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飘**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2]。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3],潮连沧海欲东游[4]。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5]?
[注释]
[1]龟山:在江苏眙盱县北三十里。
[2]岁五周:自治平三年(1066)秋苏轼护送苏洵灵柩过此,至熙宁四年(1071)十月再过,正好五周年。
[3]“地隔”句:暗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
[4]“潮连”句:暗用《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句意。
[5]作者自注:“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这是元嘉二十七年(450)。
[点评]
熙宁四年(1071)十月,诗人于赴杭途中再次路过龟山,想起刘宋文帝在龟山拒北魏事,兴吊古怀今之情。但诗的主旨并不在吊古,而是抒发眷念朝廷却无望归朝实现政治抱负的苦闷,感慨人生漂泊无定、宦途风波险恶以及岁月流逝、生命短促。这些丰富复杂的情思都从叙写舟行感受和暗用典故中含蓄表达,故而颇耐人咀嚼。颔联对仗,不求工对,语脉流动,诗意疏离,一句写己,一句写僧,一句阔远,一句静闲,灵活不拘,是苏轼诗艺的过人之处。纪昀在《纪评苏诗》卷一八说:“霸业雄图,尚有今昔之感。而况一人之身乎?前四句与后四句映发有情,便不是吊古套语。”指出诗的前后幅相互映发,使吊古与伤怀自然融合,是很有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