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幽谷[1],山川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2]。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焉,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3],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4],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馀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琅然[5],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6],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7],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8],水有时而回川[9],思翁无岁年[10]。翁今为飞仙[11],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12]。

[注释]

[1]琅琊:即琅琊山,在安徽滁州市西南。因东晋琅琊王(元帝)避难于此而得名。林壑优美,为游览胜地。欧阳修著名的《醉翁亭记》即写此地景色。

[2]若中音会:好像适合乐曲的音声节拍。《庄子·养生主》说庖丁解牛,其动作与刀之铃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中(zhòng众),适当,合于。会,相合。

[3]疏宕:宽缓起伏而有节奏。

[4]《醉翁引》:欧阳修为沈遵写的琴曲《醉翁吟》三叠而作的楚辞体文章。

[5]琅(làng浪)然:声音清亮。

[6]荷蒉(hè kuì贺愧):扛着草编的筐子。这里指一个懂音乐的隐士。《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这两句借《论语》字面,比喻山川自然音响,如有心演奏一样美妙。

[7]啸咏:啸,吹口哨。咏,歌咏。

[8]童巅:光秃秃的山顶。

[9]回川:漩涡。

[10]无岁年:不知有多少年。

[11]飞仙:对死者的敬称,说他成仙升天。

[12]徽:琴徽,弦柱上的标志。

[点评]

这是元丰六年(1083)秋苏轼为琴曲《醉翁操》写的词。由于《醉翁操》是沈遵依据琅琊幽谷的鸣泉飞瀑之音响谱写的,所以苏轼此词上片即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及其感人的效果;下片写醉翁欧阳修听泉的啸吟之声和醉翁去后“山禽与野麋”(欧阳修《醉翁吟》)对他的相思,再写时光流转,山川变换,鸣泉妙音无人聆赏,幸有《醉翁操》使鸣泉声与醉翁追求之绝妙意境永留人间。全篇表现了苏轼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也表现了苏轼对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境界的神往。作者在这首词中并不是像《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那样用一系列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摹写泉声与琴声之美,而是主要表现泉声与琴声感染人心的魅力,并且努力用长短参差的句式和文字的声韵节奏,传达出泉声的“若中音会”和琴曲的华畅旋律、疏宕节奏。全篇押平声“言前”韵,韵脚较密,节奏确实是舒缓、疏宕的。特别是开篇“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几句,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连押五韵,音节和平、谐美,犹如流水潺湲,正是作者深刻品味此曲所属宫调而有意为之。清代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评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是中肯的。天才诗人苏轼,也是一位深通音律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