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雨珠,不雨玉[1],六月得雨真雨粟。
十年水旱食半菽[2],民伐桑柘卖黄犊。
去年小稔已食足[3],今年当得厌酒肉[4]。
斯民醉饱定复哭,几人不见今年熟!
[注释]
[1]雨(yù育):作动词“落下”解。
[2]食半菽(shū叔):农作物只有一半的收成。菽:豆类植物,此泛指农作物。
[3]小稔(rěn忍):稍好的收成。稔:庄稼成熟。
[4]厌:吃饱。
[点评]
陆游所居的镜湖,本是一处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镜湖以它庞大的拦洪蓄水能力,使当地人民安居乐业,免受洪涝的灾害。然而,自从北宋神宗以来,一些急功近利的人看到湖区淤泥肥膏,有利可图,便动了围湖造田的念头。此风一起,一发而不可收,到南宋初年,湖区竟一下子垦出二千多顷良田。其收益当然是极其丰厚的,但由此造成镜湖湖堤的毁坍和蓄水拦洪能力的低下,使当地农业失去了以往的水利保障,完全陷入靠天吃饭的尴尬之中。
因为从事农稼,陆游晚年的诗对天时的变化表现得异常敏感。久涝苦雨,久旱喜雨,忧喜之间都事关生计。这首作于庆元五年(1199)夏天的喜雨诗,诗人掩盖不住久旱后对雨的渴望,开篇竟一连下四个“雨”字,并以粟、珠玉来形容六月雨的珍贵,突出久旱逢甘霖后的激动欢欣。然而,这狂喜背后却隐含着农民十年水旱交迫、食不果腹、为求生存割肉补疮的种种辛酸。
诗人由今天的及时雨,进而想到今岁可以免受饥馑之苦,甚至可望丰收饱餐酒肉。这些多年来被灾害饥饿折磨得筋疲力尽的农民,他们对于生活质量的生存要求竟是那么微薄低下。想想连年来灾荒饿死的人们,这些幸存的人们怎能不涕泪涟涟?诗以悲情写喜悦,有十年灾害悲苦作反衬铺垫,才更能体会喜雨和展望丰年的难能不易,诗人就在这样苦乐的对比中渗透感情,强化了喜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