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次李太白韵[1](1 / 1)

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潮拥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处觅[2],年年荒草向人愁。

[注释]

[1]凤凰台:在南京凤凰山上,传说南朝宋永嘉年间,曾经有凤凰翔集于此,故而筑台得名。次……韵:又称步韵,即按照原诗的韵部及韵字顺序作诗。李太白韵:即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2]结绮、临春:与“望仙”同为陈后主当年所建“三阁”。

[点评]

据说,李白很欣赏唐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感到一时无法超越,便在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遗憾的同时,也下了与崔一较高低的决心。后来,他来到金陵凤凰台写下了一首并不常写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原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那么,本诗作者郭祥正的这首诗与崔颢的诗相比如何呢?其一,崔诗虽为七言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律诗,除第五、六句为名联之外,其余不太讲究平仄,但显得气韵贯通、自由潇洒;郭诗虽为格律谨严的七言律诗,但在气韵上略为滞塞,在联语上略无新意。其二,两诗虽然同为怀古之作,但崔诗因为将关于黄鹤的传说写得美不胜收、精彩绝伦而脍炙人口,郭诗因为拘泥于实地景物而显得缺乏想象,景象一般,全诗并无出彩之句。其三,崔诗语言通俗,自然流畅,几乎句句引人入胜;郭诗似用典似不用典,意义似乎含混不清,令人有故作高深却又捉襟见肘之感。当然,如果再与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相比,则更显得等而下之了。之所以将郭诗选入,是因为编者欣赏他敢与名家一较高低的勇气。这或许与本书的宗旨有所抵牾,但若能让读者自己进行艺术比较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并从中悟出怎样才能写出好诗的奥妙,也应该是另外一番苦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