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饮胡为醉兀兀[2]!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3],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便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4]?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5]!
[注释]
[1]本诗原题为《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2]胡为:何为。兀兀:昏沉貌。
[3]庭闱:父母的居处,代指父母。这年,作者的父亲苏洵留汴京修纂礼书,苏辙送别苏轼后要回到苏洵身边。
[4]“夜雨”句:唐代诗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中有“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之句。
[5]作者在诗末自注:“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故云尔。”
[点评]
嘉祐六年(1061),苏轼在汴京考中制科第三等,授大理评事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签判,十一月动身赴任,苏辙送至郑州,又折返汴京侍奉父亲,本诗作于郑州西门外送别弟弟之后。诗中既叙写兄弟依依惜别的深情,又追忆昔年旧约,结尾以不苦求高官厚禄互勉。诗以问句突兀而起,接以心逐归鞍之句,扣人心弦。“归人”“今我”一联,用加一倍写法,抒情沉挚。“登高”“但见”二句,写二人在分别后一登高一回首;隔着坡垄,他仍看得见骑在瘦马上的弟弟的乌帽时出时没。这一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在景中融注了兄弟依依不舍之情,极真切感人。“亦知”句作一顿挫,又转进一层,更使诗的章法显得曲折遒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