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2]。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3]。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4]。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5]。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6]。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恨,铜鞮陌上三更月[7]。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
[1]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冬,时稼轩罢居带湖。李正之:即李大正。曾任江淮、荆楚、福建、广南路的提点坑冶铸钱公事(采铜铸钱),常驻信州。提刑:提点刑狱使。李本年冬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
[2]绣衣行客:汉武帝曾设绣衣直指官,他们身着绣衣,被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此指提点刑狱使李大正。
[3]此用谢安“中年恨”事。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世说新语·言语》)
[4]“东北”句:诸葛亮曾出师东北伐魏,并作《出师表》以明志。看惊:言曹魏有惊于诸葛亮北伐。“西南”句:司马相如曾奉汉武帝命作《谕巴蜀檄》,安抚被巴蜀太守唐蒙惊扰的蜀中百姓。
[5]君侯:对达官贵人的尊称。此指李大正。如椽笔:指大手笔。
[6]荆楚路:今湖南、湖北一带,为入蜀要路。稼轩曾在两湖做官,故而熟悉其中风景。
[7]赤壁矶:在湖北黄冈市西南。铜鞮:在湖北襄阳。
[点评]
送别词一般都从送行之地写起,本词却不然。首句化用前人诗意,直写行人所到之地,有盘空而起的意味。然后,以“一杯送”暗转到送别之地上来。接韵明写自己的不堪离别,既显出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又暗示自己的蹉跎失志。兼人与我,一箭双雕。且更因为中年失志多病,故而尤不堪与朋友离别。但作者并没有像凡庸之辈一样,沉溺于嗟叹伤感之中,而是快笔掉转,大笔振迅。以“东北”一韵的精工对仗,写出他对朋友文韬武略、建功立业的极大希望,这里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用事恰切。因为诸葛亮和司马相如,是与蜀地建设关系甚大的两个历史人物。作者借他们来勖勉处在西边前线的李正之,要像诸葛亮那样坚持抗金和北伐,使东北方向的敌人闻风丧胆;要像司马相如那样安抚百姓,稳定后方,为国家强大统一做出贡献。这本是作者本人内心愿望的写照,用来寄语朋友,显得诚挚感人,表现出作者一往情深的爱国之情。他对朋友的友情就是建筑在共同的事业追求之上,境界高出凡俗。上片末韵,表明了他对朋友文才武略的推许,结得斩钉截铁,十分有力。
下片转为对朋友旅途境况的设想。换头一韵有两层意思:一遥承上片起处的送别之意,劝慰友人休为离别而悲伤;一开启下文无限风光之门。尤其一句“吾能说”,将以往的作者行旅经验尽情唤起,显示出他不忘祖国山河的殷切感情。在作者心头,庐山的秀丽山色,赤壁矶上的巨浪,襄阳路上的皓月,无处不能诱发行人的诗情,到处都似在向行人邀约着新诗。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对于朋友文采的含蓄赞美,尽纳其中,同时也兼有开阔朋友心胸并壮其行色之意。“要新诗”一语,语气直管到“三更月”一句。其间可谓一气直下,势若奔马。结韵回应起句的送别描写,以景结情,以万里白雪寒梅的绮丽景象,寄寓彼此相思之意。同时一“须”字,也含有要朋友报平安书信的意思。关念之意,溢于言外。这一结,显得豪迈隽永,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