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枕宝剑[2],殷殷夜有声[3]。
人言剑化龙[4],直恐兴风霆[5]。
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6]。
取酒起酹剑[7],至宝当潜形。
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8]。
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9]?
[注释]
[1]吟:是诗歌名称之一。
[2]幽人:隐居的人。
[3]殷殷:拟声词,此处形容雷声。
[4]剑化龙:相传晋人张华叫雷焕替他寻找宝剑,雷焕找到一对,一名龙泉,一名太阿。雷焕送一剑给张华,自己留佩一剑。后来张华、雷焕相继离世,两剑遂化为两条蛟龙入水,长数丈,波浪惊沸,光彩照水。
[5]风霆:风雷。
[6]遐征:远征。
[7]酹(lèi累)剑:把酒洒在地上祭剑。
[8]“时来”句:时机一到自然可以施展所长。
[9]胡为:即“为胡”,为什么。
[点评]
托物起兴,以剑喻人,是这首诗给人最强烈的印象。
陆游这首咏宝剑的名篇作于乾道九年(1173)九月嘉州任上。陆游嘉州任上写过许多抒情诗,在艺术形式上除了直接抒发胸怀抱负外,还用醉歌、记梦、咏物等多种形式,诉说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这首宝剑诗就是他在嘉州期间写下的一首著名的咏物之作。
诗表层凸现的是两个形象,一是宝剑,二是幽人。毫无疑问,宝剑是诗人着力歌颂最耀眼的主体形象。“幽人”所枕的宝剑,看来不是等闲之物,因为一到夜晚,它总在匣中殷殷作响,发出雷鸣般的声响。诗人一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吸引读者的注意,让人感到蹊跷新奇。接下去两句是“幽人”揣摩宝剑作声的原因。古人有宝剑化龙的神话传说,这匣中的剑,是否也像晋人张华、雷焕所佩的龙泉和太阿剑一样想遁身入水,化为蛟龙,鼓起风雷掀起漫天的波涛?要不然是痛恨狂妄敌人的侵犯而想奋然远征,建立不朽的功勋?至此,宝剑形象已清晰可感,跃然纸上。
面对着宝剑殷殷不断的呼声,幽人愀然心悸,正襟危坐,“取酒起酹剑”,劝它不要太露锋芒。幽人当然识得宝剑的价值,“至宝”是幽人对宝剑的评价。但他以为越是名气大的宝物,就愈要收敛光芒深藏不露,否则会招惹麻烦。这把困锁在剑匣中的宝剑,不就是一个显例吗?平庸的人们不喜欢宝剑显形于世锋芒毕露,所以幽人只有劝慰宝剑暂时不要过于冲动,要“潜行”等待时机,在时机成熟的那天奋然出击,施展所长。这句话既是慰剑,也是慰人。在这里,隐居待时的幽人和被困匣中的宝剑难道不是面临着同样的现实?所以,幽人在此以“知君者”自居,当非虚言。至于最后二句“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直可视为幽人自问自诘的牢骚之言。这句诗以反语下笔,一方面照应篇首题旨,使诗首尾相应,结构完整;另一方面接过宝剑铿然作声的话题,进一步发泄生不逢时、郁愤难平的牢骚,“一匣有余地”带着明显怨愤和讽刺的意味,是作者刻意点化的一笔。
这首诗形象鲜明,构思独特,很有机巧。诗中宝剑和幽人两种形象是作者内心外化的两个窗口,殷殷作响的宝剑可看作诗人性格的还原。幽人形象可看作诗人面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表现。这两类形象并置在同一首诗中,让他们同病相怜,互相交流,其实是诗人矛盾苦闷心情有步骤、有层次的展示。宝剑的铿然之声,说明诗人内心不甘寂寞,有强烈的欲望,想摆脱环境的束缚去实现自我。幽人以酒祭剑,劝慰宝剑敛光潜形,这是诗人从现实出发,所操持的抚慰灵魂、安顿身心的文人守身之道,就像白居易在贬谪之后奉身而退,为雾豹、为瞑鸿一样。其实陆游心灵的创伤,岂是儒家守身之道所能安抚得了的!诗结尾处的反诘,正说明云龙之志非匣中余地所能周旋,祭剑之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难以**!宝剑的主体形象压倒一切,以剑喻人,充分展示了陆游个性的特殊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