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1]。便因甚、翠弱红衰,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2]。

人悄悄,夜沉沉。闭香闺、永弃鸳衾。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3]。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4],千古暮云深。

[注释]

[1]何啻:何止。

[2]中路委瓶簪: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断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心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本指情人之间的生离,这里是指死别。

[3]洪都方士:指为唐明皇上天入地寻找杨贵妃魂魄的道士。白居易《长恨歌》云:“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4]巫峰十二:即巫山十二峰。用宋玉《高唐赋》中记楚王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事。

[点评]

这是一首悼亡词,不仅在柳永词中,在整个唐宋词中也是一首颇为特殊的作品。传统的悼亡之作,所悼念的对象全是妻子,如潘岳、元稹、李商隐等人的悼亡诗以及后来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而此词所悼念的却是一位聪明美貌的歌伎。仅从这个题材来看,就可以说明柳永与这些歌伎之间情感的真挚和相待的平等了。《离别难》本为唐代教坊曲,词人故意选用了这个带有悲慨意味的词调,人间的生离尚“难”,更何况是人天永隔的死别呢!

此词与柳永的大多数词一样,也是一个上下顺序的结构,上片叙写伊人生前,下片抒发自己对她死后的追念。“花谢”二句,亦赋亦比,揭示全词的主旨。花落水流,倏忽而逝,而正值青春年少、如花似玉的伊人也如这水中花一般,永远地离去了,怎不令人慨叹伤怀?以下“有天然”二句写其可爱之处,她既有着天生的兰蕙一般的高雅气质、聪慧心性,又有着姣好韶秀、一顾倾城的美丽容颜,而在词人的追忆中,这些可爱之处也越发显得可爱难得了,然而爱之愈深,则永别之后,心灵的创痛也愈深。“便因甚”一转,“翠弱红衰”,娇弱的体质益显憔悴,“缠绵香体”,病榻辗转,顾影伶俜,弱不胜衣。“算神仙”二句,则点明她的去世,沉疴不起,即使有神仙所炼的灵丹妙药,也毫无效验。终于如瓶沉簪折,情爱正浓而中道弃捐了。下片追思。在她的故居处,人声悄悄,夜色沉沉,香闺紧闭而绣被闲抛,物虽依旧而人已无踪,一片凄凉氛围。“想娇魂”二句深入一层,悬想或许泉路未遥,魂魄未散,可别说没有所谓洪都方士可供驱遣,即使真有,他能替唐明皇在东海仙山上找到杨贵妃,但对于自己而言,恐怕只能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吧,足见其无可奈何而又难以自解之悲情。“最苦”三句,又遇良辰美景,重见“尊前歌笑”,当年正是在这样的场合,和伊人举杯相对,笑语频传,那种欢乐时光恍如昨日,然而一个“空”字,已把这些欢乐一笔抹倒,当时的欢乐无非是更增今日之凄凉与销黯罢了。结拍“望断”三句,用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故事,既点明了她的身份,也通过这个迷离惝恍的神幻境界转入虚想,十二巫峰,朝云暮雨,杳杳仙山,神女何处?“此情无计可消除”,惟有怀此一段缠绵,如巫山暮云,终古遥望而已。这首词语言质朴本色,不事雕琢。依次展开,娓娓道来,铺叙尽致。看似平静,而对伊人的缠绵情意、深怜厚爱自见,似乎毫不费力,而感染力却特别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