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兰考的日日夜夜_实地考察兰考的现状(1 / 1)

焦裕禄的故事 杨江华 894 字 4个月前

实地考察兰考的现状

焦裕禄来到兰考的当天晚上,大风沙一直刮个不停。沙土从窗户缝钻进来,很快桌子上就布满了尘土。焦裕禄掸了掸桌子上的灰,放上文件,不安地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他的心里很不安:这场风沙会给麦田带来多大的危害呀!一定要将它控制住,不能再让它这样肆虐下去了!

正想着,突然门一下子开了。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进来,手里抱着文件,身后卷进来一阵夹着风沙的狂风。

“这些是什么啊?”焦裕禄问道。

“这些都是底下要粮要钱的请示。刚刚秋收,缺粮缺钱的就这么多,这里面恐怕有问题。”工作人员回答道。

“有问题及时反映,这是很好的,不过要了解清楚真实的情况。你去跟办公室主任说一下,明天组织一些同志下去考察考察情况。”

第二天一大早,焦裕禄就带着几个工作人员,到灾情最重的城关公社老韩陵大队调查研究。

老韩陵大队连续七年受灾,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焦裕禄一行人来到老韩陵后,访问了许多贫困老农。对于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老韩陵的百姓是欢迎的,他们瞅着这个山东汉子万分亲切。为此,许多贫困老农把心中的真实想法都说给了焦裕禄听。有个老农一语中的:“我们这里有句俗语:要想富,栽桐树;挖穷根,栽花生。焦书记,我们一手抓粮,一手抓桐树和花生,一定可以把老韩陵的穷帽子丢掉!”焦裕禄听了,顿觉兴奋,说:“您的见解很深刻,这个想法若是付诸实现的话,

改变老韩陵的面貌是有可能的。”通过与老韩陵贫困老农的深谈,焦裕禄从中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随后,焦裕禄又来到城关公社的黄楼生产队。黄楼生产队同样是个重灾区,虽然这里大部分的社员都觉得未来没有希望,可也有不少贫困老农想改变现状。所以,当焦裕禄与社员们谈话时,有社员就建议道:“咱们这个地方虽说不是土岗就是坑洼地,不是沙窝就是盐碱地,可只要人心齐、肯下劲,肯定能够变好的。”焦裕禄回应道:“有句老话,人定胜天。你说得对,我也是这样想的。要治理好盐碱地和沙荒,就必须弄好水利。当然啦,困难肯定是有的,我们必须正确对待。”

焦裕禄从思想上多方面地启发、教育黄楼生产队的社员们,还和他们一起研究治理沙荒、盐碱的办法。受到鼓舞的社员们,兴高采烈地说:“我们跟着老焦干定了!”

焦裕禄从这村跑到那村,从这队跑到那队,不知疲倦。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听下级汇报,喜欢亲自查看兰考的面貌,了解这里的人民,认识这里的环境。兰考大地就是他的办公桌,他要亲自了解灾害的情况。每到一个村庄,他就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群众促膝交谈,从群众哪里了解到治理风沙、盐碱地的办法,还要了解每个村庄的由来和现状。

在焦裕禄的眼里,好象兰考处处都是聚宝盆。他看到堤埂和沙丘,说:“这些堤埂和沙丘可以植上树,防风固沙,三五年后,这里就会出现一片绿洲,附近的土地,也会变成肥沃的良田。”他见到大潭坑,说:“

这个大潭坑,中间深处可以养鱼,四周浅处可以栽苇、种蒲,几年之后就是一个大宝坑!”见到碱地,他说:“治好它,一片白就能变成一片青。”焦裕禄的这些话,说得跟着他的干部和群众浑身是劲。

—连几天,焦裕禄顶着狂风飞沙,冒着风雪严寒,走过灾情最重的公社、大队,走过黄沙滚滚的黄河故道,走过一个个抗涝的大洼地;待过贫下中农的屋里,住过生产队的牲口棚,处处留下了焦裕禄可掬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

深入调查兰考现状期间,焦裕禄到处走、到处看、到处问,他了解到很多重要的情况,发现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他在调查访问中,时而皱眉,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学习。

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调查,焦裕禄学习、思考,终于将兰考县的大致情况摸清楚了。回到县委,他对同志们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关键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重灾区,困难也多,这没错,可也有一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精神。我这次下去,看了不少地方,听了不少言论,深有感触。兰考这个地方,并不是无药可救:高地、沙地可以种五谷杂粮,洼地、大坑可以栽种蒲苇和养鱼,盐碱地可以熬盐熬碱,还可以改造成良田。此外,兰考人民有革命要求和革命精神。只要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兰考一定能改变现在的面貌。”

在焦裕禄的心中,兰考并不是一个重灾区,而是一个处处充满生机、值得改造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爱上这个地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