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1 / 1)

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

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1]。

拄门那敢开,吹火不得烛。

岂惟涨沟溪,势已卷平陆[2]。

辛勤蓺宿麦[3],所望明年熟。

一饱正自艰,五穷故相逐[4]。

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

明朝甑复空[5],母子相持哭。

[注释]

[1]堕车轴:形容雨点粗大如车轴。

[2]卷平陆:席卷平地。

[3]蓺:播种。宿:隔年。小麦秋冬种植,次年成熟,故称宿麦。

[4]五穷:韩愈《送穷文》中称五穷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相逐:紧紧跟随。

[5]甑(zèng赠):做饭的瓦器。

[点评]

陆游写暴雨的诗很多,总的说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风雨写豪情,表现诗人英雄气概、英雄本色,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托意很明;而《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涨》诗,则借雨势写蜀中壮举。这一类诗往往取象奇诡而壮浪,以气取胜,笔法淋漓酣畅,充满**。另一类暴雨诗则从悯农的角度入手偏于写实,客观反映这种异常的气候现象给农事带来的灾难,如《大风雨中作》:“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屋漏不可支,窗户俱有声。”诗人对雨的感受是从眼前的生活境遇出发,关心的是“三年稼如云,一旦败垂成”的结果。

这首七十六岁初冬之夜写下的暴雨诗,质朴形象,真切生动,反映了诗人晚年从事稼穑后最切肤实在的见闻感受。诗从风雨中落笔,先渲染暴雨狂风“拔木”、“掀屋”、翻江倒海的凶猛来势。在这种声势的威逼下,诗人自己一筹莫展,心里可怜田里的庄稼,还牵念着“南邻”饥寒交迫的孤儿寡妇,想象他们明天将面临的困境。诗人对自己窘迫遭遇虽有入木生动的刻画,但最感人的还是诗的最后八句对南邻母子的描写。他们只是广大无衣无食普通百姓中的一分子,一遭天灾,明天就揭不开锅,今后的日子将如何度过?诗结尾语犹未尽,呈开放式结构,发人深省。这场风雨,给人们带来的遭遇是悲惨的,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是触目惊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