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胡兵陷两京[2],北庭安西无汉营[3]。
五百年间置不问[4],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5],故地不劳传檄下[6]。
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
驾前六军错锦绣[7],秋风鼓角声满天。
苜蓿峰前尽亭障[8],平安火在交河上[9]。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注释]
[1]本诗原题为:《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西凉府:在今甘肃武威县,汉唐时称凉州,宋初为西凉府,后沦落于西夏。
[2]天宝句:指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反唐,先后攻陷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事。天宝:唐玄宗年号。
[3]北庭安西:唐时设置的两个都护府名,治所分别在今新疆的吉木萨尔县和吐鲁番市西。唐贞元六年(790),都陷于吐蕃。
[4]五百年:自唐天宝十四载(755)下距作诗时淳熙七年(1180)有四百多年,诗中举其成数。
[5]熊罴(pí皮):熊类猛兽,借喻猛士。
[6]下:收复。
[7]六军:古制,天子有六军。
[8]苜蓿峰:山峰名,在今甘肃、新疆交界处。亭障:古代边塞的军事堡垒。
[9]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
[点评]
陆游的梦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梦中成像,梦醒之后,把梦所经历的一些片断通过艺术构思连接起来,用诗追述梦象,抒发感慨。比如像前面“初秋梦故山”就是“觉而有作”。另一类则是在梦境之中就诗兴大发,即兴赋就诗篇,醒来后,把梦中所写完整地记录下来,稍加补缀,赋就一首精彩的诗歌。这类诗完全得益于梦中灵感刺激。这首“梦从大驾亲征”的记梦诗,典型地代表了后一类记梦诗的题材类型和创作特点。
据陆游诗题暗示,这首诗当为梦中马背上作,未终篇而觉,醒后足成。诗人在诗中向我们描述了一场极其壮观的王师凯旋美梦:有大驾亲征的声势,行宫排仗宣赦的场景,驾前六军欢呼胜利的场面等。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尾联表现的细节:“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梦赋予他大胆设想的灵感和传神写照的画面,画面形态逼真,使这首浪漫神奇的梦中佳作始终洋溢着真切感人的生活气息。
陆游做了一生的恢复梦,他的内心常被一种梦中的生活和生活的梦想相互渗透的感觉占据着。梦产生的心理上的快感,补偿了他生活中的缺憾。毋庸讳言,陆游诗中描写的一切,如王师所向披靡,我方大获全胜,收复失土抚边安夷等种种,都严重偏离了现实生活的轨迹。因为陆游一生从未见到过胜利,他所见到的不外乎失败、投降、屈辱、求和。陆游至死都还在呼唤“王师北定中原日”,呼唤胜利的到来,这不能不说是陆游精神的感人之处。
陆游一生主战,梦想着随大驾亲征,跃马疆场,克复山河。每每提到北伐,他都意气倍增、精神振奋。陆游之所以主战,是因为他从小饱尝金人侵略的丧乱之苦。如果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原,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是不可能安生的。他的主战,是想用正义的战争结束侵略战争,使广大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正如诗中描述的凉州姑娘们能自由自在地生活,用京都最时髦流行的发式尽情地打扮自己。
因此,诗人一些描述战争胜利的记梦诗,都不作兵戎相接厮杀场面的正面描写。即使是气势恢宏的战斗场面,陆游笔下从来没有唐代边塞诗“千刀万剑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式的惨不忍睹的血腥画面,代之以“故地不劳传檄下”、“夜脱貂裘抚降将”、“排仗行宫宣大赦”等博大仁爱的胸怀。可见,诗人所注重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它所缔造的和平与安定。
这首七言古诗写于淳熙七年(1180),距上次嘉州任上驻军河外的梦中凯歌恰好相隔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