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2]。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3]。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4]。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高人读书夜达旦[5],至今山鹤鸣夜半。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注释]
[1]道场山:在湖州,山上有万寿禅寺。何山:在乌程县南十里,与道场山相接。晋代何楷曾在山中读书,后为吴兴太守,以其居其寺而名其山。
[2]石齿:齿状之石。
[3]瑶席:玉饰之席。
[4]“阶前”二句:写山中高大桂树。
[5]高人:指晋人何楷。
[点评]
熙宁五年(1072)冬作于湖州。这首诗描述游览道场山何山的见闻感受,抒发欲辞官归隐而不得的惆怅。诗的构思布局有独到之处:开篇四句先总写两座山,以下生动细致地刻画道场山的湖水、山势、松风、溪流,还描绘了山寺中的流泉清池、阶前桂树,更设想是“山僧不放山泉出”,幻想是“月里仙人亲手植”。又用“出山”二句写回望所见,摇**入情,不厌其详。而对何山,只缅怀高人山中攻读,不复模山范水,带笔点染,意尽即止。全篇散体单行,有自在流行之妙。诗纯用唐人转韵格,四句一转韵,平仄韵交错,音节宛转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