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什么都想自己干 (4)(1 / 1)

有一个外国的例子,说的是一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准备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已经会几国语言,6岁时考入中学,12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教授爸爸让孩子每一分钟都“吸收,不停地吸收”。结果,18岁时,博士儿子却成了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拒绝做任何“有知识性的活动”。他做了售货员,但他非常快乐。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能发现什么问题呢?你一定想知道为什么父母付出这么多,孩子却不快乐吧?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父母的安排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给了孩子全身心的爱。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帮他设计好了未来,给孩子规定了条条框框,然后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设定按部就班地成长。

可是,他们从不知道,也不可能相信,胎儿在母体形成的那一刻,就有一种神秘的、伴随着的精神降临在人世间,指导孩子如何发展,指导孩子去看、去摸、去抓、去咬、去哭、去听……弗洛伊德管它叫“生本能”,蒙台梭利称它为“精神胚胎”。孩子是按照自己的自身规律来发展的,如果我们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他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必须做某些事情,左右他的人生,那么我们这些过多的安排和规定就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他们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误区,孩子真正的道德感就很难建立了。就如第二个例子中的儿子一样,他宁肯选择做一个售货员也不愿听从父亲的安排。

◎过多的条条框框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总是喜欢对孩子的行为和选择进行干涉和限制,为孩子设置很多的条条框框,经常告诉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我们以为这样做是出于“爱”,是怕孩子受到伤害,希望孩子越来越好。

3岁左右的孩子对外界充满好奇,他们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通过触摸、体验,在内心形成固有的经验。如果我们对他们限制太多,孩子往往会缺乏自信,心理压力大,做事缩手缩脚,遇事容易用逃避退缩的方式应对;且苛求完美,很难同别人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

如果我们一方面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又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对孩子的行为和交往进行干预和限制,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很容易导致孩子处处被动,很难形成积极主动的人格。这样的父母,有的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高,对孩子期望很高,不能容忍孩子的一点儿落后;有的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物质投入过多,从而对孩子进行粗暴干涉。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潜能才能得到最大发展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1985年,在日本举办的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棵长有13000个果实的西红柿树。这棵西红柿树,是从普通的西红柿幼苗中被选出来的,如果用传统的方法把它种在土壤里,就算有再好的遗传基因,也不会结出如此多的果实。实验人员把这棵西红柿幼苗从泥土中取出来放在水槽里,把普通肥料以适当的浓度溶化在水里作为植物营养成分;然后进行水温和水流的管理,并供应充足的氧气。也就是说,这棵西红柿树是用“水耕法”的方式培养才结出了13000个果实。

这说明,因为先天基因基本相同,所以后天生长的条件,即优越的生长环境、充足的养料以及细心的照料,才是这棵西红柿长成大树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0~6岁,我们要给孩子创设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尽情玩耍,与社会广泛接触。除此以外,我们要为孩子提供自由的心灵空间,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自由发展。比如上面的第一个例子,妈妈应该让岚岚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外项目。这样,岚岚会拥有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她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特别提醒: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给孩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孩子的潜能。但要注意给孩子自由也要有一个限度,不要纵容孩子的不正当行为。少设置条条框框,不等于取消所有的规则和约定。

面对困难,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大部分父母看到孩子摔倒在地上时,都会过去扶孩子,甚至会安慰孩子,或者用物品来奖励孩子。这样做完全代替了孩子,孩子并不能真正地成长。有些父母认识到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能帮办,想着应该让孩子独自去克服困难,但是却不提供指导,反而常常呵斥孩子的无能。这样则会使孩子失去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以后一遇到困难就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永远无法战胜困难。

——崔华芳《让孩子吃点苦:挫折教育的55个细节》

在小区的空地上,楠楠在妈妈的帮助下练习轮滑。楠楠戴着护膝和护腕,还戴着头盔。她小心翼翼地拉着妈妈的手,妈妈弯着腰整个身体支撑着楠楠,不让她滑倒。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楠楠和妈妈一起摔倒了。妈妈伸手下意识地保护楠楠,重重地摔在地上,胳膊都摔破了;而楠楠因为戴着护膝护腕,一点儿也没摔着。可是,楠楠却放声大哭,责怪妈妈没有保护好她;妈妈艰难地扶着楠楠站起来,一边安慰她,一边查看她有没有受伤。

安安差一个月就3岁了,平时很可爱懂事。但是,妈妈发现了一个问题:一遇到困难,他就摇头拒绝,经常选择逃避的方式。妈妈鼓励他再尝试时,他还是摇头,还面带哭相。一天,安安想吃榛子,他剥了一个剥不开,就放弃了。妈妈告诉他要多试试,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想办法把它剥开,他就是拿着榛子哭着让妈妈帮他剥开。妈妈实在没办法,好说歹说都不行。

我们很多做父母的经常苦恼不已,就是为了孩子不能面对困难。妈妈们说:“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稍微难一点儿,就产生畏难情绪,要么发脾气,要么要大人帮他,什么时候孩子才能自己面对困难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敢面对困难

3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们自我意识已经比较强了,有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去做。但是有一些事情孩子没有尝试过,没有做事的经验,就喜欢向父母求助。如果我们轻易伸出援手,孩子就会在心里认同自己求助的做法是理所当然的,父母的帮助也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做法,致使孩子在以后遇到了困难,就会立刻向父母寻求帮助,不仅累坏了大人,也让孩子丧失了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机会,这对孩子将来的人格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有些孩子遇到困难之后会产生挫败感,用哭闹、发脾气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又因为父母平时对孩子百般呵护,生怕孩子受一点儿伤害,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暴躁的性格。他们面对困难的方式通常是把责任推给父母,以此减轻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挫败感。

◎让孩子勇敢面对困难,自己解决问题

学会放手,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是家里的“小太阳”,全家都围着他一个人转。大人一味地纵容、娇惯孩子,生怕孩子受半点儿委屈,替他们做好了一切。

一个幼儿园的老师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幼儿园中午吃炸虾,小朋友都吃完了,只有思思一个人在吃,但他盘子里的虾都是完整的。原来不是思思不爱吃,而是他不会剥。在家里都是爸爸妈妈剥好了放到他碗里的。

这不只是一个剥虾的问题,而是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问题。一个连剥虾都不会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一旦遇到了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一定不是自己去克服,而是求助于父母。我们一定要清楚,不要一看到一件小事被孩子搞得很复杂就上去帮一把,我们的举手之劳会一点点扼杀掉孩子的自立和自理的能力,甚至可能让孩子一生都丧失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句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孩子解决问题,不如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要让孩子多观察、多动手,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收拾玩具,或者把拆开的玩具装起来等,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明白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怎么做才能解决。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们让孩子动手做事也是对孩子能力的认可和尊重,也会极大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要在孩子失误之后训斥、嘲讽孩子,而应该鼓励孩子,相信孩子,告诉孩子:“这次失误说明这个办法行不通,妈妈相信你有能力把这个困难解决掉。”鼓励孩子重新尝试,并让他相信世界上很少有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减轻孩子的挫败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特别提醒:

3岁左右的孩子毕竟经验有限,他们因为能力限制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如果我们只是放手不管,让孩子屡次经历挫败,孩子可能会丧失信心。培养孩子的自立不等于说在每种情况下都要孩子单独去解决问题,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必要的时候也要去寻求别人的帮助。

“逼”着孩子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感性认识丰富的人,妈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认识。不要总为孩子上什么培训班而苦恼,应该先听一听孩子提出的问题,然后经常问一下孩子“为什么?”以开拓他们的思考空间,“为什么”的提问中隐藏着孩子的感性认识的灵光。

——张炳慧《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3岁左右的孩子,特别爱问“为什么”,整天缠着爸爸妈妈问个没完。问的内容是千奇百怪,诸如,“为什么小草是绿色的”“为什么小鱼在水里游”“为什么我不能像小猴子一样爬树”“为什么爷爷的牙齿能拿出来”,等等,每次非要问个明白才肯罢休。

薇薇从小就特别爱问问题,什么事都要问个明白。每一次,薇薇都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非要弄清楚了才罢休。有时候,薇薇问的问题妈妈回答不出来,妈妈还要自己去翻书查找。妈妈虽然有些烦累,但看到薇薇这么勤学好问,爱思考问题,觉得是件好事情,还打心眼里高兴。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薇薇上小学了,妈妈慢慢发现了一些问题,女儿可能是习惯了问问题,现在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妈妈,“妈妈,这道题怎么做呀?”“妈妈,这个字怎么念啊?”“妈妈,雨水有什么好处啊?”“妈妈,老师让搞活动,我该怎么安排呀?”等,大事小事都要来问妈妈。妈妈开始感觉有些不对劲了。

◎了解孩子为什么爱问问题

3~6岁的孩子喜欢提问,在心理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询问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迅速发展,大脑的迅速发展带来语言和智力上的迅速发展。因此,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孩子到了3岁,因为行动的独立和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环境,他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对环境的关心。他们对外部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好奇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以他们的思维和经验是不可能知道答案的。于是,孩子开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此来更多地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同时,也能满足他们掌控世界的需求,知道了这些信息,他们便知道自己可以不必担心和恐惧,更增添了一份向未知世界进取的信心。

◎了解父母回答孩子问题的方式

有时候,孩子问题问得太多太杂,以至于让我们无法回答,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不耐烦地说:“去去去,一边儿玩儿去,妈妈现在没时间回答你。”或者“你哪来那么多问题,总是没完没了地问,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我们这样的“待遇”,孩子探索世界的就会被打压下去,慢慢变得不爱思考,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好奇心,不思进取,安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