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向焦裕禄同志学习_北大荒的“焦裕禄”——王正林(1 / 1)

焦裕禄的故事 杨江华 1045 字 4个月前

北大荒的“焦裕禄”——王正林

谈及北大荒,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说起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却很少有人知道王正林。王正林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他对北大荒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被誉为北大荒的“焦裕禄”。

1919年1月,王正林出生在河北赵县西关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王正林一边读书一边务农。学生时代,王正林参加了北京组织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于193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在国统区负责做农村工作,任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随后长期转战于华中华东抗日根据地。建国初期,他曾先后担任桦川县委书记。吉林省农业厅副厅长。

1954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第一个国营大型机械谷物农场——友谊农场,并任命王正林担任副场长兼总农艺师。

友谊农场场区地处三江平原腹部,地势平缓,土地连片,是我国最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它由苏联专家援助建设,为纪念中苏友谊,最初起名为“国营友谊农场”。当时,农场附近时一望无际的原始大荒原,条件艰苦,人迹罕至。

这年年底,王正林冒着漫天大雪,穿着灰布大衣,开到还未开垦的农场。面对眼前的一片荒原,王正林没有失望,他觉得越是艰苦的地方越值得干,也越容易出成绩。

次年夏天,即1955年7月,东北大地全部解冻了,天气非常适宜开荒。王正林发动农场的工人,热火朝天地开起荒来。一天早晨,王正林早早地来到开荒点,只见一台机车停在那里,没有轰鸣声。他走近一看,原来驾驶员累得趴在方向盘上睡着了。王正林二话没说,抬脚进了驾驶室,亲自驾车开荒。这里是一块低洼地,泥土太稀,造成大铁犁堵得厉害。王正林只好开一会,再下去清理一下铁犁。

后来,驾驶员休息过来了,两人一块合力开荒,连续干了十几个小时,弄得满身都是污泥。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夜,王正林带领着农场工人苦干了两年多,开垦荒地40万亩,超额完成了10万亩。

又是一个清晨,王正林提着满满一篮鸡蛋,敲开了农场孵化室的大门。值班人员打开们一看,见风尘仆仆、满脸倦容的王正林站在门外,赶紧将他迎了进去。大家疑惑地看着一篮子鸡蛋。待到王正林解释才知道,原本前几天王正林去北京开会,听说北京一家养鸡场引进了一批蛋鸡的优良品种,既能产蛋,肉质也鲜美。对此,王正林非常感兴趣,第一反应就是替友谊农场也引进点。开完会后,王正林立即跑到那家农场,买来了100枚鸡蛋,千里迢迢地带回了友谊农场。刚才火车,他连家都没来得及回,就把鸡蛋送到了农场的孵化室。

如今,北大荒拥有15条肉鸡生产线和几十个养鸡场,每年生产肉鸡一万多只。每当农场和东北地区的人们吃着美味可口的鸡蛋和香喷喷的鸡肉时,都会想起“一筐种蛋的故事”。这个故事,与王正林息息相关。

王正林对友谊农场的事情,无论大事小事都放在心上,以至于他把个人和家庭的事情都暂时放在了一边。他刚来友谊农场时,妻子在中央党校学习,抽不开身。他只好把四个女儿都送到哈尔滨读书,两个住学校,两个住幼儿园。由于孩子们都还小,生活上不能照料自己,不到半年就病倒了两个,一个进了学校病号室,一个住进了传染病院。无奈,那时正是友谊农场开荒的关键时刻。王正林整天围着农场转,竟一次也没能去看望生病孩子。他把满腔的爱融进了北大荒的农垦事业中,早就立志献身于这块黑土地了。

1959年,王正林调任到合江农垦局任副局长。1963年,东北

农垦总局成立后,他晋升为局长。虽然他的职务变了,可他的勤奋的本色没有改变。他规定,机关干部每年下基层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也身先士卒,他每年下基层的时间在一半以上。他下基层时,从不要人接,也不要人陪吃陪喝,白天跑田地,晚上找同志谈心,或开座谈会,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就睡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或者住在职工的宿舍里。

长期的劳累,加上“文革”时期的迫害,令王正林的身体过早地失去了健康,患上了脑血栓等疾病。“文革”结束后,他要求回到农场工作。当时,农场总局的工作千头万绪,他不辞辛苦地调查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竟然病倒在**。

卧病在床的王正林一刻没落闲。他躺在病**,仍旧召开会议或找大家了解情况。有一次,他为了急于搞清一个问题,不顾医生的劝阻,拔下输液的针头,带着针管、药瓶就下场去了,边调查研究,边点滴输液。他整整在基层蹲了一个月,召开了28次座谈会,个别谈话53人次。这,就是一个脑血栓晚期病人的工作量。从那以后,王正林的病情日益恶化。

为了照顾他的身体,组织上安排王正林到广州疗养。到那后,他发现南方改革的热潮风起云涌。他按捺不住心中的**,走出疗养院的大门,开始参观养鸡场、奶牛场、食品加工厂、门市部……考察完广州又接着考察上海,离开上海又奔长春,一路颠簸,一路辛劳,记笔记,写调查,起草报告。而此时,他还身患重病。这样的负荷,哪怕是一个健康的人也承受不住啊!

1980年9月26日,王正林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赶回东北,将一份长篇考察报告递交给了党委。可是,他却昏倒在办公桌前,手里还握着笔……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走完了他人生的61个春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