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和小伙伴之间出现问题时,我们应冷静、客观地观察,不要急于出面,让孩子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发挥自己的能力。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明白,很多时候,孩子会有打人、推人、踢人的行为,这不仅仅是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条件反射,也是他们游戏的一部分。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对事不对人的,并且他们也不会因此记仇。我们不是经常看到两个小伙伴刚才还打得哭哭啼啼,一转眼就又玩在一块儿的情形吗?
我们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在与同伴的冲突中不断成长。这种经历冲突的经验会帮助他更好地认识他所处的环境,让他在独自处理冲突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获得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只要我们用心,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处理冲突时,他们会说出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准则,他们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理,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是非观念,虽然这种观念包含了孩子的“任性”和“自我”成分,但却能表达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在孩子处理冲突时,也是提高孩子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
孩子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尝试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比如,小美家刚刚搬到娜娜住的小区。一天,小美和妈妈在楼下玩,因为怕生,小美躲在妈妈的身后。娜娜走过去想和她玩,她过去要拉小美的手,小美伸手就抓了娜娜一下。如果我们是娜娜的妈妈,我们该怎么做呢?娜娜委屈地跑到妈妈怀里,妈妈鼓励娜娜自己去解决问题。过了一会儿,娜娜又跑到小美身边,隔着一小段距离看着她。两个小女孩相互看了一会儿,竟手拉着手一起去玩了。
特别提醒:
3岁的孩子会在冲突中不断成长。因此我们没必要急于加入孩子的冲突,即使孩子吃亏了,也很正常。吃了亏,孩子就会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也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注意孩子有了最初的性别区分感
两岁的时候孩子就不用穿开裆裤了,实际上这个时候孩子对性别的意识很差,还是家长决定让孩子穿什么、做什么,鼓励他什么行为、不鼓励他什么行为,用这种方式建立他的性别,同时我们赞美他是男子汉或者是美丽的公主,帮助他建立性别。
——李子勋
“女生做事大大咧咧,说话粗声大气,穿衣男子气;男生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现在的孩子都怎么啦?女孩不像女孩,男孩不像男孩。”
说起现在的孩子,父母们一脸的无奈。
小影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她从小到大一直没有穿过裙子,没留过长头发,她的举止谈吐大大咧咧,不仔细看,别人都以为她是男孩。在小影的班级里,还有好几个和她一样的“假小子”,她们的性格都直爽、开朗,和男生一起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小影她们几个都特别崇拜李宇春。相反,她们班级有几个男生却很文静、柔弱,甚至一说话就脸红。
某小学在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调查发现,入学哭闹的男孩比例远远高于女孩,女孩反倒比男孩更加能够适应环境,独立性也强。甚至于女孩与人争吵、打架也比男孩厉害。
◎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性别不清
有一位同性恋的青年说,他小时候是一个聪明、好动、顽皮的孩子,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哥哥们每天爬树上房,还喜欢哥哥们玩的弹弓和枪。每回灰头土脸地从外边回来,妈妈都要教训他。妈妈喜欢文静羞涩的女孩子,总把他打扮成小女孩的样子,给他扎上小辫子,穿上小裙子。他慢慢长大了,也慢慢地接受了异性的气质和着装。到了结婚的年龄,他不肯谈恋爱结婚,却与他的一位同性朋友形影不离。看到儿子的状况,做母亲的后悔不已。
有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男孩当女孩养,现在更多的女孩家长怕女孩受欺负,就把女孩当男孩养,这就可能导致孩子性别意识混乱,甚至导致孩子用异性的性别特征来塑造自己;结果男孩子性格软弱、爱哭,女孩子则刚硬直爽,在着装上也有明显的异性特征。当孩子的心理性格和生理性格严重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性别身份很难认同,就会造成性别角色的错位,甚至有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变性的愿望。
越来越多的父母非常关心和重视青春期的性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关爱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很多做父母的往往忽视了孩子出生头几年的性别教育。初期的性别教育是让孩子了解自身的性别和身份,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并按照性别特征来发展自己。如果我们这个时期的教育有误差,就可能会导致孩子将来的性别偏差。
◎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最初的性别区分
大家印象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大约三四岁光景。男孩用手撑开自己的裤衩让女孩看,女孩站在男孩的对面,睁大好奇的眼睛看那里到底有什么神秘的东西。
我们看到这样的图片,不仅觉得可爱好玩,还应该注意到,三四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区分性别。大多数的孩子会发现男女在身体**上的差异,产生好奇心,他们会问爸爸妈妈很多问题:为什么我站着尿尿,而妞妞却蹲着尿尿?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如果我们不回答这些问题或者乱说一通,都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注入错误的性别观念。
我们发现,带孩子去超市,男孩大多会选择车、枪、坦克一类的玩具,女孩则会选择布娃娃、小勺、小碗等一类的玩具,这也说明孩子对于性别已经有了初步的区分。
◎掌握科学方法,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性别。3岁左右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解人类有性别差异。当孩子因为好奇心问我们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性别好奇。其实,孩子有一些就是出于好奇和模仿心理,我们不限制他们,玩过一两次,好奇心满足了,他们自然也就不玩了。不能因为担心孩子过早接触这些而胡编乱造,蒙混过关。这样,不但不能阻止孩子,还可能把他们引向更大的好奇。
其次,我们要满足孩子的性心理需求。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会走会跑,但他们有时会让爸爸妈妈抱,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孩子在撒娇,也因为孩子的“皮肤饥渴”,渴望和大人的肌肤接触。当他们这样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拥有更大的安全感。我们可以通过搂抱、亲吻、抚摸等方式,满足孩子的“皮肤饥渴”。当然,孩子因为有了初步的性别区分,女孩更喜欢让妈妈抚摸。
另外,我们要教会孩子与异性友好相处。我们不用担心孩子与异性伙伴的拥抱亲吻有大人异性之爱的成分,他们只是在表达彼此的喜欢和接受。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正确与异性相处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这样才能为孩子将来更好地融入团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别提醒:
当我们问孩子“你是男孩还是女孩”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答错。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性别的区分。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孩子完成性别身份的认同。
你的鼓励与信任是最好的亲子调和剂
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孩子也不例外。激励孩子,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父母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一些沟通交流,多一些鼓励支持,多一些共享快乐的时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充分了解才能正确激励。
——张振鹏《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熙熙3岁了,已经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叫他的名字,叫好几次他都不会答应。除非妈妈说了一件他感兴趣的事情,他才会理。熙熙喜欢吃糖,爸爸叫他把扔得到处都是的玩具捡起来,他不理会。爸爸说,我这里有块糖,他就会用最快的速度跑到爸爸那里要糖吃。上幼儿园后,老师反映熙熙不听老师的话,叫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什么,老师说什么话他都不理。爸爸妈妈不明白,孩子怎么这么冷漠呢?
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忙,3岁半的薇薇从小就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一个星期才能见爸爸妈妈一次。后来爸爸妈妈为了方便照顾薇薇,换了工作,不那么忙了。可当他们把薇薇接到身边以后,他们发现,薇薇很少和爸爸妈妈交流,经常会自言自语。薇薇的爸爸妈妈怕女儿心理出现问题,想求助心理咨询师。
舟舟也3岁了。在他1岁多的时候,妈妈给他报了早教班,在早教班,舟舟学会了速算,认识了很多字,在智力方面表现得很突出。在他两岁多的时候,妈妈把他送进了幼儿园,可幼儿园的老师反映,舟舟很少和小朋友一起玩,对老师说的话也不爱理会,经常独自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回到家,舟舟的话也很少,只有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些精神气。
我们做父母的一直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快乐的人生,和我们的关系融洽和谐。可是,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付出了很多,孩子却越来越冷漠,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远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冷漠孤独
从上面三个孩子的例子来分析,我们很多做父母的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说话的语气比较生硬,孩子犯了一点点的错误,父母的语气就会提高八度。当孩子慢慢学会了用“听不见”的方式反抗父母,就导致了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气氛不和谐。
还有一个原因,0~3岁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期,也是孩子学习语言交流的时候。当妈妈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就会与妈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当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就会在内心与妈妈的影像对话。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们,孩子就会越来越多地采取“内部对话”的形式。这样的对话大部分是默默无声的,有些时候孩子会说出来,就变成了“自言自语”。
另外,还有一些父母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过早地报了早教班。其实,早期开发孩子的智力也没什么不好,只是一些早教公司只是在认知能力上下工夫,尤其是认字,用“很小就能认很多字”来打动家长。但专家介绍,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脑部结构发育密切相关,过早地训练会违反身心发展规律,造成不良后果。这个不良后果就是不合群、情感冷漠、口语交流不畅等。3岁以内的孩子重在情感沟通,而不是智力培养,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和父母待在一起。
◎鼓励与信任是最好的亲子调和剂
现在很多青少年表现出的“情感冷漠”,大多与早年“爱的缺乏”有关。我们要想让3岁以前的孩子的大脑正常健康地发育,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爱的刺激”,就是给孩子鼓励和信任,让孩子感知到父母的关爱。
当孩子因为游戏失败了闹情绪时,不要呵斥他们:“不许哭,真没出息,输了还哭,算什么男子汉!再哭把你关门外去!”而是要安抚孩子的情绪,鼓励他们:“失败了没关系,我们可以从头再来,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孩子得到了我们的鼓励,一定会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并且,他们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的心也会离父母更近一步。
只有我们改变了,孩子才能改变。即使孩子出现了状况也不要紧,只要孩子是在5岁之前,孩子就有很大的改变可能,关键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薇薇,虽然没有在出生的头几年享受过父母的爱,但薇薇的父母完全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加以弥补。比如,父母要仔细观察薇薇的一举一动,如果有做得好的地方就立刻表扬,父母也可以给薇薇一些简单的指令,如去叫爸爸吃饭、帮妈妈拿勺子之类的,让薇薇感觉到父母的信任和自己的价值。她就会很快和爸爸妈妈熟络起来,关系也会日渐和谐。
特别提醒:
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要在心里坚信孩子“能行”,然后在孩子行动的时候给予鼓励,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拉近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用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去营造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