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1]。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2],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3]。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4],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释]

[1]孙巨源:孙洙,字巨源,扬州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请求外任,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熙宁七年(1074)八月十五日离海州赴京任修起居注、知制诰。时苏轼离杭州赴密州知州任,两人会于润州,同至楚州(今江苏淮安)相别。十一月苏轼至海州,与海州知州陈某会于景疏楼,作此词寄孙洙。景疏楼:在海州州治东北。宋人叶祖洽为景慕西汉疏广、疏受贤德而建,故称。

[2]三度:三次。孤光:两人分手后的月光。

[3]濉(suī虽):水名,宋时自河南、江苏汇入泗水。使君:指孙洙。

[4]西垣:宋代中书省别称西台、西掖、西垣(门下省称东台,御史台称南台)。清禁:宫中。

[点评]

此词写对月怀人,以明月始,以晓月终,句句不离明月,对明月的描写同双方互相思念的动作、意态、心情紧密结合。明月不仅用来烘托环境,甚至明月本身也被作者赋予了人的性灵与感情。这样写,感情的抒发格外婉转细腻,含蓄蕴藉。通篇弥漫着如水的月光,也使词的意境空明澄洁,风格清朗疏俊。全词叙写二人的交往与忆念,叙事条理清晰又层层深入,语言畅达,不用典故。作为苏轼早期的一首长调慢词,它显示了苏轼善于向张先、柳永等前辈词人学习铺叙,将写景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