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2],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3]。
[注释]
[1]淮上:扬州通过运河与古四渎之一的淮水相接。这里的“淮上”实指扬州。
[2]扬子江:长江在今江苏仪征、扬州一带古称扬子江,因扬子津和扬子县而得名,与近代通称长江为扬子江有所不同。
[3]潇湘:指今湖南一带。秦:这里指长安。
[点评]
对这首诗的发端和结尾,曾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谢榛认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诗:‘君向潇湘我向秦。’此结如爆竹而无余音。予易为起句,足成一首,曰:‘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外,落日空江不见春。'”(《四溟诗话》卷一)这种改易曾受到后人的讥笑。有论者认为,郑诗的结句“悠然情深,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贺贻孙《诗筏》)。
笔者赞成贺贻孙的看法,可惜其语焉不详。请看下列这段既有代表性又有说服力的中肯之见——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戛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黄流,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刘学锴(见《唐诗鉴赏辞典》第1350页)