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2]。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3],彩晕扶桑暾[4]。中有至人谈寂灭[5],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6],相排竞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7]。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8]。祇园弟子尽鹤骨[9],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10]。摩诘得之于象外[11],有如仙翮谢笼樊[12]。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13]。
[注释]
[1]王维、吴道子:都是唐玄宗时人。王维字摩诘,著名诗人,当时称“诗佛”,亦善画,他的水墨山水画被后人称为画家南宗之祖。吴道子又名道玄,著名画家,山水、人物画兼擅,尤善画佛像,当时称“画圣”。
[2]普门、开元:两佛寺名。吴道子在两寺画有佛像,王维在开元寺画有墨竹。
[3]双林:两株娑罗树。这句和以下五句都是描写吴道子画释迦牟尼佛在天竺(印度)拘尸那城双娑罗树下说法时的情景。
[4]彩晕:指画中释迦头上光轮。扶桑:古代神话中树木名,日出之处。暾(tūn吞):朝阳光芒。
[5]至人:指释迦牟尼佛。寂灭:佛家语,“涅槃”的意译,意谓超脱世间入于不生不灭之境。
[6]蛮君鬼伯:《释迦谱》卷四记释迦涅槃时,菩萨、鬼王、天王纷纷前来。
[7]“佩芷”句:化用屈原《离骚》中诗句,比喻王维气质和诗风的清雅绝俗。
[8]清且敦:指王维诗风清丽敦厚。
[9]祇(qí其)园:祇树与孤独园或祇园精舍的简称,相传释迦在此宣扬佛法二十余年。鹤骨:比喻画中佛的众弟子形象清癯。
[10]画工:指画艺平庸、气格不高的画师、画匠。
[11]象外:形象之外,指内在的精神。
[12]翮(hé何):鸟翎的茎,代指鸟。这句以鸟飞离笼子比喻王维的画能突破形似而获得神似,达到神妙之自由境界。
[13]敛衽:提起衣襟夹于带间,表示尊敬。间言:异议。
[点评]
这是苏轼的组诗《凤翔八观》之一。嘉祐八年(1063)春末,苏轼到凤翔府签判任后,游普门寺、开元寺,观看吴道子、王维所绘壁画而作。诗中描写王维和吴道子壁画的不同气象、境界,品评二人画艺,提出了新颖、深刻的美学见解。苏轼既赞美吴道子的“雄放”之美,更称许王维“得之于象外”的妙趣,从而奠定了他所倡导的重个性、重笔墨趣味、重“画中有诗”的意境创造的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因此,这是一首借题画发表重要艺术美学见解的作品。诗中对吴与王的述评两条线时分时合,变化多姿,却又章法严整;全篇奇气纵横,而句句浑成深稳;议论有形象、有情韵,见解精警;五言、七言、杂言长短错落,于变化中显出和谐自然,流畅美妙,确是一首七古杰作。清代方东树评曰:“神品妙品,笔势奇纵;神变气变,浑脱浏亮。一气奔赴中,又顿挫沉郁。所谓‘海波翻’‘气已吞’‘一一可寻源’‘仙翮谢笼樊’等语,皆可状此诗。”(《昭昧詹言》卷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