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前有百尾羊,听我鞭声如鼓鼙;我鞭不妄发,视其后者而鞭之[2]。泽中草木长,草长病牛羊[3];寻山跨坑谷,腾趠筋骨强[4]。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世间马耳射东风[5],悔不长作多牛翁[6]。
[注释]
[1]晁说之:字以道,号景迂,晁补之的四弟,能诗善画。《考牧图》是他根据《诗经·无羊》(写西周牧畜生活)画成的。
[2]“视其”句:语出《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3]“草长”句:苏轼在《寄子由三法·食芡法》一文中说,羊吃美草不肥;瘠地的草,羊细嚼其味,才能肥壮。
[4]腾趠(chào耖):腾跃。趠,同“踔”。
[5]马耳射东风:用李白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吹马耳”(《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语意。
[6]多牛翁:《新唐书·卢从愿传》载,人嘲其为“多田翁”。苏轼仿此。
[点评]
元祐八年(1093)在汴京作。苏轼见到晁说之的《考牧图》,触发了对少年时代有趣的放牧生活的回忆,又借以抒发悔不早隐退田间的感慨。全诗总分三段:一真、一画、一议。写“真”这一段,把骑在牛背上比喻为驾百斛舟,又写出“舟行无人岸自移”的心理错觉。只有对骑牛的生活有真切体验的人,才有可能产生这种错觉,把静止的景物写成有趣的动景。而“我卧读书牛不知”句,正如钱钟书先生在阐析王禹偁《村行》中“数峰无语立斜阳”时所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肯定命题”的道理。苏轼说“牛不知”,同时也仿佛表示牛原先有知、善知而此时忽然“不知”,从而表现了他与牛的亲热感情,因此清人方东树赞叹:“‘我卧’句,仙语。”(《昭昧詹言》卷一三)“泽中”四句叙事,也反映了苏轼对放牧确有真知卓识。方东树说这四句“见道”,即蕴含着生活哲理:“凡民逸则生患,勤则生善”(同上)。此诗除了以真景妙衬画景外,还有章法之妙。全篇从起句写到“腾趠筋骨强”,一路如长江大河,浩**奔流,不料“烟蓑”两句陡然入题,“老去而今”句一点,通篇只这一句着本位,“世间”二句仍宕开,收缴前文。章法变幻莫测,曲折无不如意,长短无不中节,笔力横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