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述古[1]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2]。谁似临平山上塔[3],亭亭[4],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5],秋雨晴时泪不晴[6]。

[注释]

[1]述古:即陈述古。

[2]不见居人:《诗·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此处把陈述古比喻成了像叔那样的“洵美且仁”的人。又:晚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城:指杭州。

[3]临平山:在杭州余杭门外,城东北五十四里。塔: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视临平塔为别杭之标志。

[4]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5]荧荧:光线微弱的样子。

[6]“秋雨”句:化用唐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点评]

熙宁七年(1074)八月,陈述古赴南都任,苏轼送至临平(今杭州东北),舟中相别,作此词。上片写行人途中回望,只见乱山、城池,不见城中故人,既表现送行之远和行人对旧地的依恋,又在“不见居人”句暗用两个典故,其一用《诗经》典故赞颂陈述古“洵美且仁”,其二用欧阳詹诗句意,将原句谓城、人皆不见改为见城不见人,稍作曲折,使词添加古意与书卷气息,可见东坡用典之妙。接着,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之山塔为有情之物,从而衬托自己惜别情意之深。下片直叙归来之凄清景色、归后不寐、入夜之悲,将思友之情一层深于一层地抒出,而以“秋雨晴时泪不晴”这一情景交融之警句作结,可谓情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