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寺作[1]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2]。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3]。

宁作我,岂其卿[4]。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释]

[1]博山寺:在江西广丰县西南。

[2]长安路:京城之路,代指求取功名之路。厌逢迎:山寺倦于接待,此谓自己去寺次数之多。

[3]此言在有味和无味之间寻求人生乐趣,在是材和非材之间度过一生。味无味:《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材不材:《庄子·山林篇》:庄子过山,见有木因不成材而免于被砍伐;过友人家,见主人杀不鸣之雁以待客。明日有弟子问道:“昨日山木因不材得终天年,今主人之雁因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4]宁作我:宁愿保持独立不迁的我。典出《世说新语·品藻篇》。岂其卿:岂可依附公卿以求名。典出扬雄《法言·问神》。

[点评]

这首词,如同一篇决意归隐的宣言,宣告了词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弃。应是词人隐居瓢泉不久时的词作。

上片起韵,先借“长安”和“山寺”作对比,以自己脱迹于“长安路上”也就是官场上的生活,而反反复复地来往于博山山水风景之间的有意选择,来表明自己今是而昨非的觉醒。一句“厌逢迎”,构思巧妙,写出了他数度往还、使山寺都倦于接待的放情山水之貌。以下一韵,交代归隐的原因。因为是用典,所以显得曲折含蓄。此言的字面意思是,自己将要采取老庄哲学所推崇的生活态度,在有味和无味间寻求真味带来的快乐,在材与不材间度过自己的一生。唯有采取这样的生活态度,才能全身远害而不至于遭到杀戮和迫害。这是对于当时官场受到打击、排挤甚至谗言加害并使他被罢官职的一种愤懑和控诉。唯有在这样的时代中,志士才人才会采取这样的生活态度。

下片起韵,词人再从人格操守上进一步宣言:他宁愿保持独立清洁的自我,也不愿如那些为保禄位而屈膝依附于公卿权要的龌龊小人。这里的两个典故,把他独立不迁的可贵品质传写得很到位。“人间”一句,写出他走遍污浊官场才发现唯有归耕为高的体验。结韵归入隐居的主题。他觉得,既然举世少知音,那么自己也就不妨以松与竹这样直节伟岸的树木为朋友,以自然无伪的山花山鸟为弟兄。这里不仅传达出他从此亲交自然的思想,也传达出他要保持自己身上那些与官场不合的品格的用意。可谓语浅直而意深曲。

此词虽然措语斩截,但因为几乎全篇用典,言少意多,所以词境的抒情容量相当大。另外在整体构思上,先于起端立意,再思考、官场经验和以后打算步步写来,显得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