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烟飘薄。莺花谢[1]、清和院落[2]。树阴翠、密叶成幄。麦秋霁景[3],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廓。波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想端忧多暇,陈王是日[4],嫩苔生阁。
正铄石天高,流金昼永[5],楚榭光风转蕙[6],披襟处、波翻翠幕。以文会友,沉李浮瓜忍轻诺[7]。别馆清闲[8],避炎蒸、岂须河朔[9]。但尊前随分[10],雅歌艳舞,尽成欢乐。
[注释]
[1]莺花:莺、花皆为春天特有的景物,因以代指春色。
[2]清和:俗称农历四月为清和月。宗懔《荆楚岁时记》:“四月朔为清和节。”
[3]麦秋:指农历四月。麦以四月始熟。《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麦秋至。”
[4]端忧:处于忧愁之中。陈王:三国时曹植的封号。
[5]铄石、流金:形容天气炎热,能使金石融化。
[6]光风:指雨止之后使草木增光色的风。转蕙:指微风摇动蕙兰,传播芳香。蕙兰于春末夏初开花,故云。
[7]沉李浮瓜:将瓜、李浸于水中,取其凉意,食以去暑。
[8]别馆:别墅。
[9]炎蒸:指酷暑。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
[10]随分:随意。
[点评]
这是一首描写农历四月初夏景色的作品。起句“淡烟飘薄”,虚写景物。“莺花谢”,写莺歇花谢,说明春天的消逝,“清和院落”,点明时令已为初夏,是以景色衬托时令。“树阴翠”句,亦是初夏特有之景,树色由春天的青色转为翠绿,树荫也愈发浓密起来,如同撑开的帷幄。“夏云”句,出自东晋顾恺之“夏云多奇峰”之语,唐代诗人李益也有“石色凝秋藓,峰形若夏云”的诗句,但词中用上“忽变”二字,顿时显得更为灵动,表现了夏云形状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象,再以“倚寥廓”三字,勾勒天色的空阔无边。这两句是仰观遥望之景,“波暖”二句,则是俯视近观之物象,池塘水暖,新萍涨绿,鱼儿往来跃动,这可能是化用了唐代许恽《陪王尚书泛舟莲池》诗中“水暖鱼频跃”之句。“想端忧”三句,语出谢庄的《月赋》:“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本来是说曹植在好友应瞏、刘桢死后,无复宴饮娱乐之乐,以致绿苔生而芳尘凝。这里是借用来指春天可以日日游从赏玩,而夏天炎热,无心出游,“嫩苔生阁”,说明往来人少。故下片换头即接以对苦热天气的描写。“正铄石”二句,语出《淮南子·诠言训》:“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是形容天气炎热得可以将金石融化。“天高”,说明千里无云,骄阳似火;“昼永”,说明夏日漫长,一片酷暑。“楚榭”二句,融合了两个典故,《楚辞·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东汉王逸注:“光风,谓雨已日出而风,草木有光色。转,摇也。氾,犹汎,摇动貌也。崇,充也。言天霁日明,微风奋发,动摇草木,皆令有光,充实兰蕙,使之芬芳而益畅。”“楚榭”、“披襟”之语又是出自于宋玉的《风赋》,其中说楚王登台,有风自南来,楚王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这里都不过是借用来指夏日的凉风而已。“以文会友”,是谓通过文字,结交朋友,语出《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沉李浮瓜”,则出自于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世成为消夏游乐的习语。这两句是表达欲与朋从游乐之意。“别馆”二句,谓不须远赴河朔以避酷暑,在此别馆之中,自有清凉世界。“但尊前”三句,接着说只须在此歌宴欢会之中,欣赏“雅歌艳舞”,这种欢乐便足以令人忘记天气的炎热。此词以细致的写景为主,在结尾处微露行乐之意,景色的渲染和意绪的表达都还比较周到。不过,全词典故用得实在太过繁杂,正如清代黄苏评柳永《望远行·长空降瑞》一词所云:“用前人意思多,总觉少独得之妙句耳。”仿佛一个大脚村姑,极力模仿三寸金莲的走路姿势,反而更令人觉得她的扭捏作态。倒是最后“但尊前”几句,还有些柳词的自家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