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满庭芳》云[1]。
三十三年[2],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3]。我自疏狂异趣[4],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5],船尾冻相衔。
巉巉[6],淮浦外[7],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纤纤[8]。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9]。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注释]
[1]刘仲达:名臣,为苏轼青年时代在故乡眉山结识的朋友,余不详。泗水:发源于山东,经徐州入淮河。浅冻:冬天水浅且冻,不能行船。晦日:夏历每月的末一天。
[2]三十三年:指从17岁到当时49岁,故经33年。
[3]老青衫:老于青衫。青衫,低级文官的服色。
[4]疏狂:懒散狂放。异趣:志趣与人不同。
[5]穷途:指路走到尽头。《晋书·阮籍传》载,阮籍驾车,不循道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6]巉巉:山岩高峻的样子。
[7]淮浦:淮河水边。
[8]纤纤(xiān仙):形容手指细长。
[9]相搀:相混杂,连成一片。
[点评]
本篇作于元丰七年(1084)末。当时,苏轼的境况极为困窘。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说:“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病重,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资用罄竭,去汝尚远,难于陆行,无屋可居,无田可食。”这年春节,苏轼全家都是在泗州船上度过的。因此,当他遇到故友,忆旧事,话当前,不免感叹唏嘘。上片描写二人各自的漂泊、坎坷生涯和眼前穷途邂逅的处境。下片从携手共游、登高望远触发思乡之情。词中结合写景叙事,抒发出词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作者虽身处困厄之中,仍放笔挥洒,辞气迈往,写得豪逸奔放。全篇以叙事为干,即事写景,借景抒情;语言清雄晓畅,骈散交错;以“万里烟浪云帆”的开阔境界开篇,以“归梦绕松杉”的情景交融之句收结,将“疏狂异趣”的个性表现得十分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