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国歌儿曰柔奴[1],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2],天应乞与点酥娘[3]。尽道清歌传皓齿[4],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5]。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6]。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7]。
[注释]
[1]王定国:王巩,字定国,宰相王旦之孙,自号清虚先生,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与苏轼交密。元丰二年,因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贬为监宾州(今广西宾阳县)盐酒税,五年后放归。
[2]琢玉郎:用玉雕成的人,形容人的姿容润洁如玉。这里指王定国。
[3]乞与:赠给。点酥娘:指柔奴。点酥,言其肌肤白皙、细腻如凝酥。酥,用牛羊乳制成的食品。
[4]“尽道”句:意谓美妙的歌声从红唇白齿间传出。杜甫《听杨氏歌》:“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满堂惨不乐,响下清虚里。”
[5]“雪飞”句:形容柔奴的歌声犹如雪片飞过炎海,具有无穷的魅力。
[6]岭梅:指大庾岭的梅花。
[7]“此心”句:化用白居易诗“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出城留别》)和“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杏》)。
[点评]
元祐元年(1086)春,苏轼在汴京与南迁北归的王定国相会。王定国出歌女柔奴劝苏轼饮酒,苏轼作此词,赞美歌女姿容之美、歌喉之妙,更赞美她与主人患难与共,视苦如饴的坚强意志和聪慧性情。在对歌女的赞美中,烘托出王定国身处逆境仍乐观开朗的精神气度,同时也寄寓着作者随遇而安、将心灵的安适地当作故乡的审美人生态度。词人写政治逆境,却以风趣轻快的笔墨表现;妙用比喻、夸张手法刻画人物音容笑貌;结尾以情趣与理趣融合的警句作点睛之笔。全篇清丽空灵,令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