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1],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2]。

[注释]

[1]桃源: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桃花源记》云:“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花飞”两句:从《桃花源记》中可知,桃花源为外人所发现,缘自源中桃花落英随溪水流出,由武陵渔人溯流而至得之。诗人但愿桃花不要随流水而出,是惧怕为人发现的心理表现。

[点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基于对现实生活不满而虚构的一处“世外桃源”;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则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惧怕而表露的心灵之声。

起句直入主题:“寻得桃源好避秦。”其实这“避秦”二字的真正含义在诗人来说就是“避元”。南宋覆灭以后,诗人仍然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在浙赣边界率军抗元。信州失守,他不得不更名换姓地隐居武夷山地区十多年。在此期间,元军一直在到处进行搜捕,他岂能不设法逃避呢?次句的“桃红又见一年春”,便表现了诗人既侥幸得脱、又度日如年的复杂心理。正是因为这样,三、四两句才更显得尤为小心翼翼:“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其实,诗人何尝不想从这样的“桃源”之中出来透透气呢?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的故国:“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春日闻杜鹃》)不过,严酷的现实岂能容许他轻易出山:“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武夷山中》)十年之间连“还家之梦”都不敢做,可见他在这“桃源”之中的无奈与寂寞是如何之多、之大。

十余年之后,诗人最终还是被捕并押往大都,坚贞不屈的诗人于是便绝食而逝——“渔郎”的“问津”终究还是带来了诗人的杀身之祸,可见这“渔郎”比那“桃花源”中的“渔郎”险恶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