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1]

[注释]

[1]约作于庆元六年(1200),时稼轩罢居瓢泉。少年时事:指青年时期的一段抗金经历。

[2]壮岁:少壮之时。拥万夫:率领上万名抗金义士。锦襜:锦衣。突骑:突袭敌军的骑兵。渡江:指南渡归宋。

[4]万字平戎策:指他所上的《美芹十论》《九议》这些抗金复国的良策,这些策论都未得朝廷重视。东家:东邻家。种树书:研究栽培树木的书籍。

[点评]

辛弃疾被迫退隐之后,一向不敢轻易地言“功名”二字,生怕这两个字,会触碰自己无限的苦闷和愤懑,使自己难以承受。

词上片回忆了青年时代率众抗金的壮举。起韵再现他率领万余义军抗金的飒爽英姿,写得气势豪迈。他以“旌旗”“万夫”“锦襜”“突骑”这些表现英雄行为的词句,来形容自己当年的壮声英概。而又以一个“初”字,把渡江南来与以后的经历之间了然划断,显出他对那一段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活的特殊感情。以下两句,具体描写他所经历的枪林弹雨的战斗生活,写得气氛特别紧张,正显出英雄本色,场面尤其壮大,更显出英雄风采。总之,词人平生最雄壮、最难忘的功名事业,就是这一他人万万难以完成的壮举了。所以他写来,不仅形象生动,如同依然置身于彼时彼境,而且豪情满怀,令人既紧张又振奋。

下片转写现在的闲居落寞处境,而将南渡以后努力欲有作为、却终于失败的经历,打入叹息之中,显示出英雄失志的悲凉。稼轩南渡之后,始终以北伐中原、建立英雄式的功名为事业。他曾经屡屡上书朝廷,从各个方面陈说他的抗金方略。凡是南宋统治者担心的问题,他都想到了,并为之筹划好了。可惜他所遭逢的是一个投降派当权的时代,这就注定了他没有出路。所以他不仅被频繁地调任,还动辄得咎,数次因谗害而被罢职,最终是老于林下,无所作为。过片由追昔转而叹今。“叹今吾”一句,一叹年光老去,无法挽回。他以白髭须不能像枯草那样被春风染绿,表达对于时光难驻、年光无几的叹息。他习惯于把自己头发变白与忧愁联系起来,现在这连胡子都已变白的老人的心中,该有多少功名未立的忧愁呢?所以可说是二叹功名未立,足增悲哀。第三叹在最后一韵,这是他对于自己南渡以后被弃置不用的遭遇的愤怒和悲凉。这样极为沉郁的感情,他以叹息和嘲戏的口吻表达出来。“志士凄凉闲处老”,这让他怎能平息自己被客人言语触起的无限悲慨呢?

此词一以对比的手法,将过去的豪情和英姿,与现在的衰老与不遇形象相对照,对比取义,不著一字而尽显其情:悲愤、无奈、凄凉又强自排遣之状毕现。二以嘲戏的笔调,故意把心中对于南宋统治者的愤怒和讽刺,和自己勃郁难平的情感,化为一种表面谐趣柔滑的叹息。这比直接抨击统治者显得更有余味,更为冷峻。这就是“嘲戏”口吻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