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2]。眼枯泪尽雨不尽[3],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陇上宿[4],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5],价贱乞与如糠粞[6]。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7]。龚黄满朝人更苦[8],不如却作河伯妇[9]!
[注释]
[1]吴中:指江浙一带。
[2]杷(pá爬):同“耙”,农具,有齿,平田器,亦可用于翻晒谷物。
[3]“眼枯”句:化用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句意。
[4]茅苫(shān扇):茅棚。苫,用草编成的遮盖物。
[5]赪(chēng撑):红色。
[6]粞(xī希):碎米。
[7]“官今”二句:当时朝廷赋税收钱,农民不得不把米贱卖换钱纳税;免役法又要出钱募役,更造成钱荒米贱;同时宋神宗要灭西夏,采用王韶的“平戎三策”,花不少钱去招抚西北的羌人部落。
[8]龚黄:指西汉渤海太守龚遂和颍川太守黄霸,二人都是好官,以恤民宽政见称,事迹见《汉书·循吏传》。这里是反语,讽刺推行新法的官员。
[9]河伯:河神。《史记·西门豹传》载,战国魏文侯时,邺地常闹水灾,当地官绅勾结巫祝,每年借口为河伯娶妇才能免除水灾,大肆敲诈勒索百姓,并将民家女子强行投进河里,算是嫁给河伯。西门豹为邺县令,把巫祝投入河中,揭穿了这个骗局。
[点评]
熙宁五年(1072)十二月作于浙江湖州。这首诗是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写成的。诗人借田妇的感叹,集中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诗紧扣“叹”字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先叹稻熟苦迟,次叹秋雨成灾,复叹谷贱伤农,结尾揭露官吏逼民投河。其中夹杂了诗人对王安石新法的偏见,却也触及新法在推行中的流弊,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与同情。这是苏轼继承与发扬杜甫、白居易新乐府诗揭露黑暗同情人民的可贵创作精神写出的杰作。全篇以田妇这个典型人物的口吻叙事抒情,并精心选择、提炼农民的劳动生活情节和细节。“杷头”句将常景写成奇句,“眼枯”“龚黄”二联写得沉痛,全篇感情鲜活饱满,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