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南溪初成赋[1]

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2]。分得清溪半篙水。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

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3]。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4]?

[注释]

[1]约作于淳熙十年(1183)秋,时稼轩罢居带湖。南溪:当是稼轩园林中新开辟的一条溪水。

[2]溪水初来,青山欣喜欲舞。婆娑:翩翩起舞貌。

[3]谓愿学渊明种菊,但情怀不相似。

[4]“十里”六句,用范蠡助越灭吴、载西施泛舟五湖事。

[点评]

这是作者第一次罢归带湖时的思想写照。此词上片写景。起韵点题,写南溪初开成的欣喜。这欣喜,他不正面赋出,偏要透过一层,借青山欢喜得婆娑欲舞来写,这就显得含蓄而富有情味。接韵是一个平中逆转的句子。说它平,因为它只不过是被此处风景启发得顺着记忆而游心。他因这有水有山的带湖周围环境,想起了湘江上近似的风景。平沙鸥鹭,落日渔樵这一组静美的细节,他依然能够回忆出来,则他对于湖南生活的留恋也就可想而知。说它逆转,因为起韵的感情是很欣喜的,而这一韵中,他的感情则转了方向。从表面上看,上片到此戛然而止,并没有作一句感慨或评论。但是,虽已做好归隐之计,但仍然怀有强烈功业之念的词人,当他想到自己在湖南那段差强人意的生活,再对比此日的无所作为时,他内心的牢骚和苦闷不说也可知有多深。这里他是巧妙地利用环境相同作暗示,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抒情效果。

下片抒情。他先写自己打算向隐居九江的前代高士陶渊明学习,在自己的东篱下多种些**,做采菊把酒的隐士。可是又觉得,自己现在无论是饮酒还是写诗,其中所要寄托的感情都不与陶相似。怎么不相似呢?他没有明说。他这时是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个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不要功名,浑然忘世,陶醉于饮酒,并以诗表达返璞归真的哲理。而他自己,却是不能忘怀于自己的复国壮志的。“十里”一韵,先补写南溪的长度,再写自己在这十里春波上泛舟时,感觉自己更像个怕因功遭忌的才士范蠡。然后,他以调侃的口吻,表明了他和范蠡之间也有不同:尽管他们都在“弄扁舟”而归隐江湖,但范蠡是功成身退,且有美人西施相伴,自己却是壮志未酬,而且身边连个红颜知己也没有。在这诙谐的语调中,他大事未成的不甘心与苦闷,浓得如那半篙深、十里长的南溪水,令人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