的火箭布雷车方队走过来了。它速度快,机动性强,能够在瞬间用火箭把一群群地雷带到目标区上空,在接近地面时弹体自行脱落,使带雷伞迅即展开,飘落,布设出一个面积很大的防坦克雷场。这无疑是封闭敌军坦克、阻滞敌军行动的有效手段。

由94架歼-7、轰-6、强-5、歼教-5四个型号飞机组成的庞大航空兵编队,在万里云天指定的地点会合,以不同程度的高度与整齐的队形,呼啸着飞驰过布满云雾的天安门上空。

威武神奇的中程、远程和洲际战略导弹方队走过来了。

数十万群众的情绪在导弹方队通过时达到了沸点。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中国的导弹事业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1983年以前,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作为国家最高机密被“隐藏”了起来,引来许多推测和猜疑。

此次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揭开神秘面纱,威武的长剑战车以昂扬的姿态向世人表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经肩负起捍卫祖国安全的神圣使命。1984年春节期间,导弹部队领导机关在北京召开第一次阅兵会议。会议决定,把这次受阅任务作为导弹部队头等大事来抓,抓紧、抓细、抓好。整个方队队形宽为26.5米,长为170米,每小时以5公里的速度行进,通过天安门的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方队从正式开始训练到受阅,跨过了春、夏、秋三个季节。为国争光,扬我军威,成为每个受阅人员心中坚定的信念。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此次亮相,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媒体迅速对此作出反应并进行连续报道,纷纷评论:中国已经拥有核战略威慑力量。他们没有想到,被视为核心军事机密的战略导弹部队,居然会在天安门广场上公开向全世界露出真面目。

英国《泰晤士报》写道:“中国今天第一次将它的导弹家庭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他有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一个沉睡的东方巨人醒了,他敢于向世界说:‘不’。”

10时58分,分列式结束,群众游行开始。整个阅兵历时56分钟。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目送走最后一个受阅方队,兴奋地说:“国庆阅兵是对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全面检阅,不但是检阅装备,也是检阅人。我们不能埋头发展,应该把我们的成果展示出来,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斗志!”

在群众游行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温暖国人的小插曲:北京大学的学生在临近检阅台时,忽然打出写有“小平您好”的横幅,引起观礼台上下的一片欢声。

此次35周年国庆阅兵的盛况,引起了当时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人们高度赞扬这次国庆阅兵所展现的人民解放军的建设成就和精神风貌。国庆35周年阅兵,不仅扬国威,振军威,坚定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展示了中国军队正在进入到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一个新阶段,在新中国阅兵史上具有重大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从1952年开始,以后历次的国庆大阅兵都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为先导,护卫着“八一”军旗走在阅兵部队的最前列,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他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刚强矫健的身姿,不卑不亢的眼神,无数次受到中外人士的赞扬。

能得到第一个通过天安门的至高荣誉,迈好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每个仪仗队员都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艰辛。

每一个独立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仪仗队,它象征着本国的尊严和对他国的友谊与亲善。中国仪仗队在世界仪仗队的家族中可谓是后起之秀。甚至可以说在1952年3月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专门的仪仗队,但使用仪仗队欢迎外宾的礼仪活动,却可追溯至解放战争初期。

1945年10月,为欢迎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身份来华“调解国共军事冲突”的美国五星级上将马歇尔,党中央特地指示解放军驻南泥湾某团组织一支仪仗队。

很快,500名从全团精选出来的年轻、精干、姿态好的战士,被编成三个连,组成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在延安进行紧张训练。

1946年3月4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陪同马歇尔在延安机场停机坪检阅了这支仪仗队。

当时,这些仪仗队员们并没有有别于其他部队的穿着,同样穿着普通的军衣。因为参加大生产劳动,许多战士的衣服都打了补丁,直到执行任务那天,才换发了一套崭新的军装。仪仗队三个连队呈横队排列,每连排头是炮班,其次是机枪班。战士们穿着崭新的军装,紧握从日寇手中缴获的武器,昂首挺胸,精神百倍,向马歇尔行了注目礼。受阅后,战士们珍惜地脱下新衣,重新回到原部队,继续担负起保卫延安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日渐增多,中央警卫团按照毛泽东指示,将警卫营一连改为仪仗连,担负外国大使呈递国书时的仪仗任务。

之后,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毛泽东主席以政治家的胆识和外交家的眼光深切认识到,建立一支专业仪仗队已迫在眉睫。于是,他向公安部队有关领导提出要求:尽快组建中国仪仗队!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队首长签署命令:在警卫一团范围内挑选优秀士兵,组建仪仗营。自此,由陆海空军种组成的代表“三军的形象,国家的尊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正式诞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隶属北京卫戍部队,最大阵容由151人组成,队长一名,副旗手两名,队员147名,用于迎接外国首脑。仪仗队建队初期,所有的队员都是从全军训练好的新兵中挑选。60年代开始,仪仗队开始面向全国各地征选。选拔的条件非常苛刻,身高要求1.80米以上,体重80公斤左右,还要求五官端正、目光有神等等。选拔的条件甚至超过飞行员、潜水员。现在的仪仗队选拔的身高要求在1.85米到1.90米之间!

中国三军仪仗队自成立之日起,便无数次圆满地完成了礼仪接待任务,赢得了世界友人的尊敬和赞扬。

众所周知,1970年3月,柬埔寨首相兼国防大臣朗诺将军和副首相施里玛达殿下(西哈努克的表兄弟)趁西哈努克在北京国事访问期间发动政变,议会解任了西哈努克国家元首的职位,决议废止君主制、建立共和制的高棉共和国,朗诺就任总统。西哈努克被迫流亡中国。

那时,西哈努克亲王和他的民族团结政府被中央政府安排在北戴河工作。西哈努克亲王很感谢中国人民对他的帮助。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政府会如此重视他这个“亡国之君”,竟然派来了中国三军仪仗队在北戴河负责他的日常生活。

那时,西哈努克的驻地是北戴河187号,那里已经好久没有人居住。但是,当西哈努克一家来到这里的时候,仪仗队的战士们已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墙壁重新粉刷了,疯长的乱草锄净了,下水道的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果树园子里摆放了条椅,一切又恢复了昔日的恬静和舒适。

一天晚上,西哈努克走出客厅,与正在执勤的七班班长惠明科攀谈起来。

“亲王万寿无疆!”小惠标准的敬礼和热情的问候使亲王十分高兴。亲王双手合十,高举过头。

谁都知道,在礼仪之邦的柬埔寨,平辈相见双手合十放于胸前;见父母长辈,则双手合十举至下颌;百姓见到高僧,双手合十举至眉宇;只有臣民叩见国王时,才双手合十高举过头。

这位平易近人的国王,给一位普通的仪仗战士以一个民族最高的礼节!

1972年2月21日11时27分,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乘坐“1976年精神号”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这是20世纪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由于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因此机场上没有红地毯,也没有欢迎群众。于是,由371人组成的仪仗队,更显得引人注目。

为了这次历史性的外交活动,周恩来总理向全体外事工作人员下达了“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热,理直气壮,不强加于人”的指示。

尼克松走下飞机,首先伸出手来,与周恩来热情紧握,足有一分钟。周恩来感慨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随后,两人在寒风中走上检阅台。

在《星条旗永不落》和《义勇军进行曲》中,尼克松踏着节奏鲜明的步伐走过。371名中国士兵黑亮的眼睛目光灼灼地注视着他,这目光里透着尊严,透着友好,透着不卑不亢。

这眼神,这表情,永恒地铭记在这位总统的脑海中。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在卸任总统之后写的回忆录里这样记叙道:“中国仪仗队是我看到的最出色的一个。他们个子高大,健壮,穿得笔挺,当我沿着长长的队列走去的时候,每个士兵在我经过时慢慢地转动他的头,在密集的行列中产生一种几乎使人认为行动受催眠影响的感觉。”

从1952年起,三军仪仗队开始在国庆阅兵中担任先导,由此,入选仪仗队及仪仗队的日常训练更严格了。

如果湿透一身训练服需要五斤汗水,每位仪仗队战士两年流的汗水将近一吨重。一名仪仗兵一年的训练行程超过8000公里。每名仪仗队员服役期间所踢出的正步,相当于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

程志强是1984年国庆阅兵时三军仪仗队的阅兵军旗手。他入伍不到一年,就凭着一股狠劲练就了站四五个小时纹丝不动,行注目礼四五分钟不眨眼睛,踢正步每步75厘米的硬功夫,在同年入伍的新兵中第一个参加了受阅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庆35周年大阅兵中,程志强以一流的步伐走出了“天下第一兵”的荣誉,也走出了中国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赫赫声威。

百万大裁军

当35周年国庆大阅兵的壮观景象仍然时常出现在国内外报刊、屏幕上时,当雄壮军威振奋起的民族自豪感依然在人们心中激荡的时候,1984年11月,中央军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了一次有各军种和11个大军区司令员参加的座谈会。

会议上,军委主席邓小平传递出一个惊人的战略意图:中国军队将裁员100万。

事实上,早在华北军事演习结束的第二天,也就是1981年9月19日,邓小平检阅完部队后,就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

实现军队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处理好军队建设与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邓小平认为,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军队建设的基础,军队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条件下,军队只能走精兵之路。通过体制改革,精简编制,实行“消肿”以节省开支用于现代化装备。

精简整编已经沿袭几十年的中国军队体制,谈何容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总员额曾计划由550万整编至400万。然而,这个计划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而中断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解放军总员额达到611万。20世纪60年代,为应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可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解放军开始逐步扩大军队规模,到70年代,解放军总员额增加到610万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

1975年,邓小平在领导军队整顿工作的过程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军队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肿、散、骄、奢、惰”五个字,而问题的解决要从“消肿”切入。从1981年到1984年,办事一向果敢利落的邓小平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精简掉了200多万军队员额。但是,400万的规模,依然使中国不堪重负,依然不能让邓小平这位三军统帅满意。

正如他在京西宾馆的军委座谈会上说的:“35周年阅兵,国内外反映很好。要说有个缺陷,就是80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还是我来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给新的中央军委主席。”

1985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云集北京京西宾馆,出席邓小平主持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会上,邓小平发表了长达90分钟的重要讲话,表达了一个惊人的战略意图: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裁军100万。他说:“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十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裁军100万人,约占当时中国军队人数的1/4。裁军100万人,对中国军队来说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振荡”,是对一个庞大的机制实施脱胎换骨的大手术。这一惊心动魄的举动,牵动着每一个军人及其家庭的实际利益,触一发而动全局,错综复杂,极难操作。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裁军问题上讨价还价、争论不休之时,当他们将军备竞赛由地面引向太空时,国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国要在一年完成裁军100万,不过是一种梦幻,一种姿态,一个空洞的口号。

但邓小平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统帅。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军队干净、利落、稳妥地完成了这个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在1975年那次未能完成的军队整顿的基础上,在1982年那次有很大成效的军队精简整编的基础上,1985年,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彻底消肿,实行百万大裁军:中央军委所属的总参、总政、总后三总部总部机关的人员精简了一半;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为7个;军级以上单位裁掉31个,师、团级单位撤销4054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为国防大学。各县、市人民武装部不再归军分区管辖,改为地方建制,干部和战士退出现役;军队内部管理的76种干部职务改为由士兵担任,官兵的比例达到1∶3.3。同时,从1985年起,三年内有60万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从事经济建设。

中国军队创造了世界裁军史上的奇迹,以实际行动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和平进程。一时间,世界舆论为邓小平的大决心、大手笔所倾倒,中国军队也赢得了信誉和全世界的尊敬。

《美洲华侨日报》和《波恩评论报》说,现在世界上都在谈裁军,可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巴西前总统萨尔内说:我认为邓小平是一位时代的伟人,是为了世界和平奋斗的重要人物之一。人类希望世界和平稳定,中国是一个为之奋斗的国家。无论从中国的立场还是世界的立场出发,邓小平都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